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是北海道?
這是大西洋鰻魚的第三十九篇原創,日本第二篇。
又是一個冬天,最近有朋友去北海道,看他發的朋友圈照片,一開始波瀾不驚,但當他游到富良野,開始發雪山木屋的照片時,我立馬重新陷入了對富良野這塊童話之地的懷念之中。
距離我去北海道已經三年了,離我上次寫北海道<下著粉雪的北海道,我回味了一整年>也已經有一年半了,年輪的增長彷彿從沒有減輕我對北海道的留戀與好印象。這三年我去了很多的地方,領略了那麼豐富的美景,可我的心中卻永遠為北海道留著一塊地方,這表現在:
我想第二次去的目的地並不多,北海道的富良野絕對名列其中。
曾經提到過的「我的世界體驗top10」中,富良野排前三地位牢固。
▲富良野站到了
上篇文章講了札幌這座大小適中的北海道「省會」在日本的特殊性,宜居的原因,以及長居的可能性。
北海道第二篇,除了繼續講北海道美的多麼不可思議之外,我還想講講,為什麼是北海道?全世界乃至東亞地區冬季雪量大的地方非常之多,為什麼北海道成了遠東地區冬季最流行的雪景旅遊地?
浪漫的極致——冬日富良野
富良野市位於北海道島的地理中心,是北海道上川支廳轄區內南部的一個城市,曾經是多部日劇,比如《來自北國》(北の國から)的故事發生地點。
富良野盆地是由火山爆發沖積而成的平原與丘陵。周圍有大雪群峰,樹海和河流。富良野的名稱來歷有兩個傳說:
一說是北海道原住民阿依努語「臭氣熏天的炎焰」的意思,因為流經富良野的河流從上游流下來,河水富含硫磺臭氣。
二說是這片盆地在北海道大開發前乃是荒地一片,經過百年的開發,當地人起名「富良」,喻為豐饒的大地。
富良野氣候四季分明,農業牧業極為發達,是北海道內知名的觀光城市。
富良野有多麼驚艷,下面一張圖片就能說明。
在去北海道前查看網路攻略的時候,我發現大部分人在冬天的北海道行程是沒有富良野的,而擁有漫山遍野夏日花海的富良野,是夏天到訪北海道的旅客們的最愛。
▲夏天富良野的花海
而我始終認為,冬天才是北海道的精髓,更是富良野的精髓。
高緯度地區(如中國東北,北海道,甚至北歐)在夏天的自然景觀,和溫帶地區並沒有本質性的差別。
藍天白雲草地,在中國的很多地方也司空見慣,花海也絕不是北海道所特有。而北海道冬天的那種純凈空靈的景觀與感受,是溫熱帶地區,乃至大部分同樣有雪的地區難以擁有的。
富良野冬天的童話之感,有著極強的獨特性與辨識度。富良野滿足了我對冬天的所有幻想。富良野還讓我意識到,我並不是只愛人文不喜歡自然風景,我只是更喜歡高緯度地區,有純潔感的冬日自然風景。
無人的街道,一個人的雪夜
富良野市的城區規模放在中國來講,就是一個很小的鎮子。
我在夜晚到達,第一個晚上就住在鎮子上。富良野深居北海道內陸,居住人口很少。晚上一個人走在空無一人的街道,路燈下雪花飄揚,這種感受實在難以找到更浮誇的褒義詞去形容。
▲深夜的富良野街道
這就是安寧的感受,inner peace,安寧到彷彿能聽得到自己心跳的回聲,安寧到即使是路無一人也絲毫不用擔心人身安全的問題,安寧到覺得全世界這一秒只剩下我一個人,安寧到無數的開心的,難過的情緒,都能一瞬間湧上心頭。
三年過後我很難再具化形容那天晚上壓馬路的驚喜。那一年走在這樣的街道上的我,是真實的希望時間能永遠停留在那一刻。
那種極致安寧平和的感受在此後的三年里,再也不曾有過。
▲風呼嘯的街道
時間並不會停止,我走進了路邊的一間海鮮壽司屋。外邊的清冷與屋內的暖和喧鬧有著鮮明的反差。在這間深夜的壽司屋,我和鄰桌的一對夫婦之間產生了非常有趣的一個小時的雞同鴨講又樂此不疲的異國交流。在以後的好幾次東京的午夜尋食,再難有這樣的遭遇。
寒冷的氣候似乎反而給了北海道人一顆熱情的心,北海道人的家鄉自豪感全國第一,其熱情程度也是全日本聞名。
據1996年日本放送協會(NHK)發起的全日本"縣民意識"調查顯示,在回答"我喜歡我現在居所的縣(都、道、府)"這一提問時,全日本各地的平均回答率是81.4%,而北海道人的回答率卻高達90.9%,位居榜首。
北海道被一些人稱做"日本的美國",意思是北海道人有一種開拓精神。
在北海道前一篇講過,北海道是日本最年輕的國土,在明治之前,因為氣候苦寒,這邊是蝦夷土著人的居住地,並沒有大和民族居住,日本也沒有在這裡進行過有效統治。
直到二戰後為了遏制蘇聯鞏固北境,日本才開始對北海道拓墾大開發,因此大部分北海道人都是南方移民。這跟以闖關東的華北先民為人口主體的的中國東北很像。
或許是怯弱內斂的人是沒法勇敢地走出那一步去到新的土地上植根生長的,特殊的移民歷史造就了北海道獨特的民風。這些我會在將來的日本分地域國民分析的文章中再深入講述。
————————————————————————————————
更多文章,直接與我互動,請在微信公眾號和微博上關注我 @大西洋鰻魚
————————————————————————————————
雪山森林,北海道最美的畫面
第二天我來到了富良野的重頭戲——雪山中的新富良野王子酒店。說是酒店,實際上酒店方圓均是冬天富良野觀景的精髓。由於上下山並不方便(打車較貴,公共交通班次很少)。來富良野如果不住在這家酒店,意義將大打折扣。
▲打車上山,司機土井久之是位女士
富良野雪山的雪景,我總結有三:童話,日劇,粉雪。
童話
富良野的雪山森林裡有一棟棟小木屋,它們被稱作「小矮人木屋」,在一些觀光資料里也叫「森林精靈露台」,傳說這片森林裡曾住著一些身高只有15厘米的小矮人。在商店街的入口處有塊告示牌,日文意為:拜託各位,這裡住著第二代的ninguru(指身高15厘米的小人),所以請不要大聲喧嘩。
小木屋裡面是各種有情調的商鋪,出售富良野特有的手工藝製作品。在這裡就能近距離體驗到聞名的日本匠人精神,我常看到木屋裡的手工藝人目不轉睛的專註雕刻自己的作品長達十幾分鐘,都沒有注意到進入屋裡的顧客。
下圖中那些栩栩如生彈奏各種樂器的小矮人精靈原木雕,就出自這個專註的大叔之手。
(圖片來自@Ruru)
▲我買了好幾個……
日劇
富良野是多部日劇的拍攝地,來到山上的新王子酒店之後,鋪天蓋地的雪花越下越大,在整個雙眼視線都被雪花填滿之時,整座山上響起了戶外音響播放的各種經典日劇歌曲——還能更浪漫一點嗎?
在以北海道為背景的日影日劇中,在小樽拍攝的《情書》和在函館拍攝的《假如貓從世界上消失了》早已是耳熟能詳的名字。但要論經典,則非「富良野三部曲」莫屬。從《北國之戀》、《溫柔時刻》,到《風之庭院》,這三部日劇記錄下了富良野四季流轉的美麗風景,和這些風景里的故事。
在上文提到的精靈露台小木屋的最深處,就是一間叫「森之時計」的咖啡館,這間咖啡館
因拍攝日劇《溫柔時刻》而建成,劇中的父親勇吉在失去愛妻後,回到妻子的家鄉富良野開出了這家咖啡館,著名影星長澤雅美飾演一位在這裡打工的少女。
▲咖啡館外觀
▲日劇《溫柔時刻》片頭
如今,這裡成為了真正供人喝咖啡的場所,很多日劇迷慕名過來朝聖,所以這家店幾乎是富良野我唯一需要排位等位的就餐場所。
能想像嗎?在童話里的這間溫暖小屋,我吃著熱騰騰的咖喱飯,喝著抹茶拿鐵,看著落地窗外的樹木與暴雪,聽屋內的吧台師傅和顧客的交談寒暄,耳邊還播放著各種抒情的日劇歌曲。
這種體驗就是醉掉的感受本身。我醉倒在這極度浪漫的氣氛裡面,不想醒來。
三年前的那個午後,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如此的清晰深刻啊!
▲森之時計咖啡館
粉雪
富良野是北海道排名前三的滑雪地,曾經舉辦過第十屆阿爾卑斯山世界盃滑雪賽。富良野的滑雪場以滑雪愛好者喜歡的「粉雪」而出名。
來之前我心想,雪都是白色的,難道還會有粉色的雪嗎?來了以後才知道,原來這個「粉」不是粉色的「粉」,而是粉末的「粉」。
北海道地處北緯40度以北,受海洋環流影響,氣溫不是特別低,但降雪頻繁,而且因為污染少,工業企業也少,所以這裡出產世界罕有的松雪與粉雪。
「粉雪」水分含量很小,蓬鬆到捏不成團。人摔在地上也不疼,而且雪不粘身,起來後衣服一點都不濕,稍微一拍就都乾淨了。放在手上輕輕一吹,雪花便簌簌掉下來了,就像沙灘上的沙。
據滑雪高手說,在厚度10厘米的雪中滑行時,就有像踩著厚地毯一樣舒服的體驗。而富良野粉雪的深度常達到20至30厘米,滑在上面有一種開車的漂移感。而如果粉雪的厚度達到40厘米時,膝蓋便會沒入雪中,激起層層雪浪,裹住全身,能讓滑雪者興奮的嗷嗷大叫。
▲富良野滑雪場,就在新王子酒店旁邊。
為什麼是北海道?
緯度高,冬天空氣濕潤降雪多的地方在全世界有很多,甚至單單我們遠東和東亞地區就有不少,可唯有北海道把自己打造成了遠東人民的冬日度假首選地。
我在北海道的那十天,幾乎感覺自己到了一個東亞聯合國,身邊到處都是跟自己長的一樣卻是非中國人也非日本人的「外國人」。
除了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大陸遊客,北海道從來還是韓國人,台灣人,香港人在冬天趨之若鶩的度假地,在北海道還數次看到興奮異常的,皮膚黑黑的泰國人旅行團,他們一生看不到雪,一輩子也穿不了羽絨服,來到北海道是他們的終極夢想。
前幾年《爸爸去哪兒》火起來的時候,很多人說黑龍江的雪鄉也不錯,看雪為什麼還要專門出國?
拿年降雪量和北海道比,兩者的數據倒還真的是差不多。
可我看完一些報道,聽了身邊去過的人講了歸來感受以後,喜歡雪的我對雪鄉,甚至對中國的類似以雪為特色的景點沒有了慾望。
以下是關於雪鄉各種旅遊亂象的眾多報道里的滄海一粟。
北海道的美,富良野的美,並不僅僅是因為老天賞雪。雪只是「表皮」,如果只有硬體,沒有「軟體」,是不可能成就如此受歡迎的北海道的,北海道在美譽度上和雪鄉有這麼大的差別,我認為最大的原因在於以下兩點:
一是不急功近利
在旅遊業上拔苗助長是所有欠發達國家景點普遍存在的問題。一個來錢的機會到來時,平時物質條件不富裕的政府和人民一般會寄望緊緊抓住這「可能一輩子僅有的機會」,在越短的時間內獲取儘可能多的收益,變成當地人的普遍訴求。
就像需要處處提防的印度尼泊爾——《貧窮就等於純樸嗎?南亞把我一巴掌扇醒》
▲和式的傳統酒店
社會已經高度發達幾十年的日本不存在這個問題。一項旅遊規劃、一棟名師建築可以慢慢花幾十年甚至數百年打造的歐洲式工匠精神,在日本可以出現。在高速發展中的國家或者欠發達國家裡,很難存在,也不必苛求。
二是精細的二次包裝
旅遊業跟人一樣,即使天生麗質,也需要後天包裝。後天不保養,美女能早早生皺紋變農婦。後天包裝好,丑嬰能變美女,而美女能變成更有氣質與吸引力的升級版美女。
日本人多地狹,山地面積佔總土地的7成以上。除了四季分明,其實自然景觀並不像很多幅員遼闊的國家那樣豐富——大江大湖,沙漠雨林,日本都是缺乏的。但日本從來都能把一件本來並不起眼的事物包裝得精緻,有味道。
做個簡單的類比,俄羅斯的庫頁島離北海道島近在咫尺,面積大小也近似(均為7.7萬平方公里左右)。
▲圖中長條形的島嶼為庫頁島(俄人稱薩哈林島),南邊則是北海道島,兩島相距很近,發展差距卻巨大。
但庫頁島的旅遊景點豐富程度遠不如北海道島,每年的旅遊接待人口也遠低於北海道,甚至庫頁島本身已經幾乎成為了荒島,總居住人口才49萬人,不及北海道島居民(570萬)的十分之一。
北海道在東亞與東南亞地區是如此的受追捧,主要是因為日本人的二次包裝,精細化的經營與管理。
雪山森林上的小木屋,森之時計咖啡館,新王子酒店,這些無一例外全是人工景點建築。在雪山森林的自然元素里融入了日劇元素與童話風,從而一片本來普通的雪山立馬蓬蓽生輝。(這種雪山庫頁島絕不會缺)
▲登別的動物園,每天都有極地動物表演
北海道的登別本來僅僅是一個溫泉鄉,遠在深山只有幾戶人家一條道路。在作為觀光地開發之後,僅僅擁有溫泉的元素實在撐不起這樣一個交通不便的山中小村。
因此當地又紛紛策劃建設了「熊牧場」,「江戶時代村」(日本古鎮)這些人工景點,使得登別溫泉村崛起成為北海道旅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地。
▲熊牧場的意思即是「熊的動物園」
「熊牧場」,「江戶時代村」這些後天建設的觀光地設計精巧不含糊,均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比如「江戶時代村」,這個力圖還原江戶時代平民生活的日本古鎮,顛覆了我對古鎮的所有偏見,原來「古鎮」是可以這樣淋漓盡致的從外在到內里,從建築到日常生活去還原一個古時代風貌的,而不是中國古鎮那樣回憶起來多是極度雷同的商品街。
還比如富良野夏天種花,冬天滑雪也是這個道理。曾經講過北海道歷史極為匱乏,是日本最新的土地,遠沒有關西那麼多的古迹與神社。如果不人工規劃,旅遊資源除了冬天的雪之外,遊客來到這,很可能無處可去,無地可玩。
▲「江戶時代村」不僅有古建築,還有力圖還原古代生活的各種劇場表演,生動、有趣。
但日本人就是這樣在一片本來毫無亮點的苦寒土地上,建設起來現在年年冬天都要被東亞東南亞人民擠爆的冬季觀光聖地。
所以這樣的雪景感受,只在北海道有,只可能北海道有。
雪並不是北海道的靈魂。日本人打造的以雪元素為中心,通過各種努力,人工打造烘托出的那種純凈,空靈,安靜的感受,才是冬日北海道觀光的靈魂,才是冬日北海道想帶給到訪者的極致體驗。
後記:
北海道第二篇,本應該是上周推送,快寫完時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不適合發表。
民族傷痕是需要紀念的,意義是要警醒和自強,要不然我們的命運就像如今積弱的烏克蘭一樣悲慘。
國家關係也不是非黑即白亘古不變,我們的好朋友朝鮮的平壤日報這兩年痛罵中國的眾多社論,可謂是罵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連我都被感染到。
我並不贊同每年翻出相同的右翼言論來渲染仇恨,互聯網和公眾號帶來了極端民族主義的更廣泛傳播與發酵。
外難與內禍都曾是這個國家的創傷。公祭如果只紀念一邊而從不提另一邊,自我警示的意義也大打折扣。
對於日本我的感情很複雜,是一個從第一次去「喜歡得不得了」,到喜好度逐漸回落的過程。
日本與韓國與我們都是一衣帶水的鄰國,在世界的旅行中我挖掘過對韓國人的思考感受(韓國真的是「東亞之光」嗎?),而對於日本的思考只會多不會少。
在將來的日本第三篇,也許我會淺談下我對日本感情變化的原因。
歡迎你關注我,也把這個公眾號「大西洋鰻魚」推薦給你同樣喜歡旅行,渴望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朋友。
這個地球是如此的多元、奇妙和有趣,人與人的想法與生活千差萬別。
我盡我所能的行走在路上,我會做你的眼睛,試著向你講述世界的每一件事情。
- 往期精選 -
墨西哥 | 為什麼要瞧不起墨西哥?
世界 | 被辱罵小丁丁的亞洲人?細數我遭遇的種族歧視與種族紅利
土耳其 | 孤獨,伊斯坦布爾。
西雙版納 | 我去了一個假泰國
烏克蘭 | 烏克蘭,我的祖國。而我死也要離開這裡。
————————————————————————————————
更多文章,直接與我互動,請在微信公眾號和微博上關注我 @大西洋鰻魚
————————————————————————————————
推薦閱讀:
※呼倫貝爾下雪啦!這才是真正的林海雪原
※冬天去哪裡看雪?當然是北京故宮啦!黔州內外
※南方人對於下雪有多痴迷?第一次看到雪都是啥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