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軟啟動」,兩年內無需真正交易
國家發改委本月印發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並在12月19日正式宣布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啟動全國碳市場,落實了president的國際承諾。根據《建設方案》,18年是基礎建設期,19年是模擬運行期,2020年後才是真正的交易。比起之前國內碳交易試點市場啟動就是敲鑼交易,全國碳市場可以說是一個低調的「軟啟動」了。
從2015年中美聯合聲明,中方承諾「2017年啟動全國碳市場」以後,全球都關注這個可能覆蓋10000家企業,年交易量(可能)有上百億的市場。上周二,國家發改委終於宣布市場啟動,本來月球人是想馬上發個文章的,但是過去兩周都在應付客戶的政策解讀,拖到現在終於可以寫了。
總體而言,這次的啟動最大的意義是完成了國際承諾,明確了碳市場的建設方向。但是沒有交易的啟動終究是令人(行業)失望的,國家將2018年定為「基礎建設期」,2019年定為「模擬運行期」,許多寄希望於17年就可以從市場交易賺錢的公司直接就要開始拓展新業務了。
對我本人而言,我是覺得之前2017年啟動交易的目標是很激進,很多工作還沒有準備好,這次的延遲也是清理之中。只是看到碳圈好不容易把積極性調動起來,又被大大的潑了一盆冷水,有點太可惜了。只能說通過這幾年參與的政策討論,深深地了解到要實施一項政策是多麼的不容易,要經過多少博弈和妥協。
廢話就不多說了,這個全國碳市場,到底是怎麼個市場呢?
一、覆蓋範圍
下面這個表格裡面最左邊的八大行業中,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6000噸(約綜合能耗10000噸標煤)的,都要向政府報告碳排放量,還要接受第三方核查。但是實際啟動交易,還是從電力行業開始。
電力行業單個設施排放量大,政府的管理成本相對較低;作為政府重點管控的行業,數據統計完善,有利於提供更好的數據基礎;另外電力行業以國企為主導,也比較聽政府的話,因此國家避免太大的抵觸,還是先從電力開始交易。
二、配額總量和分配
我們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碳排放目標在2030年之前達峰,因此2030年之前都沒有絕對減排的目標,都是「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為目標,就是強度減排。
與此對應,碳市場也沒有絕對總量,國家控制的是單位產品的排放強度,用強度乘以企業的實際產量,就是企業的配額。所有企業的配額加起來就是國家的碳市場配額總量。加上我國碳市場初期都是免費分配,基本上對企業的影響不會太大。
全國碳市場是以電力行業為突破口開始交易,電力行業用的是行業基準法,跟全國同類型的機組橫向比較,越先進越多配額,越落後越缺配額。
企業配額=各個機組配額之和
機組配額=供電量*供電排放基準*調整係數+供熱量*供熱排放基準
具體的基準值現在有初步的方案,但是畢竟到2019年才模擬交易,2020年才真正交易,所以到時也很有可能變化啦。
三、履約和交易?
每年年初,企業都需要向政府報告經過第三方核查的碳排放數據,排了多少上交多少,自己的配額不足就要從市場上購買,不上交就罰3-5倍的罰款,這就是所謂的履約。目前看來,第一次履約估計要到2021年了。
交易所是由上海牽頭建設,19年進行模擬交易,也不知道具體的模擬方案是什麼樣子,企業是只模擬交易還是要模擬履約,這些都有待明確。
四、支撐系統
全國碳市場有四個支撐系統。首先通過政府統一的數據系統進行數據報告、核查;然後政府在註冊登記系統分配配額;通過交易系統進行交易撮合;通過清算系統完成配額和資金的交割。
國家在市場建設上也非常謹慎,初期只允許控排企業用現貨交易,不允許投資機構入場,也不允許期貨開發,初期的交易量估計會比較慘淡。CCER說儘早納入,但具體什麼時候納入,有什麼限制條件,現在都沒有定論。
全國市場大概就長這樣了,到了2020年左右,電力行業大概會有1700~2000家納入碳市場,規模在35~40億噸,剛剛開始每年的交易量估計會低於1億噸。那個想像中熱鬧非凡,機遇遍地的碳市場,距離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還是先打好地基,再慢慢蓋高樓吧!
(題圖來源 :The Energy Frontier of Combining Coal and Renewable Energy Systems
推薦閱讀:
※台灣綠能喊假的,大陸來真的
※【波恩觀察第一彈】發達國家令人失望的集體後退
※怎樣理解碳信用和碳排放權的不同?
※如何看待台灣主張作為締約方加入巴黎氣候協定?
※2017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的啟動,會給哪些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