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流行作家郭敬明的電影,韓寒(作品)的電影和台灣流行作家九把刀在豆瓣差距那麼大?
01-26
2013/10/9 11:00 的數據
小時代:4.8(176889人評價) 短評 ( 全部
99868 條 ) 長評( 全部4268 ) 一座城池:5.7(6192人評價) 短評 ( 全部
3690 條 ) 長評 (全部147 )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8.3(340583人評價) 短評( 全部
139014 條 ) 長評( 全部5444 )電影當然是眾口難調,有趣的是,小時代和一座城池的評價大約是7個1~2星 1~2個4~5星的排布,贊同多的排名靠前的長評都是1~2星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卻幾乎7~8個4~5星才1~2個1~2星,長評靠前都是4~5(有一個1)
從統計來看,我能說:大家覺得《那些年》好看,《小》和《一》不好看么?有趣的是很多《那些年》的差評是:「裸露 手槍 連老師都能性幻想 還搞基 豆瓣的文藝青年們 唉 」「各種無聊各種裝,多數笑點咸濕又勉強,角色臉譜化嚴重。如果這就能代表某些人的青春,我真無語。豆瓣分這麼高,很難讓人相信沒有托。」「愛情冷淡期,當然,電影的路子,有什麼價值讓他擔得起這些好評?」基本都在說,這部片子不值得高分,他們不在關注電影好壞,在關注電影的「分數」小時代的高分評價本來想貼,看了看還是算了。豆瓣的分數沒有參考意義么?
因為《那些年》拍得比《小時代》和《一座城池》好,就這麼簡單啊什麼青春,什麼文藝,都是標籤和噱頭,最終看的是電影的質量,而不是看作者是台灣的還是內地的
從純電影內容的角度來說,那些年是一部更好的電影。小時代和一座城池問題更多更嚴重。從觸及觀眾情感的角度來說,那些年的青春有更多人可以產生共鳴。至於小時代和一座城池都是幻想的青春,跟觀眾沒有關聯。
看《那些年》,讓我覺得我和那群跟我隔著海峽的台灣少年們有著一樣的青春。《小時代》看完了覺得那幫人跟我不是一個星球的人類。這麼說吧,小時代就是蘇打綠MV的超長版
我就說一句:我們的青蔥歲月是《那些年》那樣的,還是《小時代》那樣的?修改下書名號,當時答完沒留意到加錯了2013-10-14
你要搞清楚,《一座城池》是改編自韓寒同名小說,不代表電影是韓寒的作品。《殺手歐陽盆栽》改編自九把刀同名小說,你去豆瓣看評分多少,再看郭敬明的《小時代》才叫做他自己的電影,豆瓣評分又是多少。
如果這三部都是爛片我是說如果,那麼那些年我們追過的女孩是還算過得去的普通爛片,一座城池是還算有的救的爛片。小時代是再多水軍也刷不上去分的傳世爛片。
那些年我是先看的小說再看的電影,小說是陰差陽錯在大學課堂上看的,當時是沖著九把刀去的,九把刀之前是在一些雜誌寫武俠連載的, 那些年沒火之前在大陸只是個灣灣小眾作家,文筆也還可以,但是比起郭敬明韓寒,我覺得還是有部分差距。說實話,看了那些年的書之後再看電影,覺得還算對得起原著,不過原著也就那麼回事,當然這也幸虧是九把刀親自導演。本來這段灣灣高中生的故事,我們大陸屌絲應該都沒太多感觸,因為完全跟我們高中的封閉式教育接不上軌,所以說這部電影火了完全超出我的意外。
小時代之前高中喜歡裝文藝年紀在最小說的連載看過幾段,也是嚴重脫離我們廣大屌絲階層的節奏,最終不忍直視,沒有看下去。但電影的火爆,我是早已預料到的,郭小四絕逼是個商業奇才,造勢宣傳跟選角都很到位,善於製造爭議,敢於放棄臉皮,雖然丟掉了口碑,但是贏回了票房,可喜可賀。當然這種看完尚可呵呵一笑的片子,觀眾就不要從道德高度噴它了,戲外更精彩啊。一座城池沒看,搜了下,漫天的新聞都是宣傳不利至票房慘敗,我說活該,還好韓少有自知之明,上映之前就撇清關係,非主演非主導只授權。這本書我在初中時候讀過,年代有些久遠,情節記得也不是太清楚,剩餘的印象是部缺乏明確中心的小說,拍成電影只怕是韓寒都難駕馭其思想,所以成爛片也不奇怪。這三部片的票房成績多多少少能看出國人的觀影標準,唉,依然超出我的理解,可能是集體文化太匱乏了,又不願慢吞吞看書,那就看電影惡補一下吧。PS:我個人認為豆瓣的評分作為參考有8成可信度,我一般不看評分看影評。這個事情不是他們三個人小說寫作水平的比較。商業電影不是電影,商業電影是工業產品。流行小說不是小說,流行小說是以作者為起點的時尚產品。時尚產業的後台是工業產業鏈。它反映出來的,不是三個人寫作的分數差距。
而是大陸跟台灣,在工業產業鏈上現代化程度的差距。
說老實話,你這個問題是個偽問題。拿我們這兒的三流作家去比人家的二流作家,同樣是青春小說石康的《晃晃悠悠》路內的《少年巴比倫》甚至孫睿的書都比九把刀寫得好多了。就好像因為《暮光之城》去指責美國文學,沒啥意思。
電影就不說了,我講講小說。
說實在的 那些年 那些年並不是一本出色的小說,甚至都打不到流行的程度,在平淡時回憶自己曾經難以忘懷的歲月,很感人,小說的感覺是淡淡的節奏緩慢如果不是因為九把刀的名氣,或是有人同樣的回憶估計前基業就把人看跑了。一座城池就小說而言沒頭沒尾有事一本典型的韓寒段子集,但是有趣到足夠流行。小時代是一本完整意義上的小說,有故事有前因後果,所以改編成電影難度上一座城池最大,那些年次之,最小的是小時代。所以那些年的成功與小說的關係並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就是九把刀。九把刀說這是自己一直想乾的事情,寫自己念念不忘的故事,拍自己念念不忘的人。
區別很明顯就是九把刀投入了自己的情懷。評分表現一種認同,與滾燙的情懷相比,肯定是不著要領的抖聰明和滿目繁華的自卑感更容易讓人遺忘。三部電影都是看到半途而廢。《一座城池》小說看了幾遍,電影沒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原因懶得說;《小時代》看了不到二十分鐘吧,一種比《流星花園》更土豪的感覺,沒譜可靠;《那些年》有類似《初戀這件小事》的感覺,不過台灣腔還是看不下去……原因:我感覺這類影片的消費者主力肯定都是嚮往愛情的年輕人。情侶一起去看——《一座城池》?(雲里霧罩)《小時代》?(哎呀那個包包好漂亮我也想要……)《那些年》(唉,想當年我也……嗯?還是你好啦~)
答:①《那些年》貼近人民群眾的真實生活情況,《小時代》反映的則是上層社會的愛恨情仇 ②導演自身的價值觀不同 ③作品表達的價值觀不同
一座城池其實並不合適拍電影..........
那些年 極度合適拍電影 加上製作班底很好
小時代 這貨是電影么?《一》還沒看過就不多說,《那些年》我認為拋開原著不談確實是不錯的清新電影,而《小時代》,在小時代上映一個多月前左右的時候,各種評分就已經被0.1-1分充斥了,so~
評分低的電影不代表沒看得價值
推薦閱讀:
※資本論里的麵包烘焙坊
※如何看待「台日共同體」?
※我這樣的過一生,老了會有問題嗎?
※在我國的傳統制度中,典權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制度,台灣立法也明確規定了典權,為何我國的立法中沒有典權呢?
※一夕之間變公知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