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所有電影公號:這部電影,你們沒人寫得過我
作為電影圈最會寫網球的人(迷之膨脹,臭不要臉),我必須要驕傲地向各位親介紹——
今年,確實是網球電影的大年。
在體育電影的領域,作為世界第二大運動的網球項目,一直沒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
雖有伍迪·艾倫帶有網球元素的高分作《賽末點》,和一言不合就在球場上啪啪的惡搞作《七日地獄》,但都沒能正經地展示網球的魅力,十分遺憾。
上:《賽末點》 下:《七日地獄》
但在今年,兩部純網球題材的優秀電影橫空出世,一下子填補了這個空缺,讓球迷們翹首以盼。
一部是之前推薦過的,講述1980年「世紀之戰」的《博格VS麥肯羅》,另一部則聚焦了改變了女子網球歷史,同時也在婦女平權史上有著重要意義的一場比賽——
【性別之戰】
Battle of the Sexes
1973年,美國休斯頓。
從未舉辦過網球比賽的阿斯塔洛體育場,顯然是第一次經歷如此轟動的場面。
三萬多名觀眾湧入場館,創下了迄今為止現場觀看網球比賽的人數記錄。
另一端,在全球坐在電視機前的9千萬觀眾的關注下,這場比賽創造了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之後的最高收視率。
到底是什麼樣的一樣比賽?
電影為我們做了十分忠實的還原,這得歸功於編劇西蒙博福伊,他曾憑藉《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拿下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對陣雙方,來頭不小。
比利·簡·金,美國女子網球霸主,六屆溫網冠軍,前世界排名第一。
鮑比·里格斯,退役男子網球名將,三屆溫網冠軍,網球名人堂成員。
艾瑪·斯通和史蒂夫·卡瑞爾的神還原
沒錯,最大的噱頭,就是男女對決。
倒也不是說之前從來沒有過,只是其結果造就了它里程碑式的意義。後來這場帶有表演賽性質的比賽,被尊稱為「性別大戰」。
為什麼如此轟動?還得從背景開始說起。
01歧視
Discriminate
從1968年起,職業網球正式進入了「公開賽年代」。
網協為運動員們提供了不同的巡迴賽事,供大家賺取積分和獎金。
但在那個性別歧視極其嚴重的年代,主辦方並不會為女運動員提供豐厚的獎金,連比賽都會被安排到外圍球場,甚少有人關注。
以男性為主角的「公開賽年代」海報
作為業內頗有威望的西南太平洋錦標賽,為男單冠軍提供的獎金是1萬2美元,而女單冠軍,1千5美元。
整整相差了8倍!
理由?
「大家買票都是來看男性打球的,男子比賽更刺激、更快速、更強,更有競爭性。」
可在當年的美國網球公開賽,男女單決賽賣出了數量一樣多的門票。
同樣的銷售額,獎金卻相差8倍,換作是你,造不造反?
此時正值美國第二次婦女解放運動期間,比利·簡·金無疑是先鋒人物。
她在贏得1972年美國網球公開賽女單冠軍後,公開要求提高所有女球員的報酬。
在得知如此誇張的獎金比例後,金決定公開抵制這項賽事,她找到了《世界網球雜誌》創始人海德曼女士,希望得到幫助,發起變革。
格拉迪斯·海德曼女士有著非常寬廣的商業人脈
儘管受到了美國草地網球協會禁止參加大滿貫和取消世界排名的威脅,金還是帶著其它8位女子網壇的佼佼者,在海德曼的號召下,共同創立了屬於女子網球的Virginia Slims巡迴賽。(Virginia為香煙品牌,是當時的贊助商)
9位女士以象徵性一美元酬勞簽訂了著名的「一美元合約」,標誌著女子職業網球,由此拉開了序幕。
改革之初,事事都要親力親為。
鋪設球場、兜售門票、派發傳單、設計比賽服、為贊助商拍廣告,還得抽出時間訓練。
我們今天看到的WTA女子網球巡迴賽,在最初是靠這9位先驅和海德曼女士一點一滴打拚起來的。
做這麼多的努力,只為證明一件事:女性應該得到相同的酬勞和重視。
在那個年代,如此高調地宣揚同工同酬,勢必會遭到直男們激烈的反對。
已經退役的網球名將鮑比·里格斯,顯然是其中最會挑事的一位。
本可以安享晚年生活的他,卻因為濫賭成癮,妻離子散。
但他不僅沒學乖,還想從這次女子網球變革中撈一筆油水。
他聯繫了比利·簡·金,說服她打一場非常有話題性的表演賽,冠上「大男子主義vs女權主義」的標籤,勢必會引起很大關注。
金夫人看穿了他的把戲,明確拒絕了這次對戰。
但另一位女士沒有抵抗住高額獎金的誘惑,應允了與里格斯的「性別之戰」。
她是女子網球的傳奇,當時的世界第一,瑪格麗特·考特。
考特夫人是比利·簡·金的死對頭,職業生涯22次擊敗後者,世界第一的交椅在兩人間來回輪換,在實力上,考特夫人或許還稍勝一籌。
但在當年母親節的那場「性別之戰」中,她沒有處理好壓力,被裡格斯6-2/6-1血洗,史稱「母親節大屠殺」。
考特賽前還向里格斯行了帶有臣服意味的「屈膝禮」
女子世界第一打不過55歲的退役男選手,似乎印證了男女差距有如雲泥之別,並且讓里格斯的氣焰更加囂張。
「女人就不是這塊料。」
「反對婦女解放運動,輕而易舉的獲勝了。」「承認吧,無論在商屆、政壇還是體壇,行業的頂端都是男人的遊戲。」
里格斯的挑釁並沒有停止,他繼續向比利·簡·金宣戰,並在各路媒體面前用滑稽的行為羞辱女性。
他拿起鍋鏟、穿著裙子、撐起雨傘上場打球,言外之意:就算是這樣,我也能輕鬆打敗女人。
他發表的言論如果放在今天,估計會被口水淹死。
「我只喜歡在廚房和卧室的女人,那才是屬於她們的地方。「」
「我不是說女人不應該出現在網球場上,如果是那樣的話,誰來撿球呢?」
在這樣的挑釁下,金夫人決定為了女性的權益而戰。
她曾公開表示:「如果我不能贏得比賽,我想女子比賽會倒退50年。這會毀滅女子網球比賽, 並且影響所有女性的自尊。」
然而在這場的準備階段,金夫人的內心也有一場洶湧澎湃的「戰役」。
02性別
Sexuality
一部優秀的體育題材電影,緊張刺激有張力的比賽場面是必備的「皮相」,而挖掘人物內心複雜洶湧的情感則是重要「內核」。
像我們熟知的《卡特教練》,肯·卡特逼迫隊員們去面對內心深處最大的恐懼;像《博格對戰麥肯羅》,聚焦頂級球員之間「高處不勝寒」的孤獨與理解。
比利·簡·金不僅是女性平權先鋒,更是第一個公開出櫃的美國知名運動員。
片名《性別之戰》的另一重釋義,就是金夫人內心糾葛的性取向認同。
自古紅藍出CP
金夫人在備戰「性別大戰」時,遇到了美麗動人的理髮師瑪麗蓮,之前就意識到自己可能喜歡女性的她,陷入了深深的困惑當中。
因為她已經結婚了,丈夫賴瑞·金對她相當照顧。但她無法控制自己對瑪麗蓮的嚮往。
片中有這麼一段「夜戲」很好地表現了這種糾葛。
兩人第一次在住所發生關係後,金擔心自己的網球生涯和婚姻受到影響,她想對瑪麗蓮「解釋清楚」。
瑪麗蓮表示理解,當晚,兩人分床而睡。
但,命運如同失控的列車般向她襲來。
片晌過後,金來到瑪麗蓮的床榻,兩人擁吻起來。
巨星也是人,無論事業多輝煌,都會臣服於愛一個人的本能,無可厚非。
紙包不住火,最先發現金夫人拉拉戀情的,是她的死對頭考特夫人。
但她沒有說出去,她知道這會成為金在球場上的心理弱點,讓她肆意攻擊。
私底下,她也會發表一些反同言論,把同性戀歸作是「罪」。
這不是劇情需要,現實中,考特就是這樣一個「反同先鋒」。
今年五月,她就公開表示不再乘坐澳大利亞最大航空公司的航班,只因它們的CEO簽署了一份大力支持性少數群體的協議。
然後...她現在遭到了包括大批球員的聲討,並聯名上書要求澳網將瑪格麗特球場更名,否則大家就不參賽。
我們也可以想像,當年她輸掉第一場性別大戰之後有多麼打臉。
瑪格麗特·考特 24座單打大滿貫得主
在香煙邀請賽輸給考特之後,金夫人意識到,內心的不平靜影響了自己的發揮。
同時,丈夫賴瑞發現了自己的同性戀情,卻沒有爆發,默默忍受了一切,不安和愧疚湧上了金的心頭。
瑪麗蓮觀察到了這些,為了愛人的理想,她選擇默默離開。
那些往日唇齒相依的時光,被不可名狀的倫理壓力擊得粉碎。就像金永遠處理不好的高壓球,夠不著,只好放走它。
金夫人內心的這場「性別之戰」,以收斂傷痕而告終。
03大戰
Battle of Sexes
我覺得《性別之戰》最妙的地方,就是在於對那場大戰的淡化,更多地著墨於大戰前的鋪墊和人物情感的表達。
賽前預測,一邊倒的都認為里格斯會贏。
里格斯>考特>金,似乎存在這麼一層邏輯關係。
就連金的好友,都把錢押在了里格斯頭上。
可見,女性對自身能改變現狀這一點,也是極其不自信的。
金夫人還曾在賽前曝出拒賽,只因為美國網協的一把手傑克·克拉默要擔任解說員,後者曾經公開反對她們的女子巡迴賽。
在一輪輪宣傳造勢和互飈狠話之後,9月20號,「性別大戰」開打。
誇張的是,兩位選手是坐著「轎子」被抬進場的。抬里格斯的是一群美女,而抬金夫人的則是半裸猛男。
相比於金肩負了婦女平權的壓力,里格斯更像是抱著玩票的心態,他55歲了,輸給女網霸主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而隔網相對的對手,只有贏才能突破性別爭議。
這場比賽本身就難言公平。
里格斯還饒有興緻地為贊助商打廣告
比賽的結果我們都聽說過了,比利·簡·金直落三盤,6-4/6-4-/6-3戰勝里格斯,沒有後者留下任何反擊的機會。
在拿下最後一分之後,金夫人激動地把球拍拋向天空,接受全場觀眾的歡呼。
里格斯承受了他應得的落寞,親眼見證了對手捧起金杯。
多年之後有人爆料,里格斯是個精明的賭徒,為了償還賭債,他在性別之戰中把錢全押在了金夫人頭上,自己故意輸掉了比賽。
不過里格斯已去世多年,我們也無法得知真相了。
狂歡之後的第一個鏡頭,是金夫人在更衣室獨自一人留下了眼淚。
是喜悅,也是苦澀。
考特輸掉之後,她不得不出戰,忍辱負重,最後為女性正名。
一場比賽絕不可能完全改變現狀,這只是一個開端,「性別之戰」的硝煙還會繼續蔓延下去,什麼時候才會到頭呢?
04後記
Postscript
2017年9月9日,美國網球公開賽,斯蒂芬斯問鼎冠軍,賽後發布會調侃「你知道支票上有幾個零嗎」迅速刷爆了微博。
那是一張370萬美元的支票,是網球史上最高的一筆獎金數。
與男單冠軍納達爾的獎金數一模一樣。
高興得她立刻變成了表情包
所以說金夫人改變了女子網球和女性平權的歷史,不是憑空而來的。
在性別之戰後的1973年,她已經為女子運動員在美國網球公開賽爭得了同工同酬。
要知道其它三項大滿貫賽事,都要等到30年之後的21世紀,才紛紛實現了男女同酬。
斯蒂芬斯這張巨額支票,真該分金夫人一半哦。
金夫人與艾瑪斯通來到美網宣傳《性別之戰》
值得一提的是,金夫人最後與美髮師的戀情不歡而散,甚至到了對簿公堂的地步,那就是另一段故事了。
在出櫃後,金夫人一直致力於為LGBT群體發聲,她自掏腰包發行同性教育電影,並在幾個艾滋病慈善團體擔任要職。
2009年,她從美國總統奧巴馬手中接過「總統自由勳章」,對社會變革做出的貢獻得到了嘉獎。
好在,金夫人當年內心糾結的「性取向認同之戰」找到了出口,她在離婚之後與雙打搭檔伊蓮娜·克洛斯結成伴侶,長相廝守將近30年。
最後我想說一點,電影立意在女性平權、LGBT平權。
當初里格斯在向金夫人電話邀約的時候,問過這樣一個問題。
「You are still a feminist,right?」 你是女權主義者,對吧?
「No,i"m a tennis players who happens to be a woman.」 不,我是個碰巧是女人的網球運動員。
神似梁詠琪
恰巧是女人而已。
金夫人用手中的球拍敲醒了所有女性:如果只因為性別而不是能力,我們失去了更多的機會和應得的酬勞,就應該鼓起勇氣揭竿而起。
權,永遠不可能靠卑躬屈膝等來。
影片最後,金夫人的gay蜜裁縫師向躲在陰影中的比利簡走來,給了她一個大大的擁抱,言語安慰之間,有這麼一句話特別動人。
現在想想,這句話真的一語成箴。
是的,金夫人,時代在那個時候就改變了。
就是你改變的。
PS:下次再看到臭表臉的我,就是《李娜傳》上映之時,哼哈!
推薦閱讀:
※豆瓣9.8,這部又污又喪的動畫,苦等四個月終於更新了
※強推!這部笑中帶淚的電影,所有人都該看看!
※你玩弄我,我就讓我女兒搞你兒子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請投我一票》紀錄片
※看完韓國電影《軍艦島》中宋仲基的表演,國產小鮮肉們該臉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