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近21年最好的青春電影——《芳華》

最近幾年,馮小剛越來越少拍商業片。

他彷彿漸漸進入到,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最高階段:自我實現。

也就是說,此時的馮小剛,只有追求個人理想和精神升華,才能得到最大的快樂與滿足。

對於創作者來說,這正是最好的狀態。

在這最好的狀態下,馮小剛拍出了迄今為止,可能是他最好的電影。

甚至有可能,是近21年大陸最好的青春電影(等下解釋為什麼)——

《芳華》

從影廳出來,我腦中不斷讀誦塞繆爾的《青春》:

年歲有加,並非垂老

理想丟棄,方墮暮年

青春,指的並非某個年齡階段,而是一種美好的精神狀態。

《芳華》所表達的,正是這一種美好精神狀態的誕生、碰撞、幻滅、凋零……

《芳華》的青春,既有能觸動全人類的普世共鳴,又具備獨屬於那個特殊年代的永恆印記。

換句話說:它的青春,既屬於大眾,又是獨一無二的。

開場,一個巨幅鮮艷的紅幕,伴隨交響樂版《絨花》,瞬間引領我們進入到四十年前的革命情境。


以下內容含劇透

與嚴歌苓的原著略有不同,電影將群像削弱,著重描寫兩個人物。

一個人物普世,另一個人物獨一無二。

普世的人物,是何小萍(苗苗 飾)。

一個身世凄苦的女孩,父親勞改,母親改嫁。

小時候,在新家庭中,她因極度缺愛,甚至故意淋雨致病,只為得到母親的擁抱。

長大以後,她又因愛的缺失,導致性格內向、不受待見。迫切企盼融入集體,卻又總被集體孤立。

脆弱又堅強,孤僻又渴望愛。

如此的青春人物,並不十分特別。

韓國片《優雅的謊言》、泰國片《初戀這件小事》,甚至於瓊瑤《煙雨蒙蒙》都有類似的人物設定。

或者說,你在現實中隨意找些單親女孩,都能從中看到何小萍的影子。

然而,正因那個特殊的年代背景,使何小萍這個人物鮮活起來。

進入正片——

我們跟隨何小萍走進文工團,看到團員練舞的情景。

美嗎?

點開,放大,注意這些年輕的笑臉。

你會發現,與何小萍不同,她們的臉相對更僵假。

尤其看影院的大銀幕,這種虛假感倍加放大。

開場一段舞,暗示文工團中,許多熱烈只是假象,正如那個年代的詭異氛圍。

信息量大,魔幻現實的一幕——

因太多人想圈豬邀功,結果反而導致豬跑了。

室外,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紅衛兵熱烈遊行,偉大畫像之下,一隻豬盲目亂攛。

沙文主義般壯麗的舞美過後,接著就是集體式欺壓霸凌。

幹部子弟郝淑文(李曉峰 飾),處處排擠農村子弟何小萍。

雖在同一集體,卻因階級有別而橫生對立。

那個年代的一大特徵,是人們活在假象中,無從辨明真假善惡。

何小萍戴假胸,是不想被集體歧視;偷借軍裝拍假照片,是不想讓親友擔心。

淋雨感冒,以及把自己的照片跟父親合成到一塊,是為了滿足一些可憐的情感需要。

換句話說:何小萍有一顆真善的心。她作假,只因環境過於苛刻。

法諺有言:法不強人所難。

而那個年代的人,最習慣強人所難,太擅長集體行惡。

她們板著不能再假的笑臉,拚命掩藏自己的愛欲情緒,對本來無害的真善者施加摧殘。

被摧殘,是那個年代中,真善者的一種宿命。

這裡開始說,與何小萍不同的,第二個真善者。

他獨屬於那個特殊年代的中國,身上幾乎承載了那個年代的所有美好品德。

人們喜歡叫他「活雷鋒」——

劉峰(黃軒 飾)。

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說過:個體是文化的縮影。

郝淑文,是惡向的縮影。

劉峰,是善向的縮影。

他自願且完全接受大環境改造,養成一種真·社會主義價值觀。

豬跑了,他幫忙抓豬;何小萍被孤立,他幫忙陪舞。

壞的餃子,永遠他吃;臟活累活,永遠他干。

他是榜樣,是大眾的楷模,是當時社會體制想要孕育的成果。

心理學角度講,他是一個真正的「中國式好人」。

何為「中國式好人」?

無私、奉獻、為集體而活。

但,也只有在別人的眼中,他才能找到自我存在感。

換句話說,他像一顆螺絲釘,只有釘到某個集體中,才能不察覺到自己的無用。

要是我們足夠細心,能感受到現在仍有不少此類「中國式好人」。

但在今天全球化的中國,極端如「雷鋒」者,怕是屈指可數了。

說點有趣的,我看《芳華》時,總想到馮小剛監製的另一部電影:

《求求你,表揚我》

於是我開了個腦洞——

假設劉峰身處農村,沒經歷過《芳華》中的大事件,可能當他老了以後,就會像《求求你,表揚我》中的勞模楊勝利,家中貼滿獎狀。

楊勝利,會不會是劉峰命運的另一種可能?

他艱勞一生,直到晚年仍在為公益事業服務。

他視集體、榮譽高於生命,頑固堅守自己的價值觀。

即使得了絕症,也不肯花國家的錢。

身為一顆螺絲釘,寧可腐爛至死,也不願意拔掉。

他雖然貧窮,但因沒被集體(農村)完全拋棄,最後也可算是在無知中得個善終。

可惜,劉峰遠沒那麼好命。

電影后半段,偉大的畫像搖身一變,成了可口可樂專賣店。

劉峰迴到文工團,空空蕩蕩,物是人非。

與楊勝利相比,劉峰的人生更悲涼。

劉峰的悲涼,並不在於窮,而在於崇高理想的幻滅與凋零。

怎麼說?

讓我們回到1979年,跟隨劉峰走進那場戰鬥過程。

馮小剛用6分鐘的長鏡頭,拍出目前國內水準最高的戰爭戲,同時也拍出劉峰理想幻滅的全過程——

突來顆飛彈,將一名戰友炸死。

殘酷,血腥。

拍法頗像《敦刻爾克》。

炮火轟鳴,劉峰只隱約捕捉到敵人模糊的身影,身邊的戰友卻實打實接連死去。

他專註、激昂、拼殺,奮不顧身。

但他就是找不到準確的方向。

一名戰友身陷沼澤,無論他如何用力抓住,都只能看著對方越陷越深。

終於,救人過程中,他的手臂被擊穿。

那一瞬間,他絕望了,同時也恍然明白——

自己在迷茫中的所有努力,基本等於無用功。

就像他的命運,只能沉浮在時代洪流,任憑如何掙扎都無法自己掌控。

面對龐大無情的時代巨輪,自己這顆小螺絲釘,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他躺在冰冷的卡車旁,一心只想求死,卻求死不能。

多年以後,中國社會進入全球化,從集體主義逐漸演變到個人主義。

劉峰這顆螺絲釘,也失去了自己的意義。

他所堅信的價值觀,所堅持的雷鋒精神,恰恰使他失去了愛人(這裡不劇透),失去了臂膀,失去了一切。

他開始變老。

他的破車被聯防辦羈押,於是他稍微試圖妥協,向對方遞了條煙。

可對方,卻要更多的「保護費」。

拿不出保護費,他被趕打出去,就像趕打一條狗……

昔日戰友目睹這些,喊道:

我X你X

你敢打戰鬥英雄

喊的聲音不小,卻是那麼蒼白。

這時,我聽到影廳內,隱約有人發出笑場聲。

你看,我們這個時代,真的不再尊重雷鋒了。

現在,我解釋一下,為什麼《芳華》有可能是近21年大陸最好的青春電影。

22年前,姜文拍出《陽光燦爛的日子》。

編劇史航說過——

如果說,《陽光燦爛的日子》是超一流的青春片

那麼今天其它所有的青春片,最多只能算二三四流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以天才般的散文敘事,描畫少年的迷亂,及那個年代的永恆印記。

影片上映之後,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1995年度全球十佳電影》中的第1名。

《芳華》的劇本,並不是散文般的敘事,而是和很多青春片一樣,是按照劇作法規律製成的。

即——

先刻畫角色美好動人的青春,再插入種種殘酷事件,使角色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走向幻滅。

乍看之下,似乎沒什麼特別。

打個比方,以下三部青春片,結構不也是這樣——

《致青春》結局:鄭微成為一個普通白領,陳孝正背棄良心與尊嚴,取得了事業的成功,人生的失敗。

《同桌的你》結局:林一在美國渾渾噩噩,周小梔沒有考上哈佛,最終成為一個平庸的人婦。

《萬物生長》結局:秋水放棄了作家夢,也沒有成為一名醫生,而是淪為被削平頭的營銷書商。他和他的同學們,都成了社會上的庸碌之輩。

與劉峰的幻滅相比,有區別嗎?

有。

區別就在於,傳統套路青春片里,主人公的幻滅都是自我選擇。

他們原本擁有崇高的理想,只因沒能努力堅持,才失去一切。

no zuo no die,自作自受。

因此,我們看那些電影,才會覺得他們只是在「無病呻吟」。

《芳華》不同。

劉峰沒努力堅持崇高的理想嗎?

恰恰相反。

直到結尾,他孤單凄苦無依無靠,還仍然去陵園祭奠戰友。

何小萍問他,你過的好嗎?

他答:

什麼算好,什麼算不好,得看跟誰比吧

跟他們(死去的戰友)比,能說不好嗎?

劉峰,還是那個崇高的雷鋒。

遺憾的是——

他堅守了自己所相信的,堅持追求光榮的價值觀與道德品格。

但他越是堅持,人生就越是悲涼。

他的悲涼,似乎早已被某種東西定格。

舊時代塑造了雷鋒,卻沒給雷鋒一條出路。

因此,與無病呻吟不同,劉峰的幻滅讓我們備感沉重。

在我看來,《陽光燦爛的日子》之後,《芳華》可謂填補了一個空白——

一流青春電影。

在這個充斥虛無與套路的年代,它比一眾所謂「青春愛情電影」真誠太多太多。

不知不覺,我已為它寫了3742個字。

但,也僅僅是以一些視角,打開了它的冰山一角。

事實上,它所描畫的,遠不止這些。

馮小剛深知,那個年代太過複雜,很難簡單粗暴蓋棺定論。

總的來說,《芳華》給我的感覺是:

五味雜陳。

有批判,有荒唐,也有美好。

那個年代荒唐到,一個16歲少年為國犧牲,卻不知道什麼是果丹皮。

一個人想做雷鋒,卻也同時意味著,他要將自我閹割,失去愛欲能力。

影片最打動我的,是何小萍精神崩潰後,跳的一段獨舞。

但對於這段,我不想過多解讀,希望你能自己體悟。

那個年代也美好到,人們至少還有值得信仰的東西(現在只信仰錢)。

有時,也正因為壓抑慾望,使愛情產生一種含蓄美,才恰恰變得無上美麗(蕭穗子)。

說白了,《芳華》要做的,其實是一種記錄。

它意圖用極具真實感的鏡頭,將那個年代永恆銘記。

讓我們明白,她們是怎樣堅持綻放,又怎樣被迫失去。

記得5年前,馮小剛的《一九四二》上映。

深刻,高口碑,卻讓投資人血本無歸。

之後,馮小剛拍出個人導演生涯口碑最差的《私人訂製》。

結果,票房7億。

馮小剛說,這屆觀眾審美有問題,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可現在,他明知這一點,卻還是接連拍出《我不是潘金蓮》《芳華》。

「不討好」,但意義重大的電影。

就沖這,我們不該讓他失望。

不該讓中國電影絕望。

微信搜索添加公眾號:

luowj1996

不定期推送有獨立思考的影視文章。

你的點贊與關注就是對我最大的支持。


推薦閱讀:

《海邊的曼徹斯特》:即使面癱得這麼喪 還是忍不住為它鼓掌
撇開民族性,《永遠的零》這部電影大家覺的怎麼樣,如何評論它?
「台偶男星」生存現狀,九成以上都糊了?
大衛 芬奇的《返老還童》都有什麼深意?
1934年,阮玲玉主演,83年前的電影,豆瓣8.9 ——《神女》

TAG:电影 | 影视评论 | 电影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