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種種觀點是依靠什麼得出的?
孔子不像西方的哲學家靠理性嚴謹的辯證來讓人信服自己的觀點,那孔子的種種觀點是怎麼想出來的,憑空想的嗎?他的觀點好像沒有什麼辯證,就突然蹦出一個自己的觀點,那他怎麼讓別人信服他的觀點呢?
不是所有觀點都會寫出自己的論證過程的,但所有觀點都會有自己的推理論證過程,即使是錯誤的也一定會有這樣的過程,完全憑空產生的觀點是不存在的。
佛祖拈花而笑,弟子頓悟。
孔子的觀點就是這樣讓人信服的。
有的話一說出來,就能理解,有的話一看到,就會心有戚戚嫣。
當然可以去反駁,可以去質疑,但最難的是懂得。
畢竟儒家這兩個字太沉重,很少有人能夠憑藉本心去看論語了。
孔子的話不是依賴邏輯論證,不是依賴理性的相信來讓人信服的,而是依賴感受,依賴聽到的人、看到的人的個人生活經驗來通達的。
------------------------------------------------------------------------------------------------------------
這樣的方式其實在生活中很常見。你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常識需要重申?
幫你扛過苦難的一句話是什麼?目前為止,你從你的「父母」那學到的最受用的一句話是什麼?他(她)讓你最佩服的品質又是什麼?這裡面的一些觀念、一些對知友很有啟示的話語,知友是因為這些話背後有強有力的論證才去相信、才被鼓舞的么?
換句話說,西方哲學充滿了嚴密的論證,這對於真正理解這種哲學觀念很有幫助么?這些論證真的是讓你從心底里接受一種哲學觀念的根本原因么?當兩種衝突的哲學觀念都有有力的論證的時候,這兩種觀點是不是就都是對的呢?
個人覺得,邏輯論證就像是會計的審計,報表通過了審計,並不代表這個公司沒有問題,只能說這個公司的報表是按照合規的方式編的,而邏輯論證也只能證明論點沒有邏輯上的問題,也就是說,從它的假設推到結論是沒有問題的,但這並不能證明它就是對的。
1. 周遊列國,見多識廣。2. 博覽群書,學而知之。3. 歷經坎坷,有所領悟。4. 投身教育,教學相長。
不論正一個原因是限於書寫工具 諸子多是實幹家 最下立言 沒空搞論證 「我欲托之空言,不如載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另外本來就是語錄 是實踐之經驗
作為思想家,事實上孔子並無著作傳世。——是的,《論語》是孔子的學生們對他言行的輯錄,而《春秋》只是相傳孔子所編,而《詩經》,根據《史記》,是被孔子所刪。所以,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如果嚴格地根據古籍,我們無法斷定孔子是否曾經邏輯化地闡述自己的思想。
至於後世看到的著作,與其說是孔子的思想,倒不如說是兩千年來眾多儒家學者們思想的彙集和闡發。相應地,孔子真實的、原始思想的形成脈絡,我們其實沒有任何第一手資料可供學習,只能從史料中去側面地揣測。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非也 予一以貫之
補充一樓兩點:5:閱人無數,洞察人心;6:志存高遠,明理達義;7:刻苦勤奮,努力好學;8:邏輯強大,由表及裡。
謝謝邀請。任何觀點,即使再理論,我覺得都不可能是完全憑空想出來的。在孔子有一個顯赫的家世背景。孔子直系先祖為殷商王族名人微子。孔子高祖弗父何則是宋愍公之嫡長子,有繼承宋國國君資格,是王室苗裔。但到孔子時,已經很沒落了。我印象中是錢穆先生的《孔子傳》提到過,孔子年輕時候,在辦喪葬的班子裡面幫忙,然後就開始研究起喪葬的禮儀。進而研究周代的禮儀。舉這個例子就是想說,他是在生活中去慢慢學習,觀察,摸索,思考的。
詳細的,推薦你去看錢穆先生的《孔子傳》。
因為我個人本身不是很喜歡孔子,所以我對他的了解也比較淺顯。這個問題沒有答好。沒有什麼觀點是憑空想的,孔子是那個時代的大思想家,春秋時代是一個動亂的時代,孔子處在那個時代,深切的觀察那個時代的種種人和事,思考了那時社會的種種現象,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你講的推理,辯證主要是因果關係,佛教中有因明學,歐洲有邏輯學,主要講究因果關係,辯證推理,在現代科學研究最常使用。但還有很多教派,如,佛教、基督、儒家、道教等等偏重於「修養,修身」,講究的是「悟道」,比如:「三人行必有吾師」,「學而時習之」,「無欲則剛,有容乃大」。是根據自身的經歷,修養來領悟,判斷是否信服。
看到其他人的回答都沒有答到點上,很多人甚至對孔子的思想完全理解是錯的,頓時感到特別悲哀,如此高明的儒家思想大多數人竟然幾乎不了解!
理解孔子需從「仁」字出發。
時代背景:春秋時期思想家們的大問題是「周朝末年禮樂崩壞,各諸侯間的爭鬥無所不用其極,為政為人該如何才對?」孔子說:「仁」才是「禮」之本,為人為政以仁,才能真正給周禮豎立堅實的根基,從而治國平天下。「子曰:「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就是這個意思,光講禮的形式那是空中樓閣,沒用,人心中的「仁」才是道德和社會秩序的根基。回到題主的問題,一般人或許會疑惑孔子為什麼會「憑空」想出來個「仁」,被西方思想洗腦的人更會說「有嚴謹推理嗎,有邏輯證明嗎,有辯證思維嗎」,啊我呸!
你們要知道,孔子說仁,是對當時的社會有大感悟、大慈悲,同時對「人之所以為人」有大反省才洞察的到的。這是真正的智慧,這種智慧難以用西方的思維來推理、論證得到,需要每個人自我反思才能有感、有悟。
所以我們看《論語》,要能理解孔子為什麼說「吾道一以貫之」,他所說的很多看似說教,其實都是有「感」而發,即從仁所發。推薦閱讀:
※《莊子》:仁義不過是繭,可以破繭成蝶,也可以作繭自縛
※淺析孔子對管仲的評論
※孔子的義與命——從子畏於匡談起
※孔子竟然不姓「孔」,姓「子」?
TAG: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