上海34萬,年輕人還能買房嗎

就在一個月前,11月底在上海,湯臣一品成交了一套單價34萬,網簽價2.05億的房子,同樣刷爆朋友圈。

山外有山,幾乎同一時間,香港也賣出了今年最貴的房子。據Knight Frank公司提供的數據,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買家,買走了位於「香港之巔」的Mount Nicholson樓盤兩套相鄰的房子,總共支付了11.6億港元,相當於每平方米售價約122.4萬元。

30多萬和120萬,是今天滬深和香港頂豪的差距。不管從哪一個角度考慮,用哪一個經濟指標比較,深圳和上海都不可能是香港的四分之一。

不比不知道,這麼一看,深圳和上海的雪坡還長得很,簡直是筍盤,窪地。

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力不要緊,現實會一再突破想像力的,多破幾次,以後心就大了。

全世界最具潛力的資產,就在中國大陸,國人守著礦山,卻不具備識別和把握的能力,只能等時間來給出答案。

深圳是我最看好的城市,這種看好是全方位的,包括房價在內。

經常聽到一種說法,深圳30年前就是個小漁村,一點底蘊都沒有。

小漁村又怎麼樣,300年前的美國,還不是沒開荒的新大陸么。

正是因為新,空白,開放,包容,才接納世界各地來的移民,成為年輕冒險家的樂土,讓多樣化的價值觀產生碰撞,在兼容並蓄中發展。

從這個角度來講,只憑「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口號,她就應該脫穎而出。

沒有底蘊又如何,如果底蘊意味著過於統一和老套的觀念,意味著坐享前人的成就,不圖新求變,不願意接那多樣化的群體和思潮,那麼這種底蘊,反而會成為一個人、一個家庭甚至一座城市的負累。

深圳是最年輕的城市,她擁有最多的年輕人。

深圳政協委員張慶昉在年初一次會議上說,深圳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齡才32.5歲。他提供的一組數據顯示,2016年底深圳0歲~14歲人口佔總人口的13.4%,高於北上廣;15歲~64歲人口佔總人口的83.23%,而北上廣的佔比分別是79.6%、77.84%和79.2%。

幾座一線城市相比,深圳戶口是最好辦的,落戶門檻最低,「人」才是深圳未來的王牌。

深圳的產業結構堪稱高大上,坐擁騰訊、華為等世界級影響力的企業。

財政收入情況也非常健康,賣地收入只佔財政收入的10%,其他9成收入都是企業納的稅款。跟某些動輒賣地收入佔50%以上的城市相比,深圳有能賺錢的底氣,可以不用靠賣地給城市發展融資。

事實上,深圳本身土地有限,2017年新供應商品住房指標超低,接下來也沒什麼新增供地,只能從舊城改造中爭取,大頭也要滿足公共設施和產業需求。

不論從人口流入還是政策傾向,深圳的房價,都值得長線看好。

我一位朋友「傷心」地說,去年還路過過那個房子呢,才20萬,今年就翻了一倍。

有人說頂級豪宅跟咱老百姓住的房子,是兩種體系,豪宅漲得突破天際,跟普通房子沒有關係。

差矣,這恰恰說明最有錢的富豪,那一小撮頂尖精英,都在看好深圳,看好內地。

如果說深圳像上世紀初冉冉升起的美國新富,那麼香港就像漸漸黯淡的英國貴族。

獨立學者汪濤,寫過一篇《為什麼香港屢屢錯失科技發展機遇》。作為財經界和科技界跨界達人,汪先生關心的問題是:為什麼整個香港資本,始終與內地近幾十年逐步加強的科技創新熱浪「絕緣」? 為什麼作為香港最傑出商界精英的李嘉誠,都不去想藉助現在創新的熱潮,大量投資於中國人的科技創新企業,而是要把變現的大量資金,投到英國的水、電、天然氣領域呢?

他給出的答案是:港資認為中國人,不可能在科技上有所作為,他們內心深處和骨子裡就覺得,華人公司在技術上絕對不可能超越歐美公司,甚至跟隨緊一點都不可能,想都別想,更別提去做了,頂多只能做些加工賺點辛苦錢。

沒有夢想,也就沒有可能。

這種心理驅使下,99年買入騰訊20%股票的李澤楷,持有了不到兩年,就轉手賣給了一家南非公司。

中興通訊,起家時是與兩家香港資本的合資企業。賺取豐厚的利潤後,兩方發生劇烈衝突。港資力主把利潤儘快分掉,而以侯為貴(時任中興半導體總經理,前任中興通訊董事長,現已退休)為代表的企業經營者,都強烈要求加大研發力度。後來雙方分道揚鑣,中興重新起家,步步高升,港方從此落寞。

港資曾經靠在內地投資製造業起家,後來通過房地產的幾次洗牌,社會貧富差距拉開。香港仍然是金融中心和購物天堂,卻沒有深圳那些影響世界的高新企業。

到了今天,港人津津樂道的,還是繼承家業的貴公子,和嫁入豪門的灰姑娘。內地人羨慕的,卻是創業成功的科技新貴,和白手起家的素人網紅。

1996年香港回歸之前,經濟規模是1.21萬人民幣,相當於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天津、蘇州、杭州和無錫9個城市之和。

2016年香港的GDP合人民幣2.1萬億,北京和上海已經超過香港,而GDP超過萬億人民幣、與香港算同一數量級的內地城市總數已經達到12個。

汪先生以這組數據為證,認為香港的未來,就是中國一個二線城市。

香港沒有的心態,深圳有,內地有。

其實更早之前,就有人預言過,香港再不努力,實質上會淪為深圳的一個區。而努力的一大限制,就是居高不下的房價。

香港曾經提出過「數碼港」、「矽港」、「中藥港」,結果每個都沒搞起來,故事每次都走了樣,回到炒房的老套路。

房價越炒越高,越高越綁架經濟,越不可能逆轉,越擠壓年輕人的生存空間,越難讓夢想發生。

也許從很多年以後往回看,我們今天住在內地大城市的年輕人,生活在一個痛並快樂著的時代:房價看起來已經很高了,但因為城市和我們,還有更高遠的未來,其實一切都尚有空間,遠未到頭。

不論買房上車,還是自我發展,只有相信,才有可能。

推薦閱讀:

買房指南(6):鎖定市場風險│梁隼
婚前買房、婚後買房、父母出資買房房產歸屬一覽表
不到郊區買房,不知道上海的魔幻
看上了一個小區,整體規劃都不錯,就是剩餘可選的戶型不太理想,求詳細分析分析這兩個戶型,謝謝了~~~?
求大神點評下這幾個戶型?

TAG:买房 | 经济 | 深圳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