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大危機前後的美國農民
當一戰結束,美國進入了「繁榮的十年」,生活物資及其充裕,所有商品好像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而這期間美國農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一戰結束後的十年間,美國的拖拉機使用暴漲了5倍以上,達到了100萬部左右。穀物收穫機在1920年到1928年的增長更是在8倍以上,達到了28000部。當然一系列農業機械的增長也帶動了運輸汽車的數目增長,1928年時就已有60萬架汽車了。這些機械,汽車共同構成了美國的農業機械化。但是比起生產工具的進步,美國的耕地面積增長遠沒有這麼誇張,10年內美國的耕地面積只增長了400萬公頃。
不管怎麼說,十年間美國的農業確有巨大發展,但是這些發展究竟與農民何干呢,這就是我們探討的問題,農民自身的生活質量是否改善,農民的人均購買力是否增加。
戰後十年間,我們以1909-1910年的農產品物價指數為100,那麼到了1929年農產品的物價指數為138,這麼一看似乎農民的購買力增加了,但事實上,農民為了擴大耕種面積和增加農業 產量,往往會購進農業機械,繼續擴大生產,這就導致農民事實上並未從「繁榮的十年」內受益多少,農民購進的工業品指數為161.(至於為什麼要購進農業機械擴大生存,難道還需要我解釋嗎。)
為了擴大市場份額,降低生產成本而拚命擴大農業生產的事實在經濟危機前,沒有引起美國政府足夠的重視,當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社會下,這類情況是普遍存在的,對於農業減產也僅僅就只能想想了。可是農產品雖然仍然保持著高增長,農民所出售農產品得來的資金卻沒有多大改變,農產品產量雖然增加,但是市場份額卻不會擴大,那為了銷售出去,農產品價格自然回落。
購買力的減少,收入的停滯對於美國的農民來說,還不是最可怕的,更加可怕的是地租的增加和納稅的擴大,對於農業機械和耕作土地的租賃費用在這十年間有著可怕的激增,根據美國農務部1914到1928年的資料,這期間的租稅有著262%的增長,而且這種增長毫無停息的勢頭,這直接影響了美國農民們的生活質量,他們不得不將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用以支付這種費用(極端的地區甚至佔到了收入的90%),將收入中如此大的金錢份額用以支付租稅,剩餘的資金顯然是不夠維持生活的,這就直接導致美國農民的負債發瘋般的增長,至1928年美國農業經營者們的抵押物和負債總額達到了1000千萬美元,也就是說光是為了支付利息,農民們就不得不支付80千萬美元,換成當年的盧布就是150千萬,這比蘇聯農場的課稅還要高上幾倍。(到底是誰在剪刀差,笑)
到了1927年,農民們不得不將收入的17.5%用於支付利息和抵押物償付,這樣的情況下農民雖不至於破產但是也不得不出售自己的土地淪為了佃農。佃農數量幾年間就迅速的高漲,1929年的時候,佃農數量已經佔到了全體農業經營者數量的40%。1927至1931年間,每千所農場就有27所因無法維持經營而被迫出售,更有22所因所有者無法支付利息而被拍賣。
但是上述的一切都不是最致命的,當經濟危機來臨後,美國農民們徹徹底底走向了破產,運輸 收割費用和出售費用遠遠超過了農產品自身的價格,大批農產品被爛死在耕地里,因為農產品沒有售出,農民們沒錢納稅和交付利息,他們的所有財產被迫進行拍賣,農民們的境地似乎依然淪落到無家可歸,缺衣少食的境地。
然而這還不是最恐怖的,不同於我國當時的小農經濟,美國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機械化直接導致,農民往往還不能供應自身需要(這個原因我就不用解釋了吧),他們不得不大批量焚毀農產品以提高農產品價格,1930年僅加州一地就有140千萬磅水果被毀。1931年時,農民及其家庭勞動所得僅有以往所用僱工的工錢一半多,而其自己耕地產出還比僱工少。
而美國政府的不動產稅和農民們被迫借下的高利貸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農民們所納之稅比一戰前還要高兩倍,若按實物計算,美國農民交的稅更是增加了5倍以上。
當然了資本主義國家的事情,能叫剪刀差嗎。
推薦閱讀:
※在男生眼裡,日本有一些什麼地方吸引你們的?
※中國能否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內地投資者除了滬港通之外,還有哪些途徑可以參與到最近的港股增長行情之中?
※當我們在討論「一個國家的印鈔能力」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如何理解「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