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日記】歐洲音樂藝術之旅(7)-德國北部

上一篇我們離開法蘭克福,向北前進。

【旅行日記】歐洲音樂藝術之旅(6)-德國南部

本篇我們要拜訪的音樂家主要有巴赫、門德爾松、勃拉姆斯,經過的城市有萊比錫,德累斯頓,漢堡,柏林。

從法蘭克福出發,前往萊比錫的路上會經過一個小城市,艾森納赫,這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故鄉,整個城市不大,從火車站出來步行即可找到巴赫故居,事實上巴赫出生在艾森納赫另外一棟樓里,這棟樓是巴赫父親的故居,現在是巴赫博物館。

此樓曾經在戰爭中被炸毀,現在的樓是重建的。

旁邊的現代建築是博物館入口,兩棟建築之間用玻璃窗戶的橋連接。

右邊是個小花園,有巴赫的銅像。

進入博物館,有許多樂器,這是玻璃琴,現在很少見了。玻璃琴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社會活動家、音樂家富蘭克林發明的一種樂器,於1761年問世,以義大利文命名為Armonica。富蘭克林將發聲的單體由高腳杯改為底端有套接孔的碗狀玻璃,由大到小依序串接後橫卧於琴架,以腳踏板驅動的傳動軸上(類似老式縫紉機);演奏者坐在樂器後方,邊踩著踏板,以沾濕的手指碰觸玻璃碗的邊緣,即可發出如杯琴般的聲音。

巴赫的出生簿。

每天這裡會有專業人員講解並演奏巴赫時代的樂器,這時正在演奏風琴,需要旁邊的人幫忙踩踏板鼓風才能發出聲音。

這是大鍵琴(鋼琴的前身)。

白鍵和黑鍵的顏色和現代鋼琴是反的。

《平均律鋼琴曲集》的樂譜,1801年,在波恩出版。

巴赫的工作間。

四線譜(五線譜的前身)。

當時的一些硬幣。

巴赫出生的房間大致擺設,但因為缺少歷史資料,這裡只是模仿當時的情景。

廚房。

族譜,可以看出巴赫家族非常龐大。

巴赫油畫(看起來真瘋狂)。

《賦格的藝術》

錄製有巴赫音樂的黑膠唱片。

博物館內有很多音樂吊椅,可以坐在裡面聆聽巴赫的音樂。

從博物館的窗戶看出去是小城的景色,每個小屋的房頂都很漂亮。

艾森納赫還有馬丁路德故居,這裡就不詳述了,離開這裡,我們繼續前往萊比錫。這是第二次來到萊比錫了,首先經過的是集市廣場,這裡在舉辦露天音樂會。

和冬天的相比夏天的萊比錫多了一份「煙火氣」,下圖是上次冬天在集市廣場拍的一張長曝光。

不遠處則是聖托馬斯教堂,巴赫工作的教堂。

教堂門口的巴赫銅像,不同的是這次比上次多了許多綠葉。

教堂里仍然有人在彈奏管風琴。

在教堂門口的商店裡買到了巴赫的小木偶,彌補了上次的遺憾。

前往門德爾松故居。雅科布·路德維希·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1809-1847),德國作曲家、指揮家。12歲開始創作,17歲即完成《仲夏夜之夢序曲》,21歲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為這位音樂之父的作品得以復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貢獻。27歲在萊比錫任指揮,1843年創辦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

這裡展示了門德爾松當年的一些物品,可以操縱升降來仔細觀察每一件展品。

門德爾松使用過的三角鋼琴。

這裡復原了當年的擺設。

門德爾松的頭髮和頭部模型。

當時的一些社會名流,看看大家能認識多少?

二樓有音樂廳,不定期舉辦音樂會。

貝森朵夫鋼琴,可以小聲地彈一下。

門德爾松不只是音樂家,在繪畫領域也有很高造詣,這是他的繪畫作品。

指揮室里可以指揮樂團(其實是音響),當然要上去試試。

在視聽室里欣賞門德爾松的音樂。

出來後我們再次路過萊比錫大學,看起來很像一個現代的教堂。

次日,我們前往德累斯頓,在歷史上,德累斯頓曾長期是薩克森王國的都城,擁有數百年的繁榮史、燦爛的文化藝術,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走出火車站,不遠處看到的購物中心,外牆很特別。

德累斯頓大部分建築在二戰被炸毀,後來又陸續重建。步行不遠便可以來到茨溫格宮,是德累斯頓的象徵,建成於 1709 年,巴洛克建築,入口處的「王冠閣」,造型呈獨特的洋蔥狀,並裝飾著輝煌的皇家徽章。

頂樓走廊旁邊都是精美的雕像。

旁邊是森伯歌劇院,施特勞斯、瓦格納等曾在這裡進行首演。

還有王侯隊列圖,展示了韋廷王朝的國王和王公們騎馬列隊的形態。

路邊的建築頂部都有很多小窗戶。

路對面是宮廷教堂,內部的管風琴。

往東走,就能達到聖母教堂。大教堂始建於1726年,採用了圓形拱頂,是西方新式教堂建築的代表作,聖母教堂曾一度是德國最宏偉的新教教堂,不幸在二戰炮火中毀於一旦。德國重新統一後,教堂在原有廢墟的基礎上開始重建。教堂前是馬丁路德的銅像。

聖母教堂內的管風琴。

登上聖母教堂的頂,視野豁然開朗,可以俯瞰整座城市,下面是德累斯頓美術學院。

這邊能看見王侯隊列圖和宮廷教堂。

上面風很大,正好有一位遊客的地圖被吹飛起來,被我抓拍到。

離開德累斯頓,我們達到了漢堡,德國的第二大城市,也是德國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的外貿中心,有著「世界橋城」的美稱,這裡是勃拉姆斯的故鄉。首先來到的是勃拉姆斯博物館。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1833-1897),出生於漢堡,逝於維也納,德國古典主義最後的作曲家,浪漫主義中期作曲家。一些評論家將他與巴赫(Bach)、貝多芬(Beethoven)排列在一起稱為三B。勃拉姆斯一生雖然只寫了四首交響曲,但仍被稱為是貝多芬以後最偉大的交響曲作曲家之一。

勃拉姆斯的父親和母親。

年輕時的勃拉姆斯。

年老以後。

和約翰·斯特勞斯的合影。

音樂會海報。

銅章。

勃拉姆斯用過的物品。

勃拉姆斯的作品手稿。

這裡還有羅伯特·舒曼和克拉拉·舒曼的照片,羅伯特·舒曼是勃拉姆斯的老師,勃拉姆斯非常敬重他,同時對克拉拉有著難以道明的感情,羅伯特·舒曼去世後,勃拉姆斯卻和克拉拉一直保持距離,其中說不清的關係,成為後人猜測的謎團。

二樓有大量的樂譜可以瀏覽,都是勃拉姆斯的作品。

旁邊是勃拉姆斯曾經用於教學的鋼琴,可以彈奏,我們彈奏了獨奏作品,還彈了一首四手聯彈《匈牙利舞曲》。

https://www.zhihu.com/video/925725792661557248

離勃拉姆斯故居不遠,有另外三個作曲家的故居,CPE巴赫、泰勒曼、哈塞的故居。CPE巴赫是JS巴赫最著名的一個兒子,曾經在漢堡居住過一段時間,當時名氣比他父親還大,泰勒曼去世之後,謀得其繼任者的職位,成為漢堡拉丁語學校合唱隊指揮和漢堡市五所教堂的音樂總監。

漢堡歷史上的照片。

造型奇特的鋼琴。

這台鋼琴的黑鍵中間還有白色條紋。

旁邊有一台琴可以彈奏,趕緊去試試,彈奏起來鍵很淺。

從這裡出來後向北走不遠就能到達勃拉姆斯辦公室(只是一棟以勃拉姆斯命名的大樓)。

外牆都是垂直的線條。

內部的旋轉走廊。

從下往上看,旋轉樓梯。

另一個角度,地磚都是馬賽克,非常漂亮的配色。

每一層。

條紋地磚。

對面是音樂廳。

旁邊有一塊正方體石碑,四面分別是勃拉姆斯從年輕到老年的像。

走到河邊,有著名的易北河舊隧道,1911年建成,從一個地堡一樣的建築深入地下,汽車要通過電梯到達底部。

隧道正好可以通過一輛車。

在河邊能遠遠看到漢堡易北河音樂廳,準備明天在近距離觀看。

第二天我們找到了智利屋。智利屋是建築師弗里茨·霍格設計的最引人注目的建築之一,建於1922-1924年間。

窗戶。

內部是方形的旋轉樓梯。

旁邊就是倉庫城,這裡是世界上最大的倉庫建築群,帶有銅屋頂和小塔樓的紅磚建築是倉庫城的特色。

音樂廳離我們不遠了。

易北愛樂音樂廳由瑞士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建築事務所設計,矗立在原來儲存茶葉、煙草和可可的碼頭倉庫A之上,改建耗時10多年、耗資8.66億歐元。

整個音樂廳的效果圖。

音樂廳下半部為以前的倉庫外牆,上面是重新設計的玻璃外牆。

人們可以前往中部平台。

電梯,這個電梯略微呈現拱形,向上行進時逐漸才能看到前面。

來到中層大廳。

這裡便是通向主音樂廳的入口。

在中部平台坐在走廊上休息。

對面樓上正好有三個人在休息聊天。

接下來我們來到了微縮景觀世界,模型非常精美。

講述德國歷史。

柏林牆。

最著名的就是微型機場了,飛機可以從停機坪推出並起飛。

這架飛機在起飛時居然卡住了,據說很少發生這種情況,工作人員趕緊來維修。

一處有趣的地方。

這是漢堡的模型。

愛樂音樂廳的內部。

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想起了我們上次去參觀這個地方。

走向市區,來到漢堡市政廳,這是漢堡市財富、獨立以及共和傳統的象徵。

可以進到中庭。

最後一天,我們來到柏林,從火車站出來走不遠可以看到勃蘭登堡門。

走進了看。

可以注意到這裡的紅綠燈是東德樣式,紅色小人:

綠色小人:

旁邊是猶太人紀念碑。

最後來到杜斯曼書店,這裡的地下一層有大量的CD。

買到了喜歡的CD,由西蒙拉特指揮,柏林愛樂樂團演奏的貝多芬交響樂全集。

封面是由伊薩·根澤肯(Isa Genzken)在1990年設計的藝術品「窗」(Fenster)。「每個人都至少需要一個窗。」(Jeder braucht mindestens ein Fenster!)

晚上,我們離開柏林回國,在飛機上欣賞日落,等天亮就到家了。

這次所有門票。

最後統計一下花銷的比例,這次行程27天,歷經7個國家。


推薦閱讀:

6個強大的知識共享平台推薦給你
剁手在首爾 | 除了東大門,這些地方的衣服也hin好看啊~
台灣 | 親切的天線與永遠的海風之夜
在上海灘,一個匈牙利戰俘,用盡一生設計了100棟房子
為什麼北方很少有古鎮?

TAG:音乐 | 旅行 | 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