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補丁的衣服可以賣20000,我也想去日本回收衣服
如果去問廢品收購站的阿姨,打補丁的舊衣服能賣幾個錢?阿姨會告訴你,2斤4毛錢收購。
但在日本,帶補丁的破衣服可以賣到20000。
今天小編就為各位老爺介紹一項已有 150 年歷史的「貧窮工藝」,這個工藝告訴我們,變廢為寶不是廢話一句。
就一件破爛衣服,憑什麼賣這麼貴?
現在的時尚,真是越來越難懂了。
用三色購物袋、塑料涼拖、洞洞鞋刷新大眾時尚觀的同時,各大品牌的腦洞也沒停過,開始往衣服鞋子上打補丁,越破爛的還越貴,隨便一件都要上萬塊。
有人就問了:這不就爺爺奶奶家才有的「百衲衣」嗎?難道經濟已經如此蕭條,連時尚都露出這麼艱苦樸素的一面?
這些所謂的「補丁衣」,可不是品牌們一時興起搞出來的新花樣。他們用的,是來自日本已有 150 年歷史的Boro 襤褸工藝。
而從各大品牌近幾年的動作不難看出,Boro 已然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 Converse First String Jack Purcell「Boro」 限量鞋款(2013)
- FDMTL x Vans(2016-2017)
- Eastpak Padded Pak"r? Boro Limited(2016)
看了一圈下來,是不是覺得 Boro 似乎沒有想像中那麼不堪入目,反而有種獨特的美感呢?
那麼這個工藝到底厲害在哪裡,惹得大牌潮牌爭相採用?
Boro(ぼろ),指「襤褸」,是一項起源於日本江戶時代青森縣的傳統工藝。
17世紀到19世紀,日本發布並執行了一項名為「Sakoku」(鎖國)的政策,禁止所有與外國的貿易往來。而寒冷的日本東北地區(尤其是青森縣最北端)是無法種植棉花的,勞動人民只能以麻來紡織制衣,並藉助能抗菌防蟲的藍染工藝來延長衣物的壽命。
但麻的保暖效果微乎其微。為了禦寒,他們會不斷縫補加固衣服,並將珍貴的棉質碎布縫在衣服的襯裡或縫隙中。越補越厚的衣物,隨著長期縫補與穿著使用,會變得愈發柔軟。
Boro 工藝製成的睡衣 donja,父母和孩子相擁睡在裡面,用體溫互相取暖。
Boro 床單被稱為 bodoko(生活布),在婦女分娩時作為垂簾使用,作為迎接新生兒的第一塊織物。
隨著時代的發展,Boro 的製作技術愈發成熟,並延伸出更多工藝。
為了提升 Boro 的美感,心靈手巧的婦女們在縫補的過程中,以針線為畫筆,創造出如水波、如花卉、如龜殼等紋樣。這種手法被稱為刺子綉(Sashiko),豐富多彩的紋樣則被統稱為和柄。
- 刺子綉
- 和柄
為了最大限度地使用面料,他們還會將布頭撕成細條,重新紡織成面料用於制衣。在這個過程所用的,就是無法被機器取代的裂織「Sakiori」工藝。
- 裂織
即便在今天,用純手工製作一件 Boro 服飾也要花費數月的時間。而那些推出 Boro 服飾的品牌,所用材料皆是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的古布。也難怪隨便一件都能與奢侈品等價了。
這項承載了人民智慧的傳統工藝得以為今人所知,多虧了民俗學家田中忠三郎的努力。他用了 40 多年的時間收集了 2 萬多件藏品,其中有超過 1500 件(包括 Boro 服飾)於 2009 年開始在東京淺草的 Amuse 博物館展出。
近幾年,有關 Boro 的主題展覽開始陸續在世界各地出現,讓越來越多的人得以認識這一斑駁卻震撼人心的美麗。
- The exhibition Boro – The Fabric of Life 法國巴黎,2013
- Boro: The Art of Repurpose 美國紐約,2016
雖然日本的 Boro 與中國的百衲衣乍看之下確實有些相似,但實際上兩者的材料、用色、針法和寓意都有很大不同。
中國的百衲服飾廣泛使用多種材質,包括棉布、綢緞、皮毛等,盡量選用規整統一的幾何形狀裁片,用色繽紛大膽,縫合時採用不露痕迹的暗線。發展到後期,出於美好的寄託或對美感的追求,會另外綉上精細的吉祥圖案。
- 19 世紀晚期 漢族女裝
除了生活所迫,不同的使用者也會給其寓意帶來變化。古代僧侶穿著「百衲衣」是為了「苦修」;嬰兒降生,家長會向左鄰右里討要布頭製作「百家衣」給孩子擋災,並在孩子成年後還人家一整塊面料;而明代出現的女裝款式「水田衣」更追求美感,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流行。
前面提到,日本的 Boro 主要的材質是麻和棉,用料大小不一,多用藍染工藝上色,以明線縫合,呈現繁複整齊的刺子綉圖案。
由於物資匱乏、製作周期長,一件 Boro 服飾往往會穿用一生,甚至在世代傳承。那時候的一件衣服,和糧食金錢一樣珍貴。即便不再穿用,也會送到寺廟,或將縫線拆開,製成頭巾、包袱布等小物件。
這樣不斷循環、物盡其用的生活方式,正體現了日本精簡極致的惜物文化,並成為了這個民族的一大精神內核。
大部分人即便能感受到 Boro 服飾帶來的精神衝擊,卻並不太願意將它作為日常著裝來看待,心裡還是覺得它就該供在博物館裡當藝術品。
但現在,已經有不少接受 Boro 服飾的人,開始把它大大方方穿出門。
在這些人之中,有一部分意在表達對主流審美的反叛。追著潮流跑實在無趣,還不如穿他人不敢穿,享受一種與眾不同的快感。
而如果在街頭遇到穿 Boro 服飾的人,也完全不存在撞衫的情況。沒有相同的裁片,呈現的效果自然也不同。你還可以自行修補,讓它呈現出屬於你自己的味道。
還有一部分人,則是真心熱愛 Boro 服飾背後的精神文化。
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今天,我們留給自我的時間與精力越來越少,往往會忘記自己為何堅持。但 Boro 服飾,始終清晰地呈現時間的印記,讓浮躁的心靈感受到來自生活的沉澱與溫暖。
ins 上的博主 @kami_hitoe,用 Boro 工藝來改造常見的品牌服飾,打造出極具衝擊力的作品。
新消費時代,人們在意的已經不再只是生活需要、物質所得。是否能通過消費獲得不同的體驗以及精神滿足,才是大家更加關心的。而 Boro 服飾的再現,就是其中一種表達。
見證了人民智慧、承載著家國記憶的 Boro,經歷了歲月的沖刷,在當代被賦予了更深厚的含義。
而如今,Boro 正在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不被主流審美所捆綁的人。他們借傳統工藝之手,創造出新舊交融的另類時尚,並樂於把它穿出門,將其作為取悅自我、表達態度的一種方式。
而你,又會如何看待它呢?
來源:杜紹斐
推薦閱讀:
※請推薦武漢的定製西裝店?
※魔女為什麼都要戴一頂大帽子?
※為什麼大部分運動鞋休閑鞋鞋底都是白的?
※/服裝/ 手工藝入門的好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