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看了很多《自控力》還是學不會自控?

文|李少加(《進化式運營》作者) 插畫|高效芸

我一直很好奇一個問題:

為何自控力有關的暢銷書那麼多、知乎上的高贊回答也那麼多,但目前(自認為)自控力很差的人還是有增無減呢?

如果你在最近十年的任何一年去任何一家購書中心逛下,想必會驚覺與「拖延症、自控力、改變壞習慣」有關的書籍竟佔據了勵志書的半壁江山……

「手痛治手腳痛醫腳,這種簡單的歸因思想有時碰上運氣能解決一些問題,但對於與心理(背後是腦神經科學)有關的複雜問題(例如自控力),如果認為能通過簡單的「培養意志力」、「培養習慣」(大部分暢銷書的觀點)來解決,那就有點自欺欺人,太不科學了。

那麼,為何自控力(或拖延症)那麼難「治」?

本質原因很簡單:

「控制力差」根本就不是「病」,明明不是病,卻偏偏開醫藥「治」,當然無效,沒中毒就不錯了。

一、人類的控制力到底是什麼回事?

為了窺探「自控力」的內在運作情況,我們不妨先觀察下人人都能輕易做到的典型自律行為——工作。

工作,對多數人而言,都是不情不願的。但為何,幾乎所有人都能夠「約束自己」完成每天「不那麼喜歡」的工作呢?

當然,你也許會說「為了工資、因為有老闆管著、因為愛情、為了夢想」等等各種社會規範、人文層面的答案。

但是,且慢。

這些答案都是我們人類有了語言文明之後的產物,難道在漫長的幾百萬年之間,人類祖先完全不需要「自控力」?

可見,人類「自控力」的運作機制並不是在「意識層面」發生,而是發生在更底層「潛意識」中。

就拿工作來說,表面上看可能是「為了工資或愛情」,但對於你大腦中負責「啟動工作」的腦智能而言,它可聽不懂人類的那些鬼話。

如果它會說話,肯定是說「少跟老子鬼扯那些有的沒的,你要麼來一些激素壓制其他慾望(比如玩耍、睡覺、吃飯),要麼一邊涼快去。」

是的,這些激素(即多巴胺、腎上腺素、催產素等各種激素)綜合作用的最終效果才是直接引發我們行為改變的「自控器」

——對這些激素效果的最終感知,我們人類起了個很形象卻又過度簡化的名稱:「情緒」(情感)。

情感是我們間接控制自我的唯一方式,也是感知所能觸達的最深層面。」

提示:這句話很重要,請好好領悟

比如,工作,之所以能如此強烈的約束我們,對多數人而言,其實是:

「對失去生活資源所需的」恐懼感

對「社會規範對成年人基本期待沒能達成」的恐懼感

或者對「未能獲取更優繁殖條件的」憤怒感

或是「獲得優渥條件」喜悅感

……等等最為原始的情緒在操控著我們。

這些情感遠比「隨心所欲玩耍的」愉悅感強烈太多,因此得以輕鬆的從眾多「慾望」博弈中脫穎而出,主導我們的意識(自控感)。

只是這些原始情感埋藏的很深,我們也說不清楚(語言屬於高層次智能),於是只好用一些諸如「責任感、使命感」等冠冕堂皇的辭彙一言以蔽之。

剖析至此,市面上絕大多數針對自控差的「治療」方案(比如培養意志力、從小事做起、空喊口號等洗腦策略)之所以瞎扯淡,是因為完全沒有戳中本質啊(情緒或情感才是我們與自控溝通的方式)。

最本質上,我們要做到高度自控力,唯一有效的努力方向就是:學會用適合自己的方式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緒(或情感)

當然,繼續下文之前,好奇如你肯定會想問:

為何人類會進化出這麼羞答答的方式如此迂迴的操控自我,讓大腦中樞直接操控不是更高效便捷么?

答案是——直接控制太危險

想像一下,對於一個玩耍中的嬰孩,在玩耍時,其實腦海中還同時存在至少兩種以上的「慾望」,比如「吃飯」、「睡覺」。

起初,玩耍主導著嬰孩的意識,正常來說,隨著時間的增長,帶來的愉悅感開始降低,與此同時,由於能量的消耗,「吃飯」、「睡覺」的呼聲愈發強烈,通過釋放激素(以情緒的方式)告知大腦,一旦情緒大過「玩耍」,孩子便會放棄玩耍,轉而吃飯或睡覺。

但是,我們設想下,如果人類能夠跳過激素(情緒)直接控制自我,那嬰孩就可以無視生理需要的「恐懼感」一直玩耍……不用細想就知道多麼恐怖了吧?

效果相當於大腦里有著隨取隨用的卡洛因!

所以,抑制與平衡的情感系統,看似迂迴,確是進化的極為精妙的人類自控儀器,它既能防止人類隨心所欲的「歡樂」然後陷入「死循環」,又能防止人類每時每刻被無數種情感同時操控,最終一事無成

在漫長的生物史上到底有沒出現過能夠直接自我操控的生物呢?也許有吧,只是通常活不過兩集。

以上分析對於提升自控力而言均是不可或缺的認知基礎。找到了問題的本質,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自控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先天基因及後天成長差異,自控力從來就沒有統一的標準,最為明智的做法,就是從控制情感的大方向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操控方式,然後通過多次嘗試來獲取成熟的自控力

下面,李少加基於上述對自控力的剖析,提出4類自控策略,各位可依據自身偏好,自行選取。

方法一:以想像力喚醒需要強化的情緒

方法二:提升自我效能

方法三:逆嚮應用不可妥協定理抑制其他情緒

方法四:明確原則,簡化決策

方法一:以想像力喚醒需要強化的情緒

本文研究撰寫的過程倒是喚醒了我小時候的一些有趣的回憶:

記得我大概小學四、五年級那會,有段時間,大腦里經常要幻想出一個「影子自我」,每當我做任何活動,比如做作業,一旦覺得有點累不想做的時候,大腦里就會想像出「影子自我」輕蔑的嘲笑自己:

「小子,不行了吧,不行了就換我來掌控身體吧。」

每當這個時候,小時候的我內心就會湧起一股不服輸的怒火,「繼續!」

然後就真的又能延長自控時間了。

時至今日,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些幼稚的想像力正是孩子學習通過想像力掌控情緒更好的「控制自己」

只是隨著這個「情緒掌控力」的增強,大腦已經不需要「刻意想像」的方式來實現自控目標,所以長大後就忘了這事兒了(潛意識已經掌握這種技能),我們通常把自己已經學會但其實很複雜的事情稱之為『常識』,但我堅信,現在自控時肯定是無意識中使用了這種能力(想像力)。

或許,這就是為何絕大多數取得傑出成就的人都把「想像力」擺在高度重要地位的原因,因為它實在太實用了!以前我以為「想像力」主要用於「創新創造」,但卻從沒想到它還能用於提升「自控」能力

例如,就在我寫本文的當下,我依然也在應用「想像力」來約束自己。比如寫累了,或者想敷衍了事的時候,我就會想到各位朋友的表情,從「期待」到「失望」,然後我會察覺到內心湧起的「傷心情緒」。而正是對這種想像劇情的投入,讓自己的「高標準寫作人格」又重新掌控了我大腦。

類似的道理,你也可以依據這身的情感特徵,通過投入的想像最適合自己的場景來驅動情緒實現「自控」的目的。無論是「憤怒、恐懼、傷心、喜悅、興奮」都可以為己所用

比如,對於浪漫主義的男生,是否可以通過想像自己努力讓心儀的女神過上童話般的生活(利用興奮的情緒),從而提升自控力;

又或者,對於現實主義的人格,是否可以通過想像自己投入了這麼多,如果放棄了之前就努力就功虧一簣(利用恐懼),從而堅持到底……

情感這玩意兒是個雙刃劍,成熟的人通過想像力駕馭情感,不成熟的人讓情感駕馭自己

『想像力驅動』是李少加重點推薦的自控策略,我認為它是最根植於人性的治本之道

雖然作為成年人,剛剛使用時可能會感覺有輕微彆扭,但一旦習慣幾次之後(腦神經中已經生成了聯結),就會領悟到它的好。

然而,方法雖好,但這個方法卻是以「想像力、共情能力」作為基礎的,算是有一點門檻。那麼,在提升自己的想像力達到要求之前,是否有更輕量級一點的方案呢?

方法二:提升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意即「認為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項任務的想法」。自我效能越高的人,更可能在充滿不確定的未來中繼續堅持不放棄,自控力也更強

如何提升自我效能?「少加點班」歷史推文中已多次提過,此處只提最關鍵的幾個要點:

  1. 當人們在某一領域學會自控,能夠將這種能力延伸至其他領域
  2. 自我效能的主要來源是對成功的體驗

結合這兩點,我們就能夠制定出人人得而循序漸進的「自控肌肉」鍛煉計劃:

  1. 找一兩個你擅長的領域,如果沒有,可以選擇跑步等簡單有益的活動
  2. 設置簡單的目標,比如初次跑800米,達標後,再逐漸增加里程
  3. 每次的達標都能夠提升「自我效能感」,形成螺旋式正向循環
  4. 隨著自我效能的提升,在生活中掌控其他領域,比如工作、閱讀、學習的自控能力也將愈發變強。

此外,嘗試一些與自己約定的小束縛,比如,用左手開門、不說髒話、不輕易承諾……等等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目前提到的「以想像力喚醒情緒實現自控」、「自我效能」都屬於進攻型策略,那是否還有一些防守型策略呢?

當然有。

方法三:逆嚮應用不可妥協定理抑制其他情緒

如果朋友們回憶下近期所經歷過的「糾結」體驗,可能會察覺到,當我們在面對著兩個選項左右為難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心智是特別容易讓其他事件主導(轉移注意)的。

比如,當你正在猶豫晚餐是要吃麥當勞還是吃肯德基減肥時,突然聽到背後有個孩子說,「媽,我想吃三文魚。」然後你極大可能突然就不想吃快餐了,「吃什麼垃圾食品啊,吃壽司去。」(假如你熱愛日料)

在工作中類似的情況也非常常見,比如你還沒想清楚要先做事務A還是事務B時,如果突然彈出一些新聞窗口,你極大可能會無意識的點擊查看。

人工智慧之父馬文.明斯基稱此為「無法妥協定理」(The Principle of Noncompromise)。把它翻譯成大白話就是:

一個有意識的主導行為,其下級的「子行為」之間的決策差異越小,即內部衝突持續時間越長,這個行為就越容易被其他行為所取代

誠如當你糾結要KFC還是M記時(子行為),最終可能幹脆放棄「洋快餐」(上級行為)轉而選擇其他類別的食品;

或者你在猶豫要藍色還是黑色的褲子時,最終卻乾脆只買了件襯衫。

你也許會說,喲,這很有趣,但這不是影響自控力么?對,沒錯,我們要逆向利用的恰恰是這種「影響力」。

其實你只要觀察下自己的一些行為習慣,會發現,真正妨礙我們「自控力」的事件來來去去也就那麼幾件,比如玩個遊戲、刷個朋友圈、微博,瀏覽獵奇新聞等等……

為了逆向利用無法妥協定理,我們只需多做一件事,給自己多一個同等誘惑力的選擇即可

比如你很愛玩即時策略遊戲A,那不妨再裝一個在你心中同等好玩的即時策略遊戲B(並擺在一起);

你愛刷某頭條X1客戶端,不妨再裝一個同等無聊的頭條X2客戶端(並擺在一起);

……

請注意,不可妥協定理之所以能發揮作用,是因為當我們嘗試「自控時」,我們「希望做的事情」與「其他誘惑」彼此之間是處於爭奪意識主導權的白熱化狀態,即兩者間實力差距很小,這時,只要你給外部誘惑多設定一點障礙——「兩難選擇」,那麼就意味著你的「自控勝算提升很大」。

比如,當你晚上在「學習」,「玩遊戲」間左右搖擺時,還要做出「在兩個遊戲中二選一的艱難決策」,那麼就很可能產生「還是乖乖看書吧」的行動。

為進一步提升這個策略的效能,你可以盡量要求高一點,主動在大腦製造更劇烈的衝突感,比如選擇兩個遊戲時,你可以這麼想:

「既然我要犧牲有意義的時間玩遊戲,當然要玩最爽、最cool的遊戲,那麼,到底哪個更爽呢?」等等類似的想法。

看到這裡,有些朋友可能隱約察覺,自控似乎有點類似肌肉,需要能量來供應……是的,你沒猜錯。

方法四:明確原則,簡化決策

心理學家、行為經濟學家在各自都領域都通過實驗證明:自控力存在類似肌肉一樣的限度,你每天做的決策越多(決策要消耗意志力),事後的自控行為越難。

這就是為何自控力差的人,通常也都習慣在各種雞毛蒜皮的事情上糾結。

那麼,是否像一些勵志書上提到的,給生活方式做減法就行了?比如,丟掉大量非必須品、每天只穿一樣的襯衫、鞋子……?

我能說,這些都是無腦瞎扯好么,我們什麼時候見奧巴馬每次都穿一樣的衣服了?

沒錯,簡化生活有一定幫助,但只是治標不治本(況且上述未免極端,又不是修仙,這麼遺世獨立何必呢)。

真正從根本是提升決策效率的事情有且僅有一個,就是小學時代就如雷貫耳卻不知所云的——「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然而這話其實一點也不虛,而且非常實用,清晰的價值觀才是我們降低決策成本的最根本武器

不信你留意下周邊的朋友,是不是發現,那些很有原則的人(價值觀清晰的人),通常自控力也特彆強。

比如,「言行一致」是你的價值觀,答應過同事要做完,那就別糾結了,做完它吧;

比如,「不作惡」是你的價值觀,有家公司要你偷偷幫他植入廣告,給你點小甜頭,不用糾結了,拒絕它吧;

又比如,「讓世界變得多元有趣」是你的價值觀,那麼穩定、官僚的機構不適合你,放棄它吧……

想清楚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理想人格),你的價值觀將變得更清晰,面對生活中絕大多數「煩人的選擇」你都可以快速進行抉擇,以此產生正螺旋的良性循環效果。

國人普遍熱衷功利,極少內省。然而內省對於一個人的成功,哪怕是「中國意義上的成功」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附:四種自控策略總圖

尾聲:學著與自我融洽共處

雖然本文通篇在談「如何自控」,然而李少加必須再次重申一點:

自控力差不是「病」,它恰恰證明你身體的生物機能運轉自然、敏感。毫不誇張的說,如果沒有這個「動物人格」的保護,我們連後天的日出都看不到。

自控力強的人從不是與自我的較量中獲得「自控權」,而是如何學會接受相互衝突的自我,並將這些自我融為一體

這讓我想起了《火影忍者》中鳴人與九尾狐的相處之道,其實是非常有科學依據的。

本質上來說,目前我們唯一能健康的與「自控」的溝通方式就是激發情緒(以想像力)

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大腦神經構造,這個世上根本就沒有普適真理沒人能告訴你:聽我的,照做就對了。

有些路,註定只能自己一個人獨自面對,一個人唯有真正學會以自己的方式管理自身時,他才真的成長了。

本文由作者李少加原創首發於公眾號(少加點班),授權轉載請於公眾號聯繫

部分參考索引:

M.Mason.In Complexity Theory and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West Sussex:Wiley-Blackwell,2008:pp.62-78

L.Vaina and J.K.K.Hintikka(eds.),Cognitive Constraints on Communication,Representations and Processes,Reidel,1981.

M.J.Lang Fleener,A.Carter & S. Reeder.Language-Games in the Mathematics Classroom:Learning a Way of Life.Journal of Curriculum Theorizing,2003,19(2)

D.Oliver&Gershman K.Education,Modernity,and Fractured Meaning.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89

推薦閱讀:

人為什麼要有使命感,如何建立使命感?
一個人做到什麼樣能算是有出息?
從古至今有哪些人為了吸引或者挽回仰慕的異性而發奮努力最終變強變成功,成為了不起的人,比如蓋茨比?
你所見過成功人士,他們有什麼共同點?

TAG:自控力:斯坦福大学广受欢迎心理学课程书籍 | 个人成长 | 成功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