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號博物館設計——The Path Section

京城老字號博物館

博物館這個課題可以說是從大二就開始期待了,第一次機圖,第一次遇到傳統和現代的風格矛盾,第一次在複雜的老城區做設計,第一次嘗試文化建築,可以加入更多藝術上的表達。各種新鮮的問題和類型讓人很有做設計的慾望。雖然任務書已經十幾年沒變了,但是也並不妨礙我們對這塊場地做出自己的理解。

任務書

該博物館建設用地位於北京市宣武區南新華街路東,用地北側及東側為琉璃廠東街,南側為東南園衚衕,西側為沙土園。建設用地面積約為7480平方米。

建築面積為3500-4000平方米,場地中間有一個保留的四合院,需要作為新博物館的一部分合理使用。

基地調研

——區位分析

場地位於北京大柵欄和琉璃廠保護區最西側,靠近前門大街,交通便利,海內外遊客眾多,北側為書香味濃厚的琉璃廠東街,擁有較好的文化氛圍。但同時也在傳統的衚衕之中,雜亂的違章搭建和擁擠的衚衕文化同時會出現。

——周邊高度

建築場地並不臨街,西側被20米高度的近代辦公樓遮擋,建築形象傳播並不理想,北側為琉璃廠東街新修的二層仿古建築,高度在8-10米。東側和南側為建築高度4米以下的一層居民區。

——場地流線

場地本身的車輛出入十分不理想,兩側的道路寬度已經基本只能讓一車通行,更別說任務書中提到的大巴車了,只能理想化處理,但是西南側的入口還是比西北側更加寬鬆一點,北側有兩條小巷可以通向場地北側。

建築定位

作為京城老字號博物館,任務書中並沒有要求具體的展覽主題,大家都自由選擇覺得合適的老字號類型。由於大柵欄地區本身就是各種京城老字號的發源地,現在也保留了相當多的舊址和新店。在大柵欄的眾多遊覽路線中,也有一條歷史遊覽路線,而且我們的建築場地正好位於這條流線的尾端,因此我把博物館定位在大柵欄老字號的綜述。

概念生成

每次設計中,概念階段是最為痛苦的,在博物館這個課題中尤其明顯,難得不是找不到一個概念,而是概念太多想做到的太多難以取捨,令人遺憾的是這次的老師在前期也沒有從概念上進行太多的指導,所以一個十周的設計前四周基本上邏輯混亂,沒有方向。

不過幸運的是,在豆瓣上找到了同濟明成教室小站中11級民俗博物館的全紀錄。他們的設計從調研到評圖,每個人和老師的對話都得到了紀錄,還有最後同濟KK老師可怕又精準的總結,彷彿把博物館設計甚至本科學生做設計的模式完全總結到位了。通過不斷理解他們學生也會出現的問題,老師的解答,我也在後期慢慢總結出了自己的概念和整個邏輯思路,有序推進。

The Path Section——路徑剖面

1.立面

既然作為一個老字號博物館,那麼我理解它的首要目的就是宣傳老字號文化。經過調研和查閱資料,我開始嘗試把老字號在傳統中的空間原型抽象出來。其中我覺得最能概括出來的空間,就是在商業街中行走,兩邊都是琳琅滿目的各式店鋪和商品。兩邊的立面和物件構成了一個連續的路徑。

2.剖面

如果把展廳比作一個個老字號的商鋪,那麼其中的展品就是每一個陳列出售的商品。每個商鋪也會因為自己出售的商品進行不同的布置。穿梭在商業街和老字號店鋪之中,立面的路徑也就變成了剖面的路徑。

由此就總結出我的主要概念——

利用路徑剖面的研究方法反應老字號的空間原型

在建築操作層面上即用連續的走廊和單獨的建築體量

為了找到概念得以同建築設計中的其他各個要素進行結合的途徑,也同時得出兩個次要概念——1.通過路徑的變化控制博物館展覽的情節

2.通過空間的設計達到和展品的匹配

一、路徑和情節

根據《博物館建築空間中的情節性》論文中對於路徑和情節的塑造手段,通過節奏,尺度,城市借景,內部屋頂感受等幾個角度影響路徑。

整體路徑為不斷向上,在上層穿插城市景觀休息和展品展示空間,最後下降回到傳統尺度空間體驗。

二、展品和空間

根據調研的幾個歷史博物館,和查閱的資料,把博物館中可能會出現的展品進行分類和選擇。圖片,模型,文物,影像,體驗,五種展品類型分別對應一個展廳,根據尺度和空間的要求設計相應的空間。例如圖片講述歷史需要長而窄的空間,模型和大展品需要高而寬的空間。

三、城市景觀

四合院老牆、四合院鳥瞰、大柵欄鳥瞰、進入四合院,這四個城市歷史原有景觀分別穿插進入各個展廳,形成休息空間和作為一部分展品。為了使最終的景觀並不是自己意淫,爬上了現在場地後側建築的屋頂上拍攝了實景照片,根據效果最終確定了高度和具體位置。

城市肌理和形態生成

把保留兩進四合院的邊界作為劃分整個場地的軸線,將建築分為五個與原有四合院體量接近的體塊。

根據任務書中的建築紅線退讓,北部居民區的建築採光退讓進行體量的調整。

根據調研的周圍建築高度,按照變化走勢抬升體量,西北部靠近現代辦公樓,建築最高,逐漸向東南降低,適應周邊居民區的建築高度。

根據功能和城市肌理再次把體塊在形式上打碎,西南部靠近主路作為主要的公共空間,北部下層最為消極,用作庫房和科研辦公,圍繞原有四合院布置各個展廳。

整體觀展流線繞四合院一圈並穿過形成閉環,用連廊串聯各個體量,形成穿梭在不同建築的體驗。

根據內部展品所需的空間形態和外部城市的肌理,將屋頂做成連續錯落坡屋頂的形式,並將屋脊方向朝向主要立面。

草模

這是一草中間的一個草模,沒有理清楚連廊和體塊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並列還是穿插,建築的連續坡屋頂也沒有邏輯可言,單體內部的高度變化也十分無趣。

結構與模數

跟隨建築形體的邏輯,將五個體塊的建築分別先做獨立結構,再用連廊結構進行串聯。基本上使用了6000的柱距。

在之前的設計中,我們常常覺得柱子越細越好,存在感越低越好,但是在這次的設計後期,除了體驗展廳中室內空間室外化處理的需求,我都將柱子和進行了加粗和強調。柱子和梁不僅是建築的結構支撐物,它們也是建築體量和風格的表達。在不同空間中結構都要有自己的角色,不能一味追求細和消失。

為了延續周邊傳統建築的坡屋頂肌理,博物館的坡屋頂也採用了相同的26°坡度,每一個「家」字形體量都通過同一個圖形進行尺度上的縮放,在高度上進行了微調。尤其是在最後一個體驗展廳中,為了做到在室內能感受到在室外老字號商業街的氛圍,將連續坡屋頂進行錯縫處理,抬高的部分做成了玻璃高窗。

材料與風格

這個設計相比之前的設計多了整整兩周,作為一個十周的設計本需要對細節考慮的更加深入,對主要建築構件的材料和細部做法都應該有所考慮,但因為前期概念階段進展的很不順利,最後交圖的時間也迫在眉睫,因此選擇在已有的優秀案例上進行借鑒。

在前期的調研期間,我們查閱了大量建築案例,比如跟我們建築類型和場地十分類似的水井坊博物館和績溪博物館,但是也存在各自的唯一性,績溪博物館的材料非常清秀,白牆黑瓦太過於具有徽州建築的特點,水井坊整體的風格比較適合,但是較為封閉的建築風格不適用在我的公共部分,因此我選擇了去年暑假讓我印象深刻的成都遠洋太古里。

ZKY老師也對這個案例比較推崇,精細的設計和整體用現代詮釋傳統的風格都令人印象深刻。

我的建築整體分為靠南的公共區域和靠北的封閉區域。

因此在公共區採用大面積的玻璃,黑色裸露鋼結構,木材格柵,由此滿足更多的公共活動和開放性;

在封閉區採用灰色陶土磚和木色鋼結構框架,營造出大柵欄傳統城市肌理。

工作流

這是大三第一個設計作業,也是我們第一次嘗試計算機繪圖,大家都必不可免地遇到了軟體上的問題,尤其是從手繪到機圖時整個工作流程的不熟悉。

工作流是我們在整個設計從概念到深化再到表達過程中需要用到的軟體。對於大多數同學來說都是用SU建模,渲染用VRAY,畫平面用CAD和天正,後期處理用PS和AI。不同的軟體適合不同的設計,不同習慣的人用法也不一樣。受到BIM想法影響的我,想提前嘗試信息化模型的建模手法。由於我從大二下開始就只使用Rhino建模,並且找到了一個適合rhino的BIM插件Visual ARQ,因此這次設計也是利用Rhino完成了從體塊推敲到出全模和詳細平立剖圖紙的全部工作。

所以我的工作流是

Rhino操作軸前期推敲——Rhino平面模式深化平面——利用Visual ARQ深化建模並賦予建築構件信息——ARQ直接出任意高度平面圖和各個立面剖面精細圖紙——Vray3.4實時渲染出圖——Rhino的Make2D+AI分析圖繪製——PS排版和整體調色

不過也是因為第一次嘗試BIM插件和Vray渲染,前期在軟體上遇到相當多的BUG,花費了比較多的時間,不過在最後技術圖繪製上確實節省回了不少時間,最後的效果和天正直接繪製也非常接近。

圖紙

路徑剖面

第一次聽到路徑剖面這個詞,是一篇論文之中《七座獨立住宅的路徑剖面研究_鄧文君》,從這篇論文衍生,也慢慢看了很多庫哈斯的作品和新的表達方式。空間,時間與人的運動,沒有比博物館設計的展陳流線更適合探討這個問題的課題了。博物館不僅能夠組織空間,還能夠經營體驗者的時間,也正是表達思路的不同,傳統的平立剖也無法表現,才出現了路徑剖面這樣一種形式。

(康賽爾當代美術館路徑剖面)

在大二這一年,不管是什麼設計,我總感覺自己是在一個上帝的視角上,去鳥瞰我的建築,在意它的形式,雖說在這個設計中也沒有完全避免,但我有在努力處理空間,處理序列,嘗試變成建築中的體驗者。就我理解,建築藝術的強大感染力並不限於人們靜止地處在某一個固定點上,或在某個單一空間內觀賞它,因此我也不喜歡一張誇張而又失真的效果圖。我覺得建築是要人們從連續行進的過程之中來感受它。前一個空間場景和下一個場景如何互相影響,如何把個別的、獨立的空間組織成為一個有秩序、有變化、統一完整的空間序列,如何處理眾多空間的組合關係與過渡空間,研究這些問題才讓我覺得,自己是一個體驗者,而非上帝。

最終正圖

感謝閱讀


推薦閱讀:

瓦房的屋頂如何防水的?
建築方案彙報時,哪些的專業術語能提高方案彙報的逼格?
學建築有前(不是指錢)途嗎?能實現自己的價值嗎?

TAG:建筑学 | 博物馆 | 建筑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