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聊設計之道路交叉路口
左轉之痛
作為一名女司機,開車是一件刺激又緊張的事情,刺激的是偶爾會犯油門當剎車的錯誤,緊張的是路口車輛交匯時的意外親密接觸。尤其是在路口左轉時,都要特別緊張的先觀察直行車輛,再左右張望過往行人,生怕因為自己操作不當而堵在路中間造成交通堵塞。然而,每當遇到左轉,身為一名交互設計師的我基於職業敏感,總在腦海里默默的想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準許左轉車輛和直行車輛同時行駛這種設計?為什麼不每個路口都設計左轉專用道?交叉路口還有什麼其他設計方案?
在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先扒了一下道路交通的歷史發展。
公元前500年,城市開始出現,於是自然而然就有了道路系統。直到19世紀,出現軌道馬車,道路開始被馬車佔領,漸漸地,科技的進步帶來了電力,於是19世紀末有了有軌電車。當20世紀初,汽車時代的來臨正式宣告了道路以機動車為主體的時代。【1】
道路經歷了以人,到馬車再到機動車為行動主體的發展過程。交通規則也經歷了左左右右的變更,沒錯,交通規則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定義為靠右行駛。先秦時期,《古禮》中規定男子右行,婦女左行,車行中央。後來到了唐朝,則不再以性別來劃分通行制,而是以方向來劃分,即要求「進城的走左邊,出城的走右邊」。所以,其實從唐代開始,中國是靠左行駛的。到了清末年間1899年,由於英國在租界勢力範圍比較大,公租界發布交通《章程》直接規定駕車者須在馬路左邊前行,超車從右行。右轉應從寬而轉,左轉應靠近路邊,上海俗語中所說的「大轉彎」和「小轉彎」也由此而來。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後,美國汽車開始大量進入中國,「左駕車」一舉佔了數量優勢,由是之故,國民政府下令從1946年1月l日開始,汽車一律靠右行【2】(當一個國家強大了之後,僅從輸出物品就可以影響另一國家的政策)。
隨著汽車的發展,車流量越來越大,光靠交通規則已經無法維持交通的秩序,於是紅綠燈應運而生。據說紅綠燈的顏色靈感來源至19世紀初的英國約克,因為著紅裝的女人表示「已婚」,而著綠裝則表示「未婚」,於是被一位機械工程師引用道交通信號燈上,把紅燈用來表示禁止通行,綠燈表示可通行。後來,美國人民完善了信號燈的控制系統,同時在紅綠燈中增加了黃燈,用來表示「謹慎」。最後,1968年,聯合國《道路交通和道路標誌信號協定》作出了統一的定義:綠燈是通行信號,面對綠燈的車輛可以相應的直行、左轉彎或右轉彎,除非另一種標誌禁止某一種轉向。紅燈是禁行信號,面對紅燈的車輛必須在交叉路口的停車線後停車;黃燈是警告信號,面對黃燈的車輛不能越過停車線【3】。
衝突的來源
在這100多年的歷史中,交通信號燈的設計並沒有發生過太大的變化。最常見的就是在十字路口的各個方向放置紅綠燈,控制南北和東西的通行(如下圖)。
這種控制方案在交通領域有個專業名詞:兩相位信號方案。即交通路口有兩個相位:第一相位為東西車輛可通行,包括直行和左右轉;第二相位為南北方向車輛通行,東西車流禁止。這種在一定周期內控制一組交通流的通行權的信號燈狀態稱為相位。很顯然,只控制兩個方向,不可避免的會有左轉和直行的衝突【4】。
其他路口設計方案
多相位路口設計
有兩相位信號方案,自然會有三、四、五信號相位。當兩個方向控制不夠的時候,通過增加相位控制是即粗暴又有效的方案。很簡單,如果左轉一直與直行衝突,那開闢一條左轉的專用的通道就解決了這個問題【4】。
這種衝突的解決機制是通過時間的分步來避免衝突。帶來的優勢是,每個通行方向都有專門的通行權。然而相應地,相位越多就會導致一個路口所需要的控制時間越多。對於車輛來說,雖然有了專門的通行時間,但通行時間也會相應增加。當路口的通行效率降低時,遇到大車流的情況下,就很容易到達交通瓶頸從而造成擁堵。
於是一個路口到底是採用兩位相位還是三四相位或更多相位,還是要依據路口的左轉車流量的大小,和垂直車流量的均衡度來考慮,所以現在很多路口會留個後路,每一個方向先預留兩個紅綠燈,初期只控制單一方向通行,後期左轉車流變大時,將一個分出來控制左轉,非常靈活。
環島路口設計
除了多相位路口設計方案外,我想起在國外旅遊時常見的環島路口設計。環島有一個非常巧妙的設計,將路口所有的衝突點變成了「合流」(下圖中十字路口的紅點為衝突點,環島中的藍點為合流點)。知乎上有位專家Guanghui對環島的設計做了比較詳盡的分析【5】,總的來說,環島的優勢在於路口的整體效率,直行車不需要等待左轉車先走,左轉車也不用擔心和直行車量的衝突,每個方向的車流通過環島的合流在分散到各個方向。但是,當車流量過大時,環島也會遇到瓶頸,因為車輛進入環島需要過彎,此時的通行速度將比直行時速度大大降低,同時,環島內車道不易過多不然會導致車輛頻繁變道,進一步降低通行效率,所以,環島也有環島的弊端,它不適用於大車流量的路口。
其實,環島還有一個適用條件,即司機的駕駛素質。因為環島的優勢在於不設置紅綠燈的情況下保持並提高通行效率,這就意味著駕駛員必須自覺遵循交通規則,在進入環島之前應先讓環島內的車輛行駛。基於這個原則,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國內目前幾乎不怎麼採用環島的原因,因為大部分的司機們連變道打燈的習慣都沒有,何況其他守約。
沒有紅綠燈的設計
在我查閱資料的時候,我發現了另外一種很有意思的解決左轉與直行的衝突方案,即全部單行道的設計。全世界僅有一個國家是如此,一個名為聖馬利諾的國中國,袖珍國家之一,人口有三萬多人,但車輛有5萬輛。這個國家沒有任何紅綠燈,全部採用單行線和環島解決交通問題。
這個方案雖然比較特例,但也不失為一種解決衝突的思路。當我們發現一個衝突的問題時候,除了通過加法來解決,反過來的減法也不失為一種方案。
了解完這三種解決路口衝突的方案,我發現其實有幾點可以給做交互設計的我們一些參考:
每一種設計解決方案都需要根據實際的應用場景和用戶相關,環島的設計雖然好,但考慮到我國的用戶和我國的車流情況,放到國內就並不合適。這和我們在做交互設計時要考慮scenario和persona是一樣的。
沒有任何方案是完美的,在左轉交通流量小的情況下,兩相位是比較平衡的路口設計方案,小部分司機會遇到左轉與直行的衝突,但對於大部分司機而言,他們可以獲得更快的通行效率,所以設計方案應該優先讓80%的用戶獲得收益。
自動駕駛時代的交通路口
隨著汽車的智能化,無人駕駛汽車普及的那天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到來。當車輛和道路都升級之後,交叉路口的紅綠燈也許就不存在了,就像MIT可感知城市實驗室提出的「A slot-based system」【6】,路口可以不再設置紅綠燈,汽車通過各自的感應裝置提前在路口進行彼此溝通,以達到有秩序的行駛。
例如,假設在一個路口有四輛車(如下圖),1,3,4號車從各自方向直行,2號車左轉,顯然這種狀態下會產生4個衝突點,1-3,3-4為垂直方向衝突,2-3和2-4為左轉衝突。那麼在傳統紅綠燈路口,只能先通行1,2,4車輛,再通行3車輛。
而在智能汽車的時代,車速和距離是可以動態計算的。當1,2,3,4車輛快到路口時,車輛發出要行駛的方向和車速值,伺服器統一計算這個區域內所有車輛的車速和衝突距離,然後得出行駛順序。例如,1,3車輛在進入紅色區域後,通過判斷3和1的衝突點,可以得出3距離衝突點的距離大於1到衝突點的距離,那麼此時只要控制1和3的速度一致,或者1和3之間的速度差值不超過一定數值時,即可以保證不衝突的行駛(如下圖1)。
基於這一原理,當加大對車輛的計算量時,即同時計算路口1,2,3,4的方向和速度以及各自衝突距離(下圖2),然後通過調節車輛的車速,讓車輛在路口按照控制速度行駛。這樣,在不需要紅綠燈的輔助下,也能實現車輛的有秩序行駛(如圖3所示)。
如果看不懂上圖,可以看看這張某國家人民在無紅綠燈十字路口的自我計算通行??。儘管沒有統一規則,大家依靠自主計算和判斷也能達到一定程度秩序通行,但總歸危險,從圖中也能看出不少急停的車輛。
交叉路口想要達到高安全高效率,還是要依賴科技的進步。我想以後交通通行效率PK的不是信號燈的控制演算法,而是車輛大數據下的動態行駛演算法。讓我們期待這一天吧~
引用
【1】近代西方城市交通簡史 https://zhuanlan.zhihu.com/jiaotong/20003549
【2】靠左走?靠右走?——中國交通規則之變 http://news.163.com/10/0420/14/64NHV6F1000146BC.html
【3】簡述交通信號燈發展史漫長的演化歷程 http://auto.qq.com/a/20130108/000150.htm
【4】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信號配時優化研究 http://www.doc88.com/p-1704773844423.html
【5】環島和設紅綠燈的十字路口,哪個更有效率?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320073
【6】http://senseable.mit.edu/light-traffic/
推薦閱讀:
※為什麼外國人靠左開車?是不是感覺自己答不出來
※交通網路可靠性,魯棒性,脆弱性和彈性主要區別是什麼?
※川藏鐵路修起來很難,為什麼沒有把康定和邦達車站建設在地下的方案?
※是不是各个城市对堵车都无动于衷?
※如何禮貌的勸說坐在後排的長輩系安全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