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作為一個社會學初學者,讀學術性著作有什麼好的方法加強理解?


以下言論都是個人理解,寫過之後覺得過於理想化,而且其中的建議也不適用於每一個人。但還是希望對你能有一點點幫助!

我反對以讀書為目的而讀書。我們文化里似乎有這樣的觀念,書讀多了,見識也多了,也就能做學問了。學生們也常喜歡討論各個書籍的關係,比如應該先讀什麼、後讀什麼,還喜歡羅列各個題材有哪些經典著作,應該怎麼讀,如此等等。我以為這些討論的作用非常有限,非但不能激發創造新理論的思考,反而把自己限制在了曾經有過的理論著作的觀念和視野里。

我所喜歡的幾個社會學學者,比如辜鴻銘,比如費孝通,他們的理論和研究都是深深根植於自己的生活經歷當中。一個學者的主要精力應該放在觀察、思考和交流上。好的學者要有一股無視前者的霸氣。讀書的目的就像是查文獻一般,對於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查一查有沒有前人研究過,有什麼結論。關鍵是你要有自己的問題和理論,讀書只是一個工具,用來幫助你了解問題的背景、驗證你的想法和掌握一些分析的技巧。

中國社會近幾十年有很多有趣的現象和問題。比如蟻族,比如養老(從家庭到社會的轉變),比如裸官,比如「以德治國」(曾經提過,但是後來又不說了,為什麼?),比如公務員制度,比如婦女地位(中國婦女地位在毛時代的提升是有深遠的文化和社會影響的,我覺得當代中國家庭關係里的很多現象都與之有關),比如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關係,比如死緩,比如宗教,甚至QQ、微博??沿著任何一個問題深思下去,都可能做出好的學問來。老書本里寫的很多問題,如果都不能讓你感興趣,就更不要指望你以其為基礎的研究會讓別人感興趣。

話說回來,在大陸做學問是很受限制的。如果你有機會,建議到香港、台灣、新加坡甚至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美國(局部地區)等地留學,這樣既能保持中華文化的背景,又能有足夠的思想空間。最後,一個好的當代的社會學學者,是一定要有國際視野的(即便上個世紀的社會學大師又何嘗不是如此)。在你自己的觀察、思考與身邊環境、讀過的書本,以及你過去的經驗發生劇烈碰撞的過程中,新的理論幾乎一定會誕生。


  • 若是社會學的本科生,就先從鄭也夫的《論文與治學》入門,如果一開始就去讀米爾斯的《社會學的想像力》,那確實會比較難以理解。沒有做過社會學調查的人,沒有完全寫過規範的社會學論文的人,一開始讀埃爾巴比的《社會研究方法》,也會覺得很吃力。對於這些必看的書,我的建議是先放一放,粗讀之後,過幾個月,一年,幾年後再看,理解應當會加深。一個想涉足政治學的人,突然去看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應該不容易,但是讀托的《舊制度與大革命》卻輕鬆些,更有助於理解《論美國的民主》。
  • 讀到社會分層的理論,韋伯的統治類型和馬克斯的社會批判傳統,覺得難以理解時,不妨看看《格調》一書,看看微觀的社會分層是怎樣的,各個階層又是如何去運行。

一家之言。


推薦閱讀:

逝世八十年後,葛蘭西如何幫我們理解當代政治
與殘障人交往的九項禮儀
為什麼網文中引用最多的社會學/哲學名著是《厚黑學》?
一些西方政治家為什麼反對共產主義?

TAG:社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