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認識的李剛

為了看我和李剛是什麼時候認識的,我還特意去把磚頭一樣的 iPhone 4 翻了出來。

14 年 10 月我和李剛第一次見面,後來年底陸續又見了幾次。到 15 年 1 月,他啟動了野獸騎行項目,做中高端的自行車品牌和智能配件,現在回頭看也算是個消費升級。

我從那個時候就挺喜歡李剛這個人的,他之前的「快按鈕」項目在我看來是個挺成功的創業經驗了。團隊年輕聰明有衝勁,在軟硬體和供應鏈方面都有經驗,這本身挺難得的,再加上那段時間我們基金也在看智能硬體項目,所以就推給合伙人聊了下。

其實說心裡話,當時他做的那個事情我也覺得不是那麼性感,也許能做成賺錢的生意,但說多顛覆創新或多有想像空間就真不敢說了,所以最後也並沒能推進下去。當然這並不是問題,像李剛這樣的團隊很快就搞定了第一輪融資。

後來我們陸陸續續又會沒事扯扯淡,他是一個挺自來熟的東北人性格,每次和他聊天都挺親切開心。到 16 年 9 月的時候,他轉發給我一篇我寫的關於共享單車的文章,說「說不定什麼時候我們也會加入混戰」。

一開始我還以為他會以自行車供應商的角色加入,還想把 ofo 的創始人 David 介紹給他聊聊。直到 16 年 11 月,我看到了野獸騎行融資 1.5 億的新聞,沒想到他最終要下海去和當時已經發展不錯的 ofo 和 Mobike 正面硬剛。

再之後的故事,就是你們現在都看到的了。

對於小藍車現在這個結果,我想說,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面去總結經驗,也可以說 CEO 經營失誤,但總之還是要對創業者寬容一些。

我寫了一年多的 42章經,從來不抨擊任何一家創業公司,因為我一直覺得創業者是勇敢而不易的,也一直覺得創業公司會死是大概率的,而去預測(甚至馬後炮)一件大概率會發生的事情不叫本事。

這就好像你不會看到一個人今天吃飯了,然後大聲炫耀說:你看我昨天就說這個人今天會吃飯吧。去預測一家創業公司的死亡真的不叫本事,最有本事的是選一家公司去支持,在大家都不看好的時候去誇獎。

如果說這件事真能教會我們什麼,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不要輕易地跟隨風口。

最近為了做復盤主題的社群活動,我聊了很多上一波 O2O 時代的創業者,發現其中有不少是創業創到自己一身債的。為什麼?因為市場變化太快,要融資、要發展速度,在高速變化的不確定性中,彷彿覺得前途很美好,就很容易一時頭腦發熱坑了自己。

速度太快,難免掌舵不易。就像某個創業者說的:

剛出來的時候,我們為了品牌知名度和發展速度,把業務和 O2O 強綁定在了一起,這在一開始的時候很管用。但後來,隨著 O2O 這個風口過去了,所有投資人看到我們的項目名稱就完全不想多聊一句了。

所以,你要小心地擺好自己的位置。所有的捷徑,最後都會 backfire,風口自然也是其中一種。

但是再反過來講,如果你是李剛,你看到了一個共享單車這麼大的機會,你又本身在做自行車,你會忍住不摻和一下嗎?如果你能,也可能說明你不是一個合格的創業者。

野心與畫餅的能力,是一家公司最終能長大的必備要素,這也是我最近才想清楚的一個道理。最優秀的人成就最優秀的事業,而最優秀的人只會去那些有潛力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的地方。

所以,不管結果如何,我都很佩服李剛當時做出的這個決定。我不知道他在決定要入局共享單車的時候是怎麼想的。我猜他有想過如果最後失敗會怎麼樣,但可能也沒預料到會是這麼慘烈的結果。

好在,過去的錯誤和挫折,總是能增加我們的見識和能力。而拉大時間維度,當下的問題往往都不會是問題。

就像我前幾天在和一個同行聊天的時候突然對他說的:雖然我們現在在聊某件具體的業務,但五年、甚至十年後,大概就都不在做現在的事情了,而我們那個時候還是可以坐在一起像今天這樣聊天。

這麼一想,就覺得由衷的開心,而任何具體的事情都沒那麼重要了。

我和李剛最後一次見面是 17 年 4 月底,那個時候小藍車在北京還很多,勢頭正旺,直觀上感覺不比 ofo 和 Mobike 差。

我還記得自己問李剛,你現在什麼感覺,還焦慮么?

他說,現在好些了,之前最焦慮的時候經常自己半夜在家吃一大桶肯德基全家桶。

我說,我懂。

沒有在半夜暴飲暴食過,怎麼算一個合格的創業者?

下次見面的時候,大家再約著一起吃全家桶。


推薦閱讀:

TAG:小蓝单车 | 创业 | 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