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讀書筆記

本期導視——

小說類: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康拉德《黑暗的心》、胡安·魯爾福《佩德羅·巴拉莫》、劉震雲《吃瓜時代的兒女們》、阿來《瞻對》

學術類:博爾赫斯《詩藝》、盧卡奇《小說理論》、陳思廣《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傳播與接受研究》、李歐梵《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丁帆《中國鄉土小說史》

其它:琦君《琦君散文選》

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很令我感動驚喜的作品,一部充滿隱喻的小說。故事講一千多年前的不列顛島上,因為一頭龍放出的迷霧,所有人都變得健忘,記憶在消失。一對年邁的夫婦為了不使他們相愛的點滴被淡忘,踏上了尋找記憶之旅。過程中他們漸漸發現了真相,原來這場遺忘是有人刻意為之,目的是為了讓互相仇殺的民族結束冤冤相報,讓和平來到這片土地。為了守護這份來之不易的和平,曾經的屠龍者成了龍的守護者。 故事的主題是仇恨與記憶,小說的題目「被掩埋的巨人」指得大概是人的記憶,可怕而富有力量的記憶,可以讓愛恨仇殺延綿百年的記憶。除了民族間的戰爭與和平,小說中還有另一層隱喻。小說提到有一個小島,普通的人上去了會看不見其他人,只能形單影隻的生活;只有相愛的兩人到了島上,才能在幸福的在一起。有一位船夫負責引渡想要上島的男女,他會分別詢問二人一些問題,即愛人之間最美好和最痛苦記憶分別是什麼,以此鑒別二人是否真心相愛。小說中的老夫婦,年輕時彼此都有過背叛,一場無法挽回的錯誤又使他們失去了唯一的兒子,感情自然也破裂了。但令人遺忘的迷霧讓二人又和好如初。巨龍被殺,記憶恢復之後,夫婦二人喚醒了昔日痛苦的回憶,但二人依然相愛。這也是小說的另一層主題。

康拉德《黑暗的心》:提起後殖民主義的時候,最常被提及的就是這部小說。小說通過一位老船長回憶自己年輕時在非洲的經歷,講述了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故事。小說的題目「黑暗的心」有兩層含義,表面指黑非洲的腹地,另一層則是指人類黑暗的本性。「在這裡你可以肆無忌憚地做任何事情」,小說塑造了兩個作為殖民者的人物,一個在可以為所欲為的殖民地守住了自己的良知,另一個有學識、精通各種技藝,有抱負的天才,卻在非洲逐漸開始胡作非為,把自己當成了那裡的皇帝,沒有束縛的地方喚醒了他內心的獸慾,畸形的慾望使他變得冷酷無情。作者思考的是人性,為什麼自詡傳播文明的歐洲人,到了殖民地會變得如此貪婪與殘忍。

胡安·魯爾福《佩德羅·巴拉莫》: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是從馬爾克斯那裡知道這本書的。馬爾克斯說《佩德羅·巴拉莫》是卡夫卡的《變形記》之外最讓他感動激動的書,「我能夠背誦全書,且能倒背,不出大錯。並且我還能說出每個故事在我讀的那本書的哪一頁上,沒有一個人物的任何特點我不熟悉」。故事講主角的母親臨終前讓他去一個小鎮找他的父親,主角到了那個鎮子之後,卻發現那裡空無一人,一片蕭索,主角的父親已去世多年。但主角卻神奇的受到了接待,似乎「他們」早就知道有人要來。原來,這是一座充滿遊盪的靈魂的鎮子。這裡還要牽扯出墨西哥文化。古阿茲台克人認為,人死後如果靈魂得不到寬恕便不能進入天堂,只能在人間遊盪。墨西哥人也不害怕亡靈,亡靈節也是墨西哥盛大的節日(動畫《尋夢環遊記》也譯為《墨西哥亡靈節》)。《佩德羅·巴拉莫》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模糊了活人與死人的界限,小說中的亡靈好像還在過著日常生活。通過夢境與回憶,在交錯的時空中,關於愛情、復仇、革命、戰爭的陳年往事被一一揭露。小說雖然只有8萬多字,屬於中篇小說,卻講述了一個民族的歷史。

劉震雲《吃瓜時代的兒女們》:讀劉震雲的小說是在體會生活。劉震雲的作品最大的特點是「擰巴」,往往一件事講著講著就成了另一件事,一個人說著說著又成了另一個人,事和事,人和人,像一團亂麻擰在一起。不是作者特意在「繞」,而是生活本來如此。《吃瓜時代的兒女們》是劉震雲今年的新作,講一位討債的婦女誤打誤撞走上了賣淫之路,嫖客里有多位高官,其中一位倒台後牽扯出了一系列貪污大案。幾位主角間全都素不相識,卻莫名其妙的綁在了一起。小說的結構與劉震雲前作《我不是潘金蓮》如出一轍,「前言」佔了絕大多數篇幅,最後在簡短的「正文」中,用和主角們沒什麼關係的人交代結尾。 說起「吃瓜」這個詞,畢竟是流行詞,今天似乎用得也不多了,很多人應該也不清楚或者忘了具體的出處。若干年後再出版這本書,怕是還要加上一行注釋:吃瓜,20XX年網路流行詞,指事不關己的圍觀狀態。

阿來《瞻對》:本來以為是小說,讀來才知道是非虛構作品,更像是歷史或地方志。瞻對是地名,即今天的四川省甘孜州新龍縣,屬於康巴藏區。這裡簡單說幾個概念,西藏、藏區和康巴藏區:藏區是比西藏更大的概念,包括西藏及西藏之外的藏文化區;康巴藏區是藏區之一,比起佛性很重的西藏,康巴更剽悍一些。瞻對即是康巴的一部分,這裡的人以強悍著稱,清政府多次進攻瞻對,均損失慘重。《瞻對》講述從康乾盛世到民國,瞻對兩百多年間的歷史,是地方史,更是通過這一獨特的地理位置,透視漢、藏民族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總的來說,如果抱著讀小說的心態讀《瞻對》,會感覺很無聊,因為裡面的人物換了一茬又一茬,還有大量的史料;但當成歷史來讀,會感覺很有意思,阿來畢竟是小說家,即使是講歷史,講故事的技巧還是在的。

博爾赫斯《詩藝》:由博爾赫斯的幾次講座整理而成的書,主要是博爾赫斯本人對於文學、對於詩的觀點和理解。除了眾所周知的小說家身份之外,博爾赫斯還是一位出色的詩人,有不少詩集傳世。這本書中,博爾赫斯談到了怎樣讀詩,詩中的隱喻,詩歌與故事,詩歌的翻譯問題等等。因為眼疾(家族病),晚年的博爾赫斯幾乎失明,據說他在演講的時候總是眼睛向上看著,好像在把他觸及到的某些形而上的真理傳遞給他的聽眾。博爾赫斯曾說:「我們並不相信幸福,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大悲哀。」

盧卡奇《小說理論》:盧卡奇是匈牙利人,社會主義者,著名的西馬代表。《小說理論》是其早期的著作,寫於一戰前後。那個時期的歐洲人普遍在思考為什麼人類社會科技越來越發達,人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但卻爆發了那樣可怕的戰爭。科技本來是人的幫助人類進步的,為何成了殺人的工具?於是對現代性的反思開始了。盧卡奇這本書雖然以「小說理論」為名,實際探討的是人的內心和外部世界的關係。盧卡奇認為人的內在與外部世界是對立的,藝術則是實現內心和形式和諧統一的手段。全書雖然在談論小說,實際上講得更多的是哲學、倫理學、社會學,其中透露出的是對現代社會的一種批判。

陳思廣《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傳播與接受研究》:文學研究涉及文學的方方面面,除了文本本身之外,文學的傳播與接收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所謂文學傳播,指文學以什麼方式流傳,比如印刷術的發明如何影響了文學傳播,廣告、文學獎、文藝政策之類也會影響文學傳播;所謂文學接受,即從讀者角度來看,是如何接收文學的,注重讀者的主體性。本書主要從文學社團、政治統治(查禁制度、文藝思潮)、報刊雜誌、戰爭、文學獎與廣告等等因素,考察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傳播與接收,

李歐梵《中國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一部講述幾位現代作家的著作。李歐梵教授用「浪漫一代」概括五四後的一代文人,通過林琴南、蘇曼殊、郁達夫、徐志摩、郭沫若、蔣光慈、蕭軍幾位文人,展現民國初年浪漫主義的一代文風。五四前後是中國的大變革時期,傳統家國天下、「學而優則仕」的儒家情懷已不再適用,「文人」稱為獨立的職業也是始於此時。懷才不遇的浪漫態度成為現代文人一種自欺欺人的姿態,憤懣也由此得到排遣。五四最大的功績在於發現了個性,1920年代也成為中國浪漫主義的十年;但隨著抗戰爆發、國共內戰,救亡圖存的國家話語漸漸戰勝了個人主義,浪漫主義杳然而去。

丁帆《中國鄉土小說史》:梳理中國鄉土小說發展的著作。所謂現代鄉土小說,在丁帆看來,是要以鄉村為題材,書寫農耕、游牧文明,或流浪者遊離於城鄉文明之間,又或以生態為題,描寫人與自然的關係。鄉土文學是世界文學中重要的一支。隨著現代文明的到來,城鄉的二元對立愈發明顯,鄉土也就往往會成為人的某種精神嚮往與寄託。這種對於鄉土的精神皈依到了19、20世紀更加突出,巴爾扎克、莫泊桑、福克納等等作家寫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鄉土文學作品。中國的鄉土文學始於魯迅。魯迅的「鄉愁」不僅是對鄉土社會的悲哀與惆悵,也不僅僅是同情與人道主義關懷,更多的是對鄉土社會根深蒂固的結構和國民劣根性的一種批判,有一種文化反思的意味。魯迅所開創的中國鄉土小說母題至今也沒有被超越。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作家在描寫鄉土之時,在凝視與反思中,總是有一曾揮之不去的隱隱的鄉愁,可能也是我們的鄉土情結格外濃厚吧。

琦君《琦君散文選》:琦君是台灣女作家,散文很有名,也寫小說,長江文藝出版社的這本《琦君散文精選》中,收錄的大多是其回憶童年的文章,風格很像白先勇,畢竟他們都是離開大陸,前往台灣的那一代人。這些文章中有對親人的紀念,有對童年的追憶,有對故鄉的思念,字裡行間總有些去國懷鄉的惆悵。王德威將這些去了台灣的作家稱為「後移民」,這代人確實也都有類似的風格。

我的微博,@三尺讀書,這個專欄也會每月更新,歡迎關注!

馬上就是2018年了,自己明年的幾個期待:世界盃、《冰與火之歌》第六卷、《紫羅蘭永恆花園》、R星的《荒野大鏢客2》

祝大家新年快樂!


推薦閱讀:

一周書單丨虛榮,是我最愛的原罪
一周書單丨誰此刻孤獨,就永遠孤獨
讀書 | 每年一次的思想核爆炸
余光中:在生命里從容漫步的詩人,在時光中暢快漂泊的旅客
給你的 6·18 囤書清單

TAG:书单 | 书籍推荐 | 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