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世界簡史(29) 中世紀的終結
尼西亞王國
自從1204年十字軍攻破君士坦丁堡之後,拜占庭故地成為各種不同民族、文明爭奪的戰場。十字軍的拉丁王國佔據了君士坦丁堡,而流亡的拜占庭貴族在外建立了數個小國,其中最重要的是位於安納托利亞西端的尼西亞王國,他們以拜占庭的正統繼承人自居。尼西亞的歷代皇帝都卧薪嘗膽,為恢復拜占庭而不懈努力,並且廢除了曾給予威尼斯等國的貿易特權,使得國力振興。尼西亞初期的外部環境危機四伏,因為東側的羅姆蘇丹國(由塞爾柱帝國分裂而來)佔據了安納托利亞的大部分,而巴爾幹半島上的保加利亞乘虛南下,斯拉夫人也獨立成為塞爾維亞王國……一片混戰之中,蒙古騎兵的殺入使得局勢發生了改變:拔都軍團重創了保加利亞,此後又擊潰了羅姆蘇丹國,使其淪為附庸——尼西亞的機會到來了。
1261年,米海爾八世在熱那亞(他們是威尼斯的商業競爭對手)的協助下,驅逐拉丁人,奪回君士坦丁堡,光復了東羅馬帝國。此時的帝國已經雄風不再,為了在天主教歐洲和穆斯林的夾縫中生存,米海爾八世進行了全方位的外交努力。他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蒙古統帥旭烈兀之子,並表示願意領導東正教會服從羅馬教皇(但由於受到東正教眾的強烈抵制而未實現),同時企圖在熱那亞與威尼斯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然而,他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同意授予熱那亞免稅特權(後來威尼斯也再度獲此待遇)。從此以後,金角灣里雖然商船熙熙攘攘,卻都與拜占庭無關,而帝國的傳統農耕區域又喪於敵手,這使得帝國的財政收入幾乎斷絕。隨後的幾次內戰進一步消耗了拜占庭的國力。重生後的兩百年間,可憐的拜占庭一直在極其貧困的生存線上苦苦掙扎,直到滅亡。
最後的十字軍
在尼西亞努力收復故國的同時,西方的十字軍行動仍在繼續。布汶戰役之後,教皇立即召集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1221年),進攻阿尤布王朝(薩拉丁後裔)統治的埃及。這次東征沒有任何西方強國的君主參加,缺乏有效的領導而遭受失敗。在教皇的壓力下,神聖羅馬皇帝腓特烈二世領軍進行第六次東征(1228~1229年),但他不願戰鬥,而是利用穆斯林內鬥之機進行談判,竟以贖金獲得耶路撒冷,然後就班師回朝。以這種方式獲得的耶路撒冷無法久留,1244年就再度被穆斯林奪回——從此時至今,聖城耶路撒冷再也不曾回到基督教統治之下。
為了收復耶路撒冷,法王路易九世發起第七次東征(1248~1254年),進軍埃及。這次東征遭受慘敗,連路易九世本人都被俘虜,只得靠重金贖回。而在戰爭期間,埃及的奴隸軍團(被稱為馬穆魯克)趁亂推翻蘇丹,從此成為埃及的統治者長達三百多年。1270年,法王路易九世發起第八次東征,卻在突尼西亞中途病故,此後被教皇賜封為「聖路易」。他的弟弟(安茹的查理)和英國王子「長腿」愛德華繼續向埃及進行第九次東征(1271~1272年),再度被馬穆魯克擊敗。「長腿」愛德華歸國後繼承了英國王位,吞併了威爾士,並捕殺了蘇格蘭叛軍領袖威廉·華萊士。然而西方再也未能組織起成規模的十字軍行動。
在此期間,歷史曾給予歐洲極好的機會——蒙古統帥旭烈兀於1258~1260年征戰中東,滅亡了殘存的阿拔斯王朝和阿尤布王朝,但受阻於埃及馬穆魯克軍團。旭烈兀的母親和妻子都是基督教徒,而他的兒子阿八哈(1265~1282年在位)迎娶了拜占庭米海爾八世之女,因此他們對基督教持友善態度。他們曾數次聯繫西方,試圖聯手攻打馬穆魯克,但西方始終未能組織起有效的合作。隨著伊爾汗國停止西進,伊斯蘭世界渡過最危險的時刻,開始轉守為攻。
1291年,最後一個十字軍據點阿卡(一百年前獅心王的戰果)被馬穆魯克攻陷,耶路撒冷王國徹底滅亡。殘存的醫院騎士團轉移到羅得島,聖殿騎士團撤回法國。然而,法王腓力四世不願看到這支強大的組織存在於國內。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法國突然逮捕了聖殿騎士團的幾乎所有成員,隨後以「異端」的罪名將他們處死,聖殿騎士團滅亡。十字軍的時代畫上句號,而「黑色星期五」從此在西方被視作不祥之兆。
英法百年戰爭
在十字軍結束之後,西歐國家把更多精力轉向彼此之間的領土爭奪。不同於中國自古就有華夏與蠻夷之辨,西方在中世紀時缺乏民族國家的觀念,土地乃是國王與貴族的私產,可以隨著血脈繼承,而不受國別限制。因此,英國的金雀花王室(源自法國貴族)大量佔有法國的土地,這造成了英法之間的長期矛盾。自從布汶戰役(1214年)之後,英國國王喪失了在法國境內的大部分領土,只剩下西南的阿基坦一地。法國仍想把英國徹底驅逐出去,而英國也想收回祖上的土地。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後,矛盾再次爆發。按法國規定,女性不可繼承王位,但查理四世只有獨女而無子,與他血緣最近的男性繼承人是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他的母親是查理四世的姐姐伊莎貝拉,也就是電影《勇敢的心》裡面蘇菲·瑪索飾演的法國公主,但愛德華三世與威廉·華萊士並無關係)。法國貴族們不願意讓英國國王繼承法國王位,於是宣稱按照薩利克法(自從克洛維一世開始的法蘭克王國法律),男性不可因母親的血緣而繼承王位,從而把王位交給查理四世的堂兄腓力六世。這意味著法國卡佩王朝結束,瓦盧瓦王朝開始。這一方式也得到了法國控制下教皇的支持。然而,在英國並無這一法律(金雀花王室的亨利二世就是通過母親瑪蒂爾達的血緣而獲得王位),因此愛德華三世仍然於1337年自稱為法國王位的繼承者,英法百年戰爭由此爆發。
這場戰爭持續了一百多年,形勢反覆改變:起初英國佔據上風,奪取了大片法國領土,然後法國反攻,幾乎奪回了全部失地;1415~1429年期間,英國再度獲勝,攻佔了包括巴黎在內的法國北部,法國到了幾乎亡國的邊緣。危急時刻,法國出現了一位傳奇的農家女孩,率領法軍擊敗了英格蘭,扭轉了整個戰局,這就是聖女貞德(1412~1431年)。儘管貞德最終被英國俘虜後殺害,但法國的民族精神已經覺醒,進行了舉國大反攻。1453年10月,這場戰爭以駐法英軍的投降而告終,法國收回了除加萊之外的全部領土(加萊於1558年收回),英國從此不再向歐洲大陸擴張。(然而,此後英國的國王和女王們仍然繼續宣稱自己擁有法國王位,直到法國在大革命之後成為共和國。)
英法百年戰爭使歐洲兩強都損失慘重,而最終的形勢對比並沒有發生實質性的改變。然而就在他們彼此廝殺的同時,伊斯蘭的聖戰大軍終於打破了基督教世界的東部大門。
奧斯曼崛起
在旭烈兀西征時期,羅姆蘇丹國受到蒙古軍團的打擊,分裂為多個軍閥勢力。其中有一支勢力的首領叫奧斯曼(1258~1326年),他建立的政權就是後來的奧斯曼帝國(其民族被稱為土耳其人)。奧斯曼所處的地方不是傳統的伊斯蘭地區,而是伊斯蘭世界與基督教世界戰爭的最前線,因此他把對外聖戰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向,而不是在穆斯林勢力之間內鬥,從而在伊斯蘭世界獲得了很高的支持。
1326年,奧斯曼去世後,他的兒子烏爾汗繼承其戰略,率軍攻佔了尼西亞的大部分領土,使奧斯曼帝國真正成形。1345~1356年期間,奧斯曼帝國趁拜占庭內戰之機,渡海進入巴爾幹地區,從此擴張到歐洲。1361年,奧斯曼帝國攻佔了阿德里安堡(378年羅馬皇帝瓦倫斯在此戰敗於哥特人而陣亡),將其改名為埃迪爾內,並遷都於此。當年羅馬人浴血之地成了奧斯曼的統治中心。土耳其人戰鬥力極強,到1396年時已經征服了整個保加利亞和大部分希臘領土。此時除了君士坦丁堡以外,從巴爾幹半島東部到安納托利亞西部的大片領土全被奧斯曼帝國佔據。
為了抵禦穆斯林的侵略,拜占庭皇帝們多次出訪西方,希望得到西方國家的支援。然而正所謂「弱國無外交」,在只注重現實利益的西方國家面前,實力孱弱的拜占庭皇帝如同乞丐,無法得到真正的援助。此時神聖羅馬帝國已經四分五裂,英、法正忙於百年戰爭,威尼斯亦不願得罪穆斯林的貿易夥伴。1396年,在拜占庭的請求下,法國、匈牙利、羅得騎士團終於組成十字軍進攻奧斯曼帝國,這是中世紀的最後一次十字軍行動,卻在尼科波利斯(保加利亞境內)慘敗於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濟德一世,此後西歐國家不再東征。然而此時,看似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帝國卻遭受了一次重大挫折:1402年,中亞梟雄帖木兒進攻安納托利亞,巴耶濟德一世戰敗被俘而死。帖木兒不久就返回中亞並且病故,留下奧斯曼帝國陷入分裂和混亂。巴耶濟德的四個兒子相互廝殺,最後由穆罕默德一世消滅了其他兒子而成為唯一的繼承者(1413年),穆罕默德的兒子穆拉德二世(1421~1451年在位)進而消滅了所有分裂勢力,重新統一帝國。——為了防止同室操戈的局面重演,此後的奧斯曼蘇丹們採取了一種簡單的辦法:每個繼位的蘇丹都把自己的兄弟全部殺掉。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穆拉德二世死後,繼位的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年在位)把目標對準了基督教在東方的終極王城:君士坦丁堡。1453年4月6日,穆罕默德二世率十餘萬大軍、120艘戰船、60多門大炮(包括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直徑762mm的烏爾班巨炮)進攻君士坦丁堡。曾經據有天下的羅馬帝國如今只剩這一座孤城,陷於穆斯林的重重圍困之中,僅有7000守軍,其中還包括2000名外國志願軍。奧斯曼軍隊持續用火炮轟擊巨大的城牆,而君士坦丁堡軍民以不屈的意志進行艱苦卓絕的抵抗。然而,當奧斯曼帝國在一夜間把70艘戰船從陸上翻越山丘運輸了1.5公里送入金角灣之後,所有人都明白這是一場不可能取勝的戰爭。1453年5月29日,在53個晝夜的頑強抵抗後,這座千年帝都終於陷落了,最後一位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以身殉國。在近兩個月的戰役中,西方基督教君主們沒有進行任何實質性援助。
破城之後,奧斯曼軍隊對城市進行了洗劫,然後穆罕默德二世舉行了進城儀式。君士坦丁堡成為奧斯曼帝國的新首都,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改為清真寺,直到今天。土耳其人逐漸以「伊斯坦布爾」(意思是「進城去」)來稱呼這座城市,直到1930年,凱末爾將其正式更名為伊斯坦布爾。
儘管最後一個拜占庭殘餘勢力特拉布宗王國在1461年才被奧斯曼帝國摧毀,但普遍認為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標誌著羅馬帝國的最後謝幕,亦是伊斯蘭世界的歷史性勝利。然而,君士坦丁堡的逃亡者們把古希臘-羅馬的珍貴文獻帶到西歐,使得天主教世界的人們重新了解到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古希臘先賢的光輝思想,人性的光芒穿透了封建神性的重重帷幕,推動了文藝復興的高潮到來。1453年5月29日這一天,代表著歐洲中世紀的結束,一個新時代的開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