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推出的「聚土地」是一種怎樣的項目?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感覺是一種創新的土地流轉形式?不知道有沒有了解的業內人士來說說呢?

由浙江省供銷社直屬企業浙江興合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聯合阿里巴巴[微博]集團聚划算平台、績溪縣廟山果蔬專業合作社等單位在安徽省績溪縣實施了一個名為"聚土地」的項目,將土地流轉與電子商務結合起來。阿里推出「聚土地」 或將引爆土地流轉概念


參加了上次聚划算的來答。績溪的土地,團購分三檔,1分地,半畝和一畝地,我團了1分地。

基本上我覺得這屬於「生態農業」和「旅遊促銷」的集合,加上「土地地主」這個概念的炒作。

定期收到一定的農作物產出,還可以在去當地旅遊的時候獲得幾天免費住宿。

免費住宿就不說了,付出不算多,但是旅遊效應蠻大的,說說農作物。

農作物本身的質量還是不錯的,但是物流是很大的硬傷。還沒去當地玩兒,不知道那兒的交通狀況怎麼樣,但是從安徽到上海差不多要2-3天,我覺得對農產品生鮮來說太長了。績溪當地的合作物流是韻達(至少給我送的是韻達),配送時效和質量都不敢恭維,送來的箱子看起來飽受摧殘,有幾次送到的農產品已經有些腐敗了,前幾次配送的雞蛋里有碎的,後來改進了的包裝還不錯。

農產品的分量應該也沒好好設計過,我只訂了1分地,送西紅柿來的時候有一箱(大概七八斤?),一時半會兒都吃不完我還得連吃好幾天西紅柿,訂了一畝地的人得吃多久。。。

整個項目的想法不錯,當地應該也很配合。不過估計在阿里內部不太受重視,看不出來他們有好好設計這個產品(雖然阿里的產品經理,嗯。。。)雖然相對來說這個項目比較便宜,但是送來的東西質量不能保證,以後我應該不會繼續購買這個了。


感覺以上的回答都答非所問。

「聚土地」與「聚划算有本質的不同

前者是基於土地流轉,改變了土地的承包方,是由農民把閑置土地的承包權和經營權通過電商平台進行公開交易的行為;

而後者就像Eastdog說一樣,是一種旅遊農業的促銷團購,你可以把前者作為投資行為,後者作為消費行為;


從實質上看,不算什麼創新的土地流轉形式。今年年初就有過一次執行和報道了。

聚划算開團千畝土地 3天內2669人認購

表面上,這次活動是聚划算與政府合作,從農民手中承包土地,然後轉租一年給聚划算用戶。但事實上,用戶拿到的並非土地本身,而是土地在一年之內的產出物。

不考慮土地承包中可能會出現的貓膩和苟且,這個活動本身還是非常正面的。對客戶而言,能夠每兩周定期收到自己「租借」的良田中出產的農作物,而且據說一年受到農作物的總價值遠高於付出的費用。對農民而言,一來是減少了可能的土地空置情況,二來可以提前收到土地所帶來的收益(租金),也減少了自己生產作物之後出售的難度和可能遇到的經濟風險。


從用戶和需求上來說,這個玩法如果對於農戶來說,只要運營方不太黑,農戶的主要訴求就是持續較高收入,應該壓力不大。對於私人定製的客戶也就是農場主來說,有一定的問題。

農場主的訴求應該有三個:第一,健康。這個壓力不大。第二,新鮮。這個壓力很大。第三,便捷。這個壓力也很大。其實第二個和第三個訴求都集中到了流通環節上,也就是當地合作社的服務上。這反過來也就對客戶也就是農場主的選擇上提出了巨大的壓力。

如果農場主過於分散,分散在全國各地,那流通成本絕對無法承受,而且新鮮和便捷根本無從談起。如果聚焦在某個附近的縣城或小城市,那消費能力又跟不上,這個模式也無法成立。

所以這套玩法決定了不管它是不是互聯網玩法,在上面的玩法之外,都還要有下面幾個核心支撐:

第一,農地所在地周邊要有巨大的消費能力。這決定了這些農地必須要在一線城市的輻射地區,或者發達的城市群聚集地區。這才能保證新鮮。

第二,集中採購很重要。一個小區的集中採購比一個城市的零散採購成本要低很多。如果從運輸成本的角度考慮,這基本上不是一個互聯網玩法,而是一個本地Local玩法。

第三,種植作物的種類需要重新規劃。具體是走大地塊集體種植,按量採購,先到先得;還是走個人小地塊種植,個人消化。這是一個嚴峻的便捷方面的問題。畢竟你不會只為了吃一分地的西紅柿就在那裡弄塊地。前者可能更實在。


沒啥實質性的東西, 記住土地屬於國家這個本質就可以了


哈哈哈哈

你收到的菜全是買來的。


推薦閱讀:

新鮮出爐de阿里運營&數據崗來了
一線調研 | 關於盒馬鮮生與超級物種,我們從五個方面進行了對比
豆瓣,你擋了誰的財路?——深扒差評事件背後的資本遊戲

TAG:阿里巴巴集團 | 土地流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