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造中國》這樣的紀錄片簡直漂亮瘋了
還記得央視爸爸發的大招嗎,分分鐘擺出各種國家寶藏教你好好做人。
國之重器,文化傳承,如此用心良苦教育人的央視果然是無敵的。
「瓷母」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的現身不僅把海納百川的大國精神帶出了新境界,乾隆爺的農家樂審美也是笑翻了眾人。
一件集齊了各種製作工藝的瓷瓶,說好聽了這叫集各種大成於一身,說不好聽了,這叫「東北亂燉」。
據說當年為了燒制這件瓷器景德鎮的瓷工們殫精竭慮,然後在無數個嘔心瀝血的努力之後燒成了這樣一件「怪物」。
瓷器是中國的瑰寶,就連英文單詞中瓷器和中國都是同一個詞:China。
今天桃子就要被婊貝們安利一部關於瓷器的紀錄片——
手造中國
瓷,源於瓷土、融於水火、塑於人工、成於天意。
豆瓣評分8.5。
《手造中國》這部通過手造瓷器去展現中國人精神世界的紀錄片,共有五集,每一集都有不同的主題,《水土》《器度》《畫心》《守藝》《薪火》。
用不同的制瓷的工藝和那些堅守的制瓷手藝人來講述中國瓷器的前世今生。
老詹,是景德鎮為數不多的懂得原始制泥技術的工匠,因為原始制泥需要使用古老的工具水碓,所以老詹又被稱為景德鎮的水碓守護人。
挑選出上乘的原料,手一個個將礦石挑選出來,挑在肩上運到河邊清洗,
經過七泡七洗的複雜工序,泥料才一點一點的漏出真容。
最初的泥料並不能稱為製作陶瓷的原料,它們還需要老詹一點點的人工踩泥。
光著腳,一點點的在泥料上踩足兩個小時,然後這個動作需要重複一個星期。用腳,只為了更好地感受泥土的氣泡和溫度,這些都是現代化機械制泥無法蘊含的人工味道。
泥料在注滿了工匠們的辛苦勞作,只有經歷過千錘百鍊的泥,才能製作出上好的瓷器。
三十年,老詹一直守在這個水碓旁,重複著這樣的動作。
人與泥相對,萬籟俱寂,四下無聲。
24歲的小萬從小在拉坯作坊里學徒,如今他已經是景德鎮小有名氣的小件拉坯匠人了。
一個好的拉坯工匠,沒有十年的功底,一般人是不敢僱傭的。
拉坯需要手穩,如果手不穩,那就根本就沒有辦法給瓷器定型。
在拉坯過程中,像小萬這樣的拉坯工匠一般都會用竹片來做尺子。
用竹片來做拉坯用的尺子這個做法現在已經無從考證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但這種古老而又有效的拉坯製法,卻在一代又一代的拉坯工匠中流傳。
65歲的吳文斌,是一名薄胎(把泥坯修薄)的高手。一直想把泥胎修到1毫米薄厚,還能燒成完美的瓷器。
幾十年如一日的修泥、利坯,幾乎成了他生命的全部。
薄胎,重點在薄。把泥坯修到毫米薄厚,全憑雙手對泥土的感覺。
每一次下刀盡量去感受到與泥土的摩擦所產生的變化。
利坯匠人都要做到心無雜念,每一次下刀的力度都要拿捏精準,因為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
只有時刻保持著一百二十萬分的小心,才是對前幾道工序匠人勞動成果的尊重。
郎窯紅的燒造難度應該是所有瓷器裡面難度最大的。據說古時候,有個皇帝想燒造出如血般郎窯紅還用過殺人祭窯的做法。
民間也有要想窮,燒郎紅的這種說法。
在所有的郎窯紅的製品里,有一種號稱美人肩的瓷瓶。
這種造型優美,體態輕盈的瓷瓶製作難度之大,非一般人能想到。
只是制坯這個環節就需要三到五個人合作。
老呂是景德鎮郎窯紅的獨家傳人,但他如今要面臨的問題就是傳承。
老呂祖傳的郎紅燒制秘訣在今天已經被他成功升級應用到了氣窯燒制上。
面對孩子已經不再從事瓷器行業的事實,一向關起門來做事的秘方守衛者,將幾代人研究的秘訣在開窯前講給了新參加工作的兩個大學生學徒。
希望傳出去的是技藝,留下來的是瓷魂。
凡夫俗子在金錢的泥濘中摸爬滾打,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抬頭看一看天上的七彩祥雲。
擇一城,忠一事,匠人之心,值得尊重與傳承。
青花工匠姜姐執著於古老的技藝,一直潛心研究青花瓷紋飾的繪製,她喜愛植物熱愛自然,將對自然之美的感悟用於青花繪製。
小鄒一家四代堅守著為陶瓷繪畫制筆的手工活計,每支筆不過10元的價格,卻有著繁雜的製作工序。
方麗為了給70多歲的媽媽祝壽,煞費苦心請了制瓷朋友圈裡所有的高手打造粉彩百鹿尊。
在物慾橫流的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他們是唯一能靜下心做事情的一群人。
也是唯一把中國傳統文化視為珍寶,並堅持自我傳承下去的一群人。
可是他們和我們一樣,也是普通人,也只是想通過自己的手藝在社會中謀生、立足。
已經做了十多年雕刻瓷器的小黃,依舊執著的磨練著自己的手藝。
小黃的手藝現在已經高超到在一個泥坯上雕刻出三個不同的立體浮雕。
立體浮雕這門手藝由於學徒的時間長,雕刻的成本高所以賺錢也就會慢。
村裡的人都換路子賺錢了,只有小黃一人還在堅持,他說,他就是愛干這個。
平時買個蔬菜都要討價還價,但小黃在買雕刻瓷器的原材料上可是一點都不心疼。
他這些年賺的錢,都用來買好的原材料了。
眼看他高樓起,眼看他宴賓客,但不好意思,我只想好好做我的陶瓷。
這就是每一個陶瓷工匠的生活與日常。
只有一顆平凡的心,才能做出真正有生生命,能留給下一代的傳世之寶。
一塊陶瓷,就像一個活生生的人,來自泥土,經過千錘百鍊和雕琢後,才能成為一品上好的瓷器。
拍攝團隊用了整整三年,走訪了百餘瓷器匠人,記錄了數百年來的中國瓷道。
中國手工匠人的佼佼者們,通過敲打,清洗,配比,風乾,火煉等多種奇特的手法和七十二道工序,把完全從大自然獲得的材料,幻化成一件件天工之作。
瓷,它們脆弱又剛硬,細膩又粗獷、封閉又開放,亦如那些堅守手工制瓷的匠人們,他們擇一城,忠一事,千百年的手藝,在他們的手中不斷流傳,生生不息。
本文首發於腹黑電影公眾號:fhmovie。
推薦閱讀:
※《新華書店》主旋律拍成這個樣子,看著就想哭啊
※有哪些像《舌尖》《壽司之神》這樣優質經典的美食紀錄片?
※介紹西方古典音樂發展史、思潮與音樂家的紀錄片有哪些值得推薦?
※如何拍好專題片?拍攝某一個職業的專題片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