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演義】直播:怎樣在石炭紀吃蝦
【非專業人士請勿模仿】
「鑒於很多朋友提出「能,好,怎」的問題,井蛙決定親身體驗一下如何在古生代整治一頓美餐。爭取到一次穿越的機會極其不易,既然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慾,再加上自然環境和安全性的考量,我決定前往石炭紀晚期的岡瓦納古陸,那裡有新鮮的食材和美麗的景色。」
「這個時代的大氣里含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氧氣,加上潮濕的氣候和茂密的雨林,負氧離子含量超高。呼吸這樣的空氣可以讓你神清氣爽,緩解穿越漫長時空的疲勞。當然,氧氣含量太高也會帶來一些麻煩,我後面再講。」
「石炭紀的生態系統非常繁榮,來之前朋友給了我一份食材圖鑑,上面都是一些既美味又好抓的小動物,我們來看一下。。。」
「啊哈哈哈哈,咳,那個,既然好不容易穿越到這個不尋常的史前時代,那我肯定不能墨守成規是不是?所以我決定不依靠圖鑑,而是憑藉自己的知識,開動腦筋,創造屬於我自己的石炭紀料理。」
「根據我的記憶,石炭紀除了兩棲動物和大蟲子,甲殼類也有很大發展。說到甲殼類,蝦是我非常喜歡的食物,它們味道好,營養足,而且做起來,吃起來都很容易。讓我來找找看,附近有沒有適合蝦生活的水體,海洋或者淡水都行。」
「甲殼類從寒武紀就已經出現,但當時最繁盛的節肢動物是三葉蟲。之後螯肢類,也就是各種鱟和板足鱟取代了三葉蟲的地位。板足鱟的種類和數量在石炭紀已經很少了,在我身後的沼澤里還能找到1米多長的巨型希伯特鱟,不過它們的藍色血液里含有銅離子,多吃對身體不好。」
「甲殼類,尤其是比較高級的軟甲綱,就是我們熟悉的蝦,蟹,皮皮蝦和寄居蟹這一類,在石炭紀開始出現比較大的底棲種類,它們填補了小型板足鱟的生態位。所以,在這條河裡應該有很多蝦,問題是怎麼抓到它們。」
「甲殼類能夠取代板足鱟,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們的運動能力更強。蝦的身體是流線形的,比扁平的板足鱟更能減少水的阻力,遊動起來速度更快,還能躲進狹窄的縫隙里。而且它們腹部的肌肉,就是我們叫做蝦仁的部分,非常鮮美,不是,強壯,當遇到危險時,猛地收縮腹部,可以急速後退,從天敵——主要是肉食魚類嘴邊逃生。」
「我們當然要比肉食魚類聰明,懂得利用工具和策略。看看我找到了什麼:一隻死去的四足動物,看上去像小號的娃娃魚,已經開始腐爛,不能吃了。不過當誘餌剛剛好。在二十一世紀,我會用魚線栓住誘餌釣小龍蝦和螃蟹,那些貪吃的傢伙一開吃就不肯鬆開鉗子。但是石炭紀的甲殼類還沒有演化出大鉗子,這個方法行不通。我需要在河岸邊找到一片足夠大的淺灘,水深大約一二十厘米的,用泥土築起堤壩隔離,只留下一個口子通到河裡,然後把四足動物的屍體放到這片半封閉的水塘里,讓蝦順著味道自己游進我們設下的口袋。」
「水塘弄好了,接下來要耐心等候。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收集木柴,準備烹調的工具。這個時代到處是茂盛的陸生植物,而且我完全不需要挑選乾燥的木頭,在富氧的大氣里,平時根本燃不起來的濕木頭可以燒得像蠟燭一樣旺。所以我需要在遠離任何可燃物的河灘上支灶生火,免得把這片森林點著了。」
(2小時過去)
「都準備好了,來看看我的收穫吧。喔,比我預想的要好得多,我看到了幾隻大的。等我先用泥把出口封住,再來個瓮中捉蝦。游得真快,它鑽到泥里去了,啊,小心頭上的尖刺。嗯,這些差不多夠吃了。」
「蝦有很多種做法,我比較喜歡油燜,椒鹽和紅燒。不過在石炭紀,我更想試一試原生態的料理。在下鍋之前,我要先把它們的頭胸部擰掉,這塊甲殼裡面有蝦的腦,鰓和胃。它們的胃裡裝滿了腐爛的誘餌,我可不想吃進去。然後把富含肌肉的蝦尾沖洗乾淨,挑去蝦線。有幾隻雌蝦的腹部帶著飽滿的蝦卵,這是營養最豐富的部分,千萬不要扔掉。」
「在鍋里放進粗鹽,把鍋燒熱,然後把蝦放進去翻炒,加一些蔥花和胡椒調味。很快,美味的石炭紀鹽焗蝦尾就能做好了。吃的時候還可以蘸點蒜泥,更香。」
「什麼,你問我這些東西是哪來的?記住:無論到任何時代,隨身攜帶炒鍋,鍋鏟,菜刀,砧板,油,鹽,生抽,老抽,蚝油,香醋,料酒,麻油,芡粉,蔥,姜,蒜,花椒,胡椒,八角,香葉,桂皮,干辣椒,麻醬,甜麵醬,韭菜花,豆腐乳和老乾媽,是一名專業的穿越者的基本素養。」
「還有另一項重要的素養,那就是回去的時候記得把帶來的東西全部帶走,不要讓它們遺留在不應該存在的時代。曾經有一個2B在泥盆紀吃麻辣燙沒收拾乾淨,結果毛肚和開花腸變成了化石被鑒定成新品種的頭足動物,惹出好大的麻煩。」
「好了,我要開始享用石炭紀的美餐了。本次直播就到這裡,拜拜!」
山蝦是原始的真軟甲類,它們在石炭紀早期就已經出現,並一直延續到今天。現代的山蝦類分布在南半球,包括南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塔斯馬尼亞的淡水中。圖片來源自網路。
地球名片
生物分類:動物界-節肢動物門-軟甲綱-山蝦目
存在時間:早石炭紀 至 現代
現存種類:16種
化石種類:不明
生活環境:淡水
代表特徵:外形似蝦,但無癒合的頭胸甲
代表種類:山蝦科(Anaspididae),古鈕蝦科(Koonungidae)
參考文獻:
[1] Brain M. Marcotte, Turbidity, arthropods and the evolution of perception: toward a new paradigm of marine Phanerozoic diversity. 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 Vol. 191: 267-288, 1999
[2] D. E. G. Briggs, N. D. L. Clark, E. N. K. Clarkson, The Granton 「shrimp-bed」, Edinburgh-a Lower Carboniferous Konservat-Lagerst?tte.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Earth Sciences, 82, 65-85, 1991
[3] VINCENT PERRIER, JEAN VANNIER, PATRICK R. RACHEBOEUF, et al., SYNCARID CRUSTACEANS FROM THE MONTCEAU LAGERST?TTE (UPPER CARBONIFEROUS; FRANCE). Palaeontology, Vol. 49, Part 3, 2006, pp. 647–672
[4] Neil D. L . Clark, Tealliocaris: a decapod crustacean from the Carboniferous of Scotland. Palaeodiversity 6: 107–133; Stuttgart, 30 December 2013
[5] Neil D. L. Clark, Rollo Gillespie, Sam F. Morris, et al., A new early Carboniferous
crustacean from the Forest of Dean, England. http://dx.doi.org/10.1080/14772019.2015.1096848感興趣的話,請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攀緣的井蛙。每天琢磨點新東西。
推薦閱讀:
※【地球演義】甲胄記(下):Masked Ball
※為什麼將水煮沸就一定能殺滅細菌或病毒(細菌或病毒不能進化出抗高溫的特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