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尋夢環遊記》,我也想去那個世界瞧一瞧

你是否也好奇過,死後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在《尋夢環遊記》里,死去的人們並沒有魂飛魄散,而是走過萬壽菊鋪就的花瓣橋,來到了亡靈的世界。

這裡燈火通明、五光十色,絢爛熱鬧得與人間別無二致。

亡靈們和死去的家人依舊生活在一起。在一年一度的亡靈節,它們穿著生前最華麗的衣裳,回到人間探望在世的親人們。

這裡同樣存在社會階層。生前名滿天下的人,死後依然受萬人景仰,縱情享樂,滿地酒肉臭;而那些無法回到人間的人,就只能生活在貧民窟,等待著被世人遺忘,最終孤獨凄清地迎來「終極死亡」。

在那裡,「終極死亡」是每個亡靈都無法避免的終極命運。

《尋夢環遊記》為我們想像了一個死後的世界,這裡既不是如仙如畫的天堂,也不是黑暗墮落的地獄,而更像是生活著一具具骷髏的另一個世間。

而對於世人來說,「死亡」同樣是我們的終極命運。

「死亡」就像房間里的大象,我們每一個人都知道它的存在,卻選擇忽視它。我們選擇不去想死亡的殘酷,而是著眼於生活的美好,然後努力過好每一天。

「死亡」同樣是我們註定要上的必修課,我們身邊的親人、愛人、朋友會離我們而去,我們必須學會接受,學會告別。花開花落,人來人往,都是自然法則而已。

關於死亡,我們仍知得太少。死亡彷彿是個禁忌話題,談起它,我們總是避之不及。但是,未知死,焉知生?更好地理解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下面這幾部關於「死亡」的電影,也許能讓你從不同角度思考「死亡」這件事,從而獲得一點生活的勇氣。

離死亡最近的職業,大概是入殮師了。

小林大悟是一名大提琴手卻不幸遭遇樂團解散,他賣掉了大提琴和妻子一起回到老家生活。迫於生活壓力,他成為了一名入殮師。

一開始,小林對這個職業抱有排斥心理,妻子和朋友知道後,也不理解他,妻子甚至還一度離開了他。但親手送別了各式各樣的人後,小林漸漸地喜歡上了這份工作。

小林服務過的顧客中,有一心想成為女人的男人,也有獨自經營洗澡堂的老闆娘,還有小林的父親。小林對父親抱有怨恨,本不願見父親最後一面,但最後還是選擇了和解,親手為父親莊重入殮。

片中的火葬師說,「死可能是一道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門一樣。我作為看門人,在這裡送走了很多人。說著,路上小心,總會再見的。」

生死之間不過隔了一道門,終有一天,我們也會跨越這道門,在門的另一邊相聚。

兩個患上癌症的老人,住在同一個病房裡。他們經歷了長年累月的抗癌鬥爭,卻依舊無法掙脫死神的魔爪。醫生說,他們只剩半年時間了。

▲相識於病榻的兩位老人

他們倆,一個家財萬貫,卻沒有家人為他守候病榻;另一個滿腹經綸,卻為了家庭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兩人一拍即合,列出了一張遺願清單,開啟了人生最後一場瘋狂旅行。

▲貫穿影片的Bucket List

兩個高齡老人,一起去跳傘,一起去文身,一起開著最好的跑車在賽車場上馳騁,一起坐在飛機上,飛越極地的上空,觀賞無法用言語描述的絕美景色。

他們去非洲打獵,在埃及看金字塔,到印度看泰姬陵,到喜馬拉雅瞻仰這座心目中的

他們就像年輕人一樣,大笑、瘋狂、無畏。在這場旅行中,他們了解了自己,也更了解了對方。

他們回想自己一生中所犯下的錯誤,同時也確認了什麼東西對自己來說才最珍貴。

最後,該來的還是來了,兩位老人都先後去了另一個世界。其實,每個人的生命就像一條小溪,最後匯入同一條大河,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閉上眼睛,讓流水帶我們回家。

高中生Greg是一個善良但有點孤僻的男孩,在學校一直不太合群。他熱愛電影,最大的樂趣就是和好朋友Earl一起拍一些小短片,惡搞一下經典電影。

▲「襪」條橙

直到有一天,Greg在媽媽的命令下,去探望患有白血病的女同學Rachel。兩人不斷地聊天,Greg把自己拍的短片給Rachel看,Rachel也幫Greg修改申請大學的文書,一來二往,兩人成為了好朋友。

不同於常見的充滿熱血活力的美式青春片,本片的情感基調顯得更為內斂,甚至有點詩意化。Greg與Rachel之間的感情也是無關風月,只是純純的友誼。

在Rachel死後,她的生活才在Greg面前展開,他才知道,Rachel的那些剪刀,是用來創作紙雕的,而她的夢想是成為一隻松鼠,渴望在森林中生活。

直到此時,他才真正了解了這個女孩,在她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之後。

▲Rachel創作的紙雕

年輕的生命,迷茫的青春,早逝的不幸。儘管影片主題與死亡有關,卻沒有太多悲傷的情緒,反而輕鬆詼諧,平淡溫馨。

他溫暖了她最後的時光,而她成為了他最美好的回憶。

上面的電影教我們如何面對死亡,而《死亡詩社》教我們如何活出生命的意義。

基丁老師來到了這所傳統氛圍濃厚的大學預科學院教文學,而他的第一堂課,就把學生帶到學校的校史牆前,聆聽死者的聲音,並借死人之口以告誡他們「Carpe Diem」,即抓緊當下。

基丁老師的教學方式不拘泥於傳統,富有十足的激情和啟發性。學生也在老師的鼓勵下,開始思考並追求自己的理想,甚至違反了校規,成立了「死亡詩社」,在山洞中擊節而歌,充滿浪漫及理想主義。

▲山洞中的「死亡詩社」

但理想主義的代價比想像中沉重得多。基丁老師的學生之一尼爾一直夢想著成為一名戲劇演員,但遭到專制的父親的強烈反對。在無望和痛苦之下,尼爾選擇了自殺。

▲尼爾

在《尋夢環遊記》中,小男孩米格同樣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與家人變得水火不容,但最後家人終於理解了他的選擇。尼爾則沒有那麼幸運,他用最激烈的方式去反抗權威,去維護理想,用最寶貴的青春為理想獻祭。

正如惠特曼的詩句:「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得深刻,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以免當我生命終結時,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我們了解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著。也許我們把人生過得鮮活有趣,我們的死亡才更有意義。

在死亡面前,那些俗世的成功定義都顯得那麼的不值一提,真正定義你的死亡的,是你生命的厚度和寬度。

雖然死亡是無法避免的終極命運,但不必怨天尤人,自怨自艾。結局已經寫好了,但這趟旅程精彩與否,還是取決於你自己。

所以,擁抱生命之前不妨先擁抱死亡,死亡是一面鏡子,我們的生命終將在它的面前得到檢驗。

用平常心對待死亡,用進取心對待生活,活出自己的深刻,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圖片來源:網路

推薦閱讀:

臨終是個怎樣的過程?
如何看待美國身患絕症的5歲小女孩朱麗安娜·斯諾自己做出放棄治療接受死亡的決定的?
爺爺生病住院,靠呼吸機吊著才能活,為什麼我覺得大家除了看望他陪伴他卻表現得像沒什麼大事一樣?
如果人死後依然可以向活著的人傳遞消息會發生什麼?

TAG:死亡 | 面对死亡 | 寻梦环游记动画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