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餓的時候,千萬別看這三本書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國作為美食大國,膳食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至今已有數千年歷史。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繁多,多民族混居,各地方飲食習慣差異巨大而又互相融合,形成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汪曾祺曾說,「中國人口味之雜也,敢說堪為世界之冠。」
中國人是出了名的愛吃、會吃。正所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僅食材講究時令新鮮,烹調方法也注重配搭適宜,其中學問,非一朝一夕可以領會。
如今很多人自詡「吃貨」,卻只會吃而不知其味,說到「會吃」,還得看前人。下面幾本美食之書,教你什麼叫做真吃貨。
《隨園食單》為清代才子袁枚所著,書中細膩地描摹了乾隆年間江浙地區的飲食狀況與烹飪技術,並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326種南北菜肴的烹調方法。
在書的前部,有一《須知單》。袁枚題,「學問之道,先知而後行,飲食亦然。」因此在《須知單》中,他對食材的選擇和烹飪提出了二十個細緻的要求。
「凡一物烹成,必需輔佐。要使清者配清,濃者配濃,柔者配柔,剛者配剛,方有和合之妙。」
這就是袁枚對於葷素食材的配搭之道。就如江浙名菜龍井蝦仁,蝦仁肉白,嫩滑鮮美;龍井碧綠,清香宜人,即清者配清是也。
又談到禽畜肉類的配搭,袁枚寫道,「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而後又不滿道,「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吾恐雞、豬、鵝、鴨有靈,必到枉死城中告狀矣。」意想不到的小幽默讓這份食單變得趣味橫生。
在袁枚看來,一個好廚子,必須考慮到烹飪過程的每個細節,方不辜負食材之美。從備料:「切蔥之刀,不可以切筍;搗椒之臼,不可以搗粉。」到火候:「司廚者,能知火候而謹伺之,則幾於道矣。」再到器具:「宜大者大,宜小者小,參錯其間,方覺生色。」
甚至還要考慮到食客的特殊情況,「度客食飽,則脾困矣,須用辛辣以振動之;慮客酒多,則胃疲矣,須用酸甘以提醒之。」大概那個時代的大廚,都堪稱為飲食的藝術家。
▲ 袁枚
有趣的是,雖然袁枚在書中對烹飪技法說得頭頭是道,但他本人並不會廚藝,只能說是一名美食家。作為美食家,袁枚對食物的講究程度已近乎偏執。
在清朝年間,火鍋已成為宮廷冬令佳肴,康熙與乾隆都曾大擺火鍋筵席。火鍋在民間也非常流行,火鍋不僅能保溫食物,冬日在火爐邊圍成一個圓圈,也符合中國人講究團圓的傳統習俗。
但袁枚卻對火鍋文化嗤之以鼻,在《戒單》中他寫道,「慣用火鍋,對客喧騰,已屬可厭;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問哉?」從中,袁枚對膳食的要求之高、執著之深可見一斑。
《閑情偶寄》同樣是清代著作,由明末清初戲劇家、文學家李漁所著,堪稱中國古代生活美學的典範。
書中分為《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八個部分,其中《飲饌部》中,他大談吃食,把「清」「潔」「芳馥」「鬆脆」作為品鑒美食的重要標準,充分體現了他對飲食之美的追求。
▲ 李漁
李漁崇尚的飲食之道為,蔬食第一,穀食第二,肉食第三。雖然他認為「肉食者鄙」,但他本人極為嗜蟹。
李漁為浙江金華人,江南地區,秋風起則蟹肥黃美,他極贊道,「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至極,更無一物可以上之。」
他愛蟹愛到哪種程度?每年未到食蟹時節,他即儲錢以待,家人笑他以蟹為命,稱他的錢為「買命錢」。整個九月、十月,他盡情享受此人間美味,「未嘗虛負一夕」。
「蟹秋」過去,他又「慮其易盡而難繼」,命家人做成醉蟹存之。他詠嘆道,「蟹乎!蟹乎!汝於吾之一生,殆相終始者乎!」意思就是要和蟹相伴一輩子,真謂蟹痴也。
在飲食方面,李漁還相當有創造力。他認為,南方人吃面,將油鹽醬醋等作料皆下於麵湯中,湯有味而面無味,這跟沒吃面差不多。於是他自創了一道「五香面」。
「五香面」的五香指的是醬、醋、椒末、芝麻粉、鮮汁(焯筍或煮蘑菇、煮蝦的汁液),先將椒末和芝麻粉拌入麵粉中,然後將醬、醋和鮮汁和在一起用作和面之水,不再另外用水。面要拌得極勻,擀得極薄,切得極細,用滾水煮好後不需再加調料,則精華都在麵條中了。
此食譜讀來口角生津,可惜現今未見此類麵食,甚為可惜。李漁若活在現代,必定是我們所說的「有趣的靈魂」,他的不拘一格、匠心獨具、幽默機趣,都在此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不愧是「生活藝術家」。
「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
《端午的鴨蛋》是每個人都熟悉的初中課文了,汪曾祺老先生寫故鄉的端午風俗,寫兒時回憶,語言樸實恬淡,細讀卻別有味道。
汪曾祺一生寫過數十篇美食散文,他的足跡遍及祖國大地,對於各地美食都頗有見解,可謂是名副其實的老饕。
老先生也常借美食之名,寫風俗人情,寫生活之美,雖瑣碎細緻,卻寫得有聲有色,讀起來也覺溫暖治癒。
▲高郵湖
汪曾祺愛喝茶,對茶葉毫不挑剔,但有便喝。抗日戰爭時期,他在昆明住了七年,幾乎天天泡茶館。就是在西南聯大附近的茶館,他寫下了自己的最初幾篇小說。後來到北京工作,同樣也離不開茶。
「老北京早起都要喝茶,得把茶喝『通』了,這一天才舒服。」老舍先生正是老北京人,汪老先生記述道,有一次老舍到莫斯科開會,蘇聯人知道中國人愛喝茶,就特意備了一個熱水壺。老舍剛沏了一杯茶,還沒喝幾口,一轉臉就被服務員給倒了。老舍先生憤慨道:「他媽的,他不知道中國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
▲ 茶館
汪曾祺除了愛喝茶,也愛吃肉。李漁說「肉食者鄙」,汪曾祺則說「肉食者不鄙」。
每年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要「貼秋膘」。北京人所謂的「貼秋膘」就是吃烤肉。汪曾祺最愛吃內蒙的手把羊肉,「羊肉要秋天吃才好,大概要到陰曆九月,羊才上膘,才肥。羊上了膘,人才可以去貼。」
吃遍八方美食的汪曾祺,曾誇下海口說自己什麼都吃。
他本不生吃蔥蒜,北方人吃炸醬麵,必須有幾瓣蒜,吃油餅也就蒜,後來他就生吃蔥蒜了;他本來也不吃苦瓜,一次在昆明,友人請他吃了一次苦瓜宴,從此他就吃苦瓜了。就連臭豆腐,他也能整塊整塊地吃。
▲ 汪曾祺
見識過中國人口味之雜後,他說:「有些東西,自己盡可不吃,但不要反對旁人吃。不要以為自己不吃的東西,誰吃,就是豈有此理。總之,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想想我們如今經常因為地域口味差異掐架。東北人生吃蔥蒜;兩廣人吃蛇、龍虱、蟬蛹、沙蟲;傣族人吃「苦腸」,即牛腸里沒有完全消化的糞汁;福建人吃土筍凍;南京人吃「活珠子」,即已經孵化出小雞的雞蛋。
▲ 土凍筍
這些「奇葩」飲食即使你覺得接受不了,但在當地人看來,是沒有什麼奇怪的。正如汪曾祺所說,他們愛吃,你管得著嗎?無論是對待飲食還是文化,我們都要存有一顆尊重之心和包容之心。
《人間至味》就像是一部現代中國的口味地圖,看完整本書,就好像跟著老先生的腳步,把中國美食都吃了一遍。汪老先生說,「我寫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覺得:活著多好呀!」
懂美食的人才是懂生活的人,懂生活的人,自然就是幸福的人。對食材有要求,烹調有技巧,食物講究色香味俱全,吃進嘴裡才更幸福。汪老先生讓我們知道,善於發現日常生活之美,平凡的日子也可以過得有滋有味。
一花一葉皆有情,一茶一飯過一生。
願你也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時,由衷說一句:活著真好。
圖片來源:網路
推薦閱讀:
※如何在家裡製做出好吃的蒜味花生炒貨?
※有哪些比肉還好吃的素菜?
※北方和南方吃餃子的蘸料是什麼?
※你吃自助餐最虧的一次經歷是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