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印度的面紗》

一,人民有信仰

從尼泊爾回來後,我突然對南亞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前前後後準備了兩年,終於萬事具備。

印度的簽證不難辦,淘寶上三百五十塊,不需要任何附加材料。但機票有點麻煩,因為印度這國家極大,國內直飛的班機都是德里進出,這樣必然會走回頭路,耽誤時間和精力。綜合考慮,理想且經濟的路線是先到吉隆坡,然後轉機金奈,然後一路北上,最後從德里返程。

因為多數國人去印度旅行都是直奔去北印金三角,阿格拉,齋浦爾,德里;所以中文版的孤單星球印度冊只介紹了金三角和拉賈斯坦。除去市場因素,中印兩國多年以來的領土爭端也是中文版全冊遲遲沒有發行的原因之一。

其實初中上地理課時我就好奇過一個問題,為何西藏自治區下方有一片空白,任何行政區劃都沒有,我帶著疑惑去問老師,老師說那裡不適合人類居住,所以就沒有區劃,我當時深信不疑,十幾年後才知道,原因並非老師說的那樣。

從外部講,印度有六個陸上領國,分別是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中國,不丹和緬甸。

  • 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原本也屬英屬印度,後來因為印巴分治和巴基斯坦內戰,得以先後獨立。
  • 尼泊爾國家不大,無論宗教還是文化,方方面面確實都深受印度影響,但因為整個國家完全地處深山,所以多年來尼泊爾都是主權完整的獨立國家,即便是吞併了整個印度的英國人,在尼泊爾這裡也沒賺太大便宜。尼泊爾人世世代代都想努力擺脫印度對它的威逼和脅迫,但無奈地形就是三面受敵,欲戰無兵,欲守無援。
  • 中國和印度有很多相似之處,中國向世界提供產品,印度向世界提供服務,但因為歷史和現實中的衝突矛盾,中印兩國始終是貌合神離。
  • 不丹是南亞唯一我沒有真正踏足的國家,所以多了不敢說,但我學校里不丹學生很多,開始我以為不丹只有國王叫旺楚克,結果一看學生的臉書,發現好幾個學生全部交旺楚克。不丹人有個特點,就是長得模樣都有些像,感覺都是藏民的模子,但因為不丹紫外線沒那麼強,所以樣子雖然是藏民的樣子,但皮膚都比較白凈。準確來說,
  • 緬甸其實是與印度東方三邦,那加蘭,曼尼普爾和米佐拉姆相鄰。這三邦原本都歸阿薩姆治理,而阿薩姆,古稱迦摩縷波,最早其實就是緬甸撣族人建立的王國,只不過第一次英緬戰爭失敗後,才被英國人所佔,劃入了英屬印度的版圖之內。如果僅僅是這樣其實也好說,但問題是,英國人征服阿薩姆後沒多少年,就連整個緬甸也一併征服了,從此緬甸淪為了英屬印度的一個行省。英國人將大量印度人移民到緬甸,結果緬族人淪為三等公民,印緬之間的積怨也從此產生。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英國人迫於壓力實行印緬分治。

從內部講,拋開偽邦不談,印度國內現在二十七個邦,六個聯邦屬地,以及一個首都轄區。名聲較大的邦有七個,分別是馬哈拉世特拉邦,首府孟買,西孟加拉邦,首府加爾各答,拉賈斯坦邦,首府齋浦爾,北方邦,首府坎爾,卡納塔克邦,首府班加羅爾,中央邦,首府印多爾,安德拉邦,首府海德拉巴。面積不大,但較為人知的邦有果阿邦,錫金邦。黃種人居多的有曼尼普爾邦,梅加拉亞邦,米佐拉姆邦,那加蘭邦,阿薩姆邦,和特里普拉邦。

同時,印度國內還有幾個社會主義佔主流的紅色邦,分別是安德拉邦,比哈爾邦,恰爾肯德邦,恰蒂斯加爾邦。爭議邦有兩個,分別是中印爭議的偽阿魯納恰爾邦,和中印巴三國爭議的克什米爾邦。

六個聯邦屬地裡面,德里是國家的行政中心。昌迪加爾同時兼旁遮普和哈里亞納兩個邦的首府。本地治里不是本地人治理的意思,而是四塊分散的前法屬領地,其中有三塊在孟加拉灣沿岸,分別是本地治里,卡來卡,雅南,還有一塊位於阿拉伯海沿岸,則是馬埃。此外,聯邦屬地里還有兩塊前葡萄牙領地,達曼-第烏和那加爾哈維利。

經過一宿的折騰,我乘坐的飛機抵達印度第四大城市金奈,透過機窗,除了筆直的海岸線,便是一望無際的平民窟。動身前我思考了關於印度的很多很多,總結一下,大致看法如下。

說說關係

中印雖然交流很早,但其實交流很少。從古至今,中國都是一個孑然於世的國家,基本不太受外來文明的影響。唯獨印度,對中國真是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遠非日後的日本,蘇聯,美國等可以相提並論的。

  • 中國和日本學了什麼,其實是學了一種現代規範,譬如我們以前沒有類似公職人員的概念,後來受日本影響,開始有了公務員,警察這些稱謂,有了警察,便有警察外派的場所-派出所。諸如此類,還有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大使館,領事館,水族館,動物園,公園等等等。
  • 中國和蘇聯學了什麼,其實是學了一種現代模式,中國為什麼要學蘇聯的模式,主要原因是當時世界上絕大多數強國都是小而強,然後利用殖民地對外擴張,這對中國來說沒太大借鑒價值,一來時間已錯過了,二來空間也不允許,時間空間上有相似之處的只有蘇聯,那就只能學蘇聯模式,也就是政治高度集中,經濟高度集權,文化高度統一。
  • 中國和美國學了什麼,其實特別簡單,就是學了一種價值觀。

而中國和印度學了思想,這種思想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影響都是遠超規範,模式,價值觀的。

中國人的思想無非儒釋道三種,告訴了我們如何看待同類,如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搞不清楚,那社會發展不了。就是佛,告訴了我們如何看待生死。更簡單,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看待成敗,舉個例子,審視一個人的功勞成績時什麼最重要,其實不是別的,而是審視的標準。

儒釋道裡面的釋就是從印度傳來的,為什麼中國自己產生不出這種思想,而要從印度引進,我想根本原因還是古代印度更熱,疾病更多,所以對合理解釋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愛恨情仇的需求也更迫切,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有實際需求,才會有供給,當然,實際情況肯定不會是這麼簡單。

創立這種思想的釋迦摩尼這個人是否真的存在過,現在幾乎沒有任何爭議,可以證實,確實存在過。搞不清的就是他到底是哪個年代的人,因為當時的人興許真是受他的思想影響太深遠,覺得生死都是無所謂的事,也就沒記。搞不清釋迦摩尼何時出生,就算不出佛教何時產生,但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還是大體清晰的,就是東漢永平年間,也就是這個時候,中印兩大國間有了第一次親密接觸,雖然當時大家都不是現在的樣子。後來因為有法顯,真諦,不空,玄奘等高僧的往來傳法,雙方的認知越加越入,但為什麼說交流很早,但又交流很少,因為佛教在印度就是曇花一現,法顯《佛國記》中所記錄的很多佛教聖地,等玄奘再去時,就是遺迹了。如果玄奘不在佛教凋零的前夕去一趟,佛教多數典籍實際保存不下來。

金奈的海岸線

說完過去,說說現在。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又是一個不斷被征服的多民族國家,按理說這種國家應該沒什麼脾氣,但事實卻大相徑庭。中印有合作的領域,也有衝突的領域,但合作集中在經濟和文化,衝突集中在國家安全。換言之,中印兩國在高層面幾乎全面對立,只有低政治層面偶有往來。造成此種局面的原因是三大歷史死結,西藏問題,巴基斯坦問題,以及領土問題。

現在看來,處理較好的是西藏問題,因為十年前我國已經承認印度對錫金擁有主權,作為交換,印度也承認中國對西藏擁有主權。暫時解不開的是巴基斯坦問題,因為這是個非此即彼的問題,打個比方,A和B是夫妻,如果A又想娶C,那他必須先和B離婚,但和B離婚是有風險的,因為真離完C又不嫁了那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根本解不開的是領土問題,因為兩國政府沒有決定領土歸屬的權利,換言之,談就是保持溝通,沒指望出結果。

金奈這地方原本叫馬德拉斯,後來印度政府搞去殖民化運動,便把名字改成了金奈。金奈這名字具體什麼意思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它很容易和泰國清邁搞錯,因為轉機時所有人一聽名字,都以為我要去清邁。

走出機場,門外圍滿了等待載客的司機,因為靠近赤道,所以當地人的膚色確實黑的可以。印度人比較好面子,一直宣稱自己是雅利安人的後代,但據我觀察,至少機場門口的這些泰米爾族人,似乎更像土著人種,茶羅毗荼人的後代。有一點要說一下,佛教是古代印度人創造的,但絕大多數印度人所信奉的印度教,確是由雅利安人所創的婆羅門教發展而來的,加之神通廣大的雅利安人還創造了梵文和梵經,所以印度人說自己是雅利安人的後代,其實也有那麼一點依據。

但這裡又有一個問題,時至今日,對印度發展影響最大的除了能源,便是種姓,而種姓從根本上無法根除的原因,是因為印度人信奉的印度教其實是建立在種姓制度之上的。換言之,只要印度教不除,那種姓制度就將始終存在。印度教為什麼建立種姓制度,其實原因不複雜,印度教是一種外來征服者所創造的宗教,征服者數量稀少,為了讓自己的統治更理所應當,自然要把自己擺在較為高貴的位置上,如婆羅門。而征服者的僱傭軍就成了第二種姓剎帝利,而被征服者,自然就淪為了低種姓的吠舍和首陀羅。同時,印度教還告訴這些低種姓的人,苦難是暫時的,忍過去就能轉世輪迴。

金奈機場門口的車輛基本只有銀和黑兩種顏色。黑色是營運車輛,樣子千奇百怪,而且老的掉牙。銀色多是私家車,至於車型,則應了那句老話,車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豐田車。

砍了半天價,最終以五美元的價格上了一輛豐田卡羅拉車。從谷歌地圖上看,酒店距離機場大概十二公里,所以三十塊錢還算是可以接受。司機毫不費力,在一片廢墟中找到我在Booking上訂的綠寶石酒店,雖然酒店門外像一個廢棄的石料廠,但房間裝潢倒還說得過去。走出酒店,立即來到了真實的印度,遍地的垃圾,隨地大小便的黃牛,唯一讓我有些意外的是,這個以驢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城市,此時竟然也在修著地鐵,而且還即將竣工。

綠寶石酒店

飢腸轆轆的我想找一家餐廳墊吧墊吧,但在馬路邊溜達了三四十分鐘,卻始終一無所獲。

這時我意識到了,這的人雖然和加德滿都人長得有幾分相似,但其實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尼泊爾善於自我營銷,所以加德滿都街頭各國遊客隨處可見,各式餐廳也鱗次櫛比,但這裡滿大街似乎只有我一個老外,一個東亞黃種人。以至於無論我走到哪,都有人用驚嘆且好奇的目光向我身上反覆打量,讓我多少覺得有些尷尬。出發前曾聽人說過,印度基本沒有公共廁所,轉了一圈發現這純屬謠言,因為這裡隨處都是公共廁所。只要走到距離牆壁三米以內的地方,強烈的臊臭味便會撲面而來,讓人頭暈眼花。

好不容易到了沒牆的地方,情況卻變得更加槽糕,河裡的水顏色漆黑,飄散的氣體更是讓人眼都睜不開。但奇怪的是,住在河邊的人還不少,而且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遠處還有人在河裡洗著衣服。

穿梭了一個多小時,瞅見了一間還算衛生的餐館。我不知道這裡上次有外國人用餐是何時,但我一進來,老闆立即從桌子底下抽出了一張英文菜單給我。讓原本對印度已無可奈何的我又生出一絲好感。

行走片刻,一座無名小廟出現在了我的眼前。印度教寺廟其實有點類似於穆斯林的清真寺,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宗教場所,還是集宗教,學習,休息於一身。信眾在外面走累了,可以到裡面休息喝水,再睡上一覺。

印度教佛塔上的塑像藍的藍,黃的黃,至於原因為何,其實並沒有什麼定論。撿好的說,藍色代表海洋和天空,代表無限的力量,但真實情況是,世界上所有搞偶像崇拜的宗教,基本都是以當地人的形象創造神明。

舉個例子,耶穌是否真的存在過,現在全世界沒有不同意見,都認為他確實存在過,而且存在年代也能大致估算出來,但耶穌究竟長什麼樣,就不太好表述了,但無論怎麼表述,基本的大模子是差不多的,因為耶穌是伯利恆人,所以他肯定不能是黑皮膚塌鼻樑,也不可能是黃皮膚黑眼睛。同理,玉皇大帝也是這樣,因為是用中國人的形象去創造,所以歷史上各朝各代,從未出現過高鼻深目的玉皇大帝。

同樣,印度人在創造他們心中的神靈形象時,也主要以身邊的人物為主要創作素材,但印度人普遍膚色黝黑,這種膚色製造塑像有個問題,就是離遠了很難區分誰是誰。所以既本著實事求是,又本著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印度教便將幾位主要神靈從黑色改為了藍色,即告知大家神靈也是有色人種,又讓大家便於區分。

濕婆,Shiva,印度教三大主神之首,江湖人稱毀滅大神,佛教稱大自在天,配偶為雪山神女。

毗濕奴,Vishnu,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二,江湖人稱保護大神,佛教稱大黑天子,配偶為吉祥天女。

梵天,Brahma,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三,江湖人稱創造大神,佛教稱大梵天王,配偶為妙音天女。

雖然同為三大神,但就地位而言,梵天相比濕婆和毗濕奴其實相差甚遠,因為印度教主要就三個教派,毗濕奴派,濕婆派和性力派。其中第一個奉毗濕奴,後兩個奉濕婆,唯獨梵天沒什麼信眾,但梵天在泰國很有市場,化身四面佛,備受推崇。

看完三位主神的造像,可能有人會問:「為何三主神都長得差不多呢?」原因是這樣,印度教的三主神其實很類似基督教中的三位一體。舉個例子,讀聖經時大家都會好奇一件事,就是耶穌到底是人是神,如果他是人,那他為什麼能救別人?不是說只有神才能救贖世人嗎?如果他不是人,那他的死還有什麼意義?神可以永生,那上十字架不是逢場作戲?所以耶穌必須又是人又是神,但是人是神的同時形象還必須統一,結果就有了聖父,聖子,聖靈,但核心是統一的,是一個神。印度教也是這樣,印度教雖然是多神教,但具體到教派,卻又是單神的,例如濕婆教派。濕婆作為唯一的神,可以自己完成從創造到毀滅,但教派原型又必須是統一,不然就成濕婆教了,不是印度教了。

看看神二代加內莎,因為和神沒有了直接的關係,不用被三位一體的理論纏來纏去,所以形象立馬突破了之前的條條框框。

寺廟兩側的道路還算乾淨,小店裡所售的物品也基本都是純手工製作。看的出來,這個國家確實工業化程度極低,因為所有商品的差異化都極大,僅有的工業製成品也都非常初級。但如果用發展的眼光看,印度如果開始搞工業化,那對中國的衝擊勢必很大。因為印度的原材料和人力都比中國便宜太多,唯一缺的就是資金,如果印度能吸引到足夠的外來資本整合資源,那是相當可怕的。因為根據一價理論,只要商品相同,價格就會趨同,中國已經把全世界百分之七十的高利行業做成了低利,印度如果參與,低利就會變成微利。印度工業化程度極低,其實和它是一個計劃經濟國家也有很大的關係。

印度幾乎所有的工業製成品包裝上都印著價格,這樣的好處是買東西時不用討價還價,壞處是物流成本無法核算,越遠的地方越不合算。商家核算成本收益後會對市場加以選擇,所以時至今日,印度多數地區依然只能消費原材料,而非商品。

金奈市民最常見的著裝是,襯衣搭配西褲,再搭配拖鞋。其實多年來我始終搞不明白,為什麼印度次大陸上的男性無論天氣多熱,都選擇穿襯衣長褲,而極少穿T恤短褲?似乎無論身處社會哪個階級,從事哪種工作,襯衫西褲都是他們的首選。

中國方言眾多,但除了少數民族的語言外,各種方言的書寫方式都是相同的,因為兩千年前我們就搞了書同文。但印度截然不同,因為歷史上很少統一的王朝,所以印度各地土邦的語言非但發音不同,連書寫方式也都完全不一樣。

全世界常用的語言大概三千種上下,印度一家就佔了五百之多。沒有統一的語言,就很難真正讓不同地區的民眾形成對國家的認同,所以在外人看來,印度這國家始終是一盤散沙。印度盧比後印著十五種官方文字,其中最普及的就是官方語言印地語,以及書寫印地語所用的天城文。現在的天城文,孟加拉文,泰米爾文其實都源自古代婆羅米文。印度其實還有更早的印章文字,但可惜南亞這片土地上一直沒有湧現出像商博良這樣的天才,能15歲掌握拉丁語、希臘語、阿拉伯語、希伯來語、古敘利亞語、梵文和古埃及語,16歲發第一篇學術論文,19歲任正教授,34歲時解讀羅塞塔。所以印章文字一直也無法解讀。

想嘗試一下公共交通,發現根本擠不上去,只好無奈作罷。

迫不得已,攔了一輛tutu車,上車前還講了半天價,但是當我看到司機師傅的衣領時,頓時一陣心酸。

從海邊可以明顯的感到,印度教雖不像伊斯蘭教那樣保守,但也不算很開放的宗教,因為海邊的婦女都穿著莎莉下海,而非泳裝。當然,海邊沒什麼換衣服的地方也是一個直接原因。

海灘對面便是馬德拉斯斯大學,雖然學校名氣不大,但卻出過一位神人,就是歷史上和聖雄甘地,詩人泰戈爾,一起並稱印度之子的數學奇才-拉馬努金。一個身處窮鄉避壤,完全依靠自己探索,十年內總結出歐洲百年來數學領域全部重要定理的神人。

數學界對他的評價是:出身非常普通,完全自學成才,未經數學訓練,知識儲備不高,研究依賴直覺,成果空前絕後。想了解更多,可以看根據拉馬努金一生所改編的電影,《知者無涯》。

二,民族有希望

離開馬德拉斯大學,我搭車回到了酒店,休息片刻,準備第二日直奔傳說中的印度明珠,孟買。印度國內有很多廉價航空,譬如;IndiGo,捷星,香料,絲綢。

從金奈飛往孟買一個小時多一點,中間還要在一片雨林中經停一次,機票價格是人民幣五百元,不算貴,但也不算便宜。其實也有火車往返兩地之間,但時間比較慢,需要24小時。

港口,寶萊塢,天際線..... 孟買是這些年來我耳聞次數最多的印度城市。據說孟買人根本不將北京,上海放在眼裡,說他們未來的競爭對手只會是紐約和倫敦,對此我半信半疑,因為金奈也算是印度的大城市,但給我的感覺卻無比糟糕,垃圾遍地,污水橫流,多數人窮困潦倒。同屬一個國家,孟買真的會有天翻地覆的變化嗎?對此我多多少少有點懷疑。

走出機場後,我讓出租司機送我去孟買最繁華的地方,結果下車後,出現在我眼前的是這樣的一幕。底盤直接著地的紫色路虎衛士。

各種用建築垃圾搭成的簡易房屋,屋外還掛滿了各式換洗衣服。

馬路上的汽車十有八九沒有倒車鏡,變道轉向全憑速度和喇叭。

街道兩邊既沒有大商場也沒有小超市,有的全是這種從業人員不超過兩人的小鋪。

走了四十分鐘,我熱的汗流浹背,但碩大一個孟買,還就真沒有一個可以讓人坐下喘口氣的地方。據我觀察,孟買大概有兩間星巴克,一間位於泰姬瑪哈酒店一樓,另一間位於機場候機樓。誤打誤撞,我走進了一個門洞,穿米黃色襯衣的這位老者見我滿頭大汗,立馬從身後的不鏽鋼桶里接了一杯水給我,雖然水質一般,水杯似乎也沒洗,但因為情意深長,我接過後直接一飲而盡。結果不出所料,五分鐘我便感覺肚子有些不舒服。

從此我對印度人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就是熱情,但不負責

喝完水,我發現院門旁邊有一條小巷,走進一看,簡直如同進了鏡花緣。小髮廊只有三平方左右大小,上面住人,下面剃頭,看似凌亂,實則有序,有種大隱隱於世的感覺。

小巷裡還有不少手工作坊,大家席地而坐,因為道路狹窄,貨品無論是運出還是搬進,都要費九牛二虎的力氣,但勞動熱情卻是相當高漲,真是再大的困難,都難不倒神奇的印度人民。

從小巷裡仰望天空,首先看到的是各種粗細不一的電線,整條巷子最寬的地方不過三米,最窄的地方只容一人通過,雖然環境在我看來有些令人髮指,但生活其中的人依然悠然自得。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所說:

山桃紅花滿上頭,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紅易衰似郎意,

水流無限似儂愁。

在小巷中行走,要盡量走在中間,因為兩側趴滿了各色山羊。

其實有件事我一直很好奇,就是印度教徒到底吃不吃肉。在英國讀書時,我曾經和一個印裔英國人一起合租過半年,他告訴我,印度人其實純粹不吃肉的不多。只不過印度人吃的肉的品種比較單一,就是雞肉和魚肉,不太吃豬肉,牛肉和羊肉。

來到印度,我發現確實如此,因為菜市場幾乎都是白肉占絕對主流,紅肉基本看不見。至於小巷裡的人為什麼養這麼多羊,據我觀察,主要是用來喝奶。我們之前說過,印度這個國家物流體系極差,所以多數東西要靠自給自足。奶製品的加工運輸需要冷鏈,所以在印度多數人如果想喝奶,只能靠自己養牛養羊。

走了二十多分鐘,終於從小巷子穿了出來。這時我突然意識到一件事,來印度兩天了,似乎在大街上還沒看到一對手牽手的情侶,不是男男一堆,就是女女一群,而且兩男牽手的走在一起的還頗多,讓人著實不解。

走出小巷,我再次被嚇了一跳,面前的馬路堆滿了各種廢舊金屬,以及汽車零部件,感覺像是整座城市剛被轟炸過一樣。

雖然一臉漆黑,但臉上露出的笑容卻依然真摯。其實從街道就可以看出,印度確實不是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不然街道不可能如此隨意亂擺。雖然沒有約束,但是不是真的就可以無所顧忌的隨心所欲,其實也不一定。

樓間的縫隙似乎都是天然的垃圾場,裡面糞水橫流,老鼠成群,看到這裡我也很奇怪,為什麼環境如此之差,但一牆之隔的人竟然能完全不為所動。

兩牆之間縫隙大的地方,垃圾就變成了這樣。在家時我媽常說我是陳景潤,因為我可以完全不顧外界世界,只看書寫書,但到了印度,我發現在這裡似乎人人都是陳景潤,人人都可以做到「忘我」境界。

這種已經被壓成相片的老鼠屍體地上隨處可見,但根本沒人介意。

最可怕的還是這種高樓,因為沒有上下水系統,所以家家戶戶都在牆外裝了排水管,各種尿水和糞水時不時就飄落下來,給你突然的驚,但沒有喜。

上面糞水飄落,下麵食肆檔口生意紅火。走在孟買老城區街上,一個明顯的感覺就是,雖然印巴分治多年,但孟買其實還是有非常多的穆斯林的。可能因為各方面的原因,這些穆斯林沒有去巴基斯坦獨立建國,而是留在這裡繼續深根發芽。

既然聊到這裡,就順便說下印巴分治的事。

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前身都是英屬印度,但因為南亞次大陸地方太大,人口也太多,所以英治時期,英國對這塊土地的管理是很鬆散的,有點像中國西南的土司制度。具體來說,英國人只負責聯絡所有土邦的王公,至於王公怎麼管理自己的手下,英國人不想管,也沒精力管。雖然印度和中國都被譽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但印度的概念和中國是完全不一樣。中國至始至終是一個國家的概念,無論名字叫唐叫宋,還是叫元明清,實質是不變的。但印度不同,印度的概念類似我們常說的中原或華夏,只是一個泛指的地理概念,具體是哪些國家組成了這個地理概念,幾句話說不清,反正你知道英國人就佔了印度就夠了。

後來隨著英國國力的日漸衰退,以及控制力的下降,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開始有了自己的政黨,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就是印度教徒的國大黨,和穆斯林教徒的全印穆斯林聯盟。兩黨的領袖分別是甘地和真納。很快,時間就到了1945年,原本隸屬土邦的人民這時也有了點國家的概念,便想擺脫英國人的統治。

英國其實也意識到了,過去的統治肯定無法維繫,但又不想一走了之,便想把印度搞成一個聯邦,爭取當個宗主國也好。但這時印度人已經不傻了,所謂宗主國,就是你主我仆,同意了將來還是要仰人鼻息,便堅決拒絕。結果英國人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就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之間的隔閡,搞了一個印巴分治的方案,簡單說就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分別建國。結果從此印度大陸被一割為三,西邊稱西巴基斯坦,主體民族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信德族,俾路支族,旁遮普族和普什圖族,中部為印度,東邊稱東巴基斯坦,主體民族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孟加拉族。也就是從這時開始,次大陸上便再無寧日。

印度街上確實牛很多,但這裡面其實也是分大牛小牛的,印度的大牛就指白色的牛,也就是最高貴的牛。小牛就是雜色的牛,也就是平民化的牛。為什麼牛在印度這麼高貴,原因也不複雜,因為在所有經濟欠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牛其實都是非常珍貴的,只不過在印度更加明顯而已。

我們今天看牛很平常,但是回推一百年,在沒有農用機械的年代,牛就是最重要且唯一的大型生產工具,沒它人就要餓死。

雖然髒亂,但走到孟買街頭其實還是挺有意思的,因為這裡有一種獨特的繁華,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多層次的繁華,只有在這裡,嚙齒類動物,靈長類動物,偶蹄類動物才能在一個共同的空間里,毫無約束的你來我往。

穿過了二三十條街,我終於找到了一塊酒店較為密集的地區。來印度兩天,我突然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印度這國家雖然窮,但你還真的沒辦法在這裡窮游。因為條件差,這國家遊客很少,遊客少酒店就少,酒店少定價就高,定價高來的遊客就少,遊客少酒店就少.........循環始終

酒店旁的小廣場上立著一尊塑像,遠遠望去,似乎是甘地同志。雖說名冠寰宇,但研究多年,我發現甘地同志這一輩子其實也沒幹什麼,唯一還行的就是喊口號。反倒尼赫魯,其實眼界和格局還都可以。只不過六十年初他挑起中印的邊界衝突,讓自身形象大打折扣。點折扣歸折扣,他對印度的影響那始終是深遠的。

尼赫魯的女兒是英迪拉甘地,外孫是拉吉夫甘地,外孫媳婦是索尼婭甘地,曾外孫是拉胡爾甘地,屬於典型民主國家甲天下,但禍兮福所倚,英迪拉甘地被錫克教徒槍死,拉吉夫甘地又被泰米爾人炸死,再加上被印度教徒打死的聖雄甘地同志,讓人覺得在印度當領袖其實風險還是很高的。

小廣場旁有一座車站,原本用來候車的座椅成了底層人民的休息場所。中國雖然也有城鄉兩級,但只要用功讀書,還是有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機會的。

但印度不同,低種姓的人即便接受了教育,成為了教師或者是醫生,高種姓的人也不會請你去教書看病的,而其他低種姓的人,又沒有經濟能力請你去看病教書,所以最後的歸宿依然是回家種地。感覺就像一隻無形的手,看不見,但擺脫不了。

而印度又是一個沒有經歷過土改的國家,廣大土地基本都握在地主老財的手裡,所以回家種地也是充當佃農,再加上印度人沒有鬧革命的傳統,所以千百年來低種姓的人唯一的指望便是下輩子投胎到一個好人家,又因為他們把主要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來世上,所以多數印度人對今世的生活是既沒追求也沒動力,沒事了就睡覺,睡醒了就吃點,吃飽了就躺會,躺餓了再吃點。看到這你就會理解,為什麼大家認為印度人熱情,但不負責

簡單的印餐,其實挺適合我的口味。吃完飯我又踏上找酒店之路,真是一分錢難死英雄漢。希望未來能有眼界開闊的老闆資助我,讓我收集資料,幫你分析外部環境,其實這種資助不虧的。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泰姬瑪哈酒店,當然,我是不可能住這的,也就看看而已。

這酒店能揚名於世,主要是因為六年前的那場恐怖襲擊。「在孟買恐怖襲擊事件中,印度調動了數百警察和特種兵前往事發地剿匪,但僅僅四人組成的敢死隊卻佔據了泰姬瑪哈飯店長達60小時。

據透露,泰姬瑪哈酒店至少發生了5起爆炸,雙方的交火已造成多人傷亡。死者除了2名被擊斃的恐怖嫌疑分子外,還包括一名不知國籍的外國人,和10名軍警,這其中還包括了孟買反恐特種部隊司令.......

消息傳來,各界嘩然,認為此事暴露了印度反恐特警部隊應急能力的嚴重不足。但官員表示,特種兵雖然攜帶了各類地面戰鬥的輕型武器,但並沒有配備足夠的夜視與熱成像器材,加之當時現場一片混亂,他們根本無法確定飯店內恐怖分子或者人質的位置。更讓外界不解的是,印度軍警高官宣稱,這隻特種兵部隊此行最主要的任務是「保證自身安全」,其次才是完成作戰任務......

泰姬瑪哈酒店樓下,路易威登,迪奧,沛納海,江詩丹頓一間挨一間。

但十米以外的人行道上,卻睡滿了無家可歸的底層人民,而且這些人還真不是專門跑這來乞討的,還就是找地睡覺的。可能他們覺得這離海邊比較近,比較涼快吧。

第二天起了個大早,準備去著名的千人洗衣廠看看,出門剛走了幾步,便見到一個又腥又臭的魚市,衣著花枝招展的婦女俯身選購著各種臭魚,雖然每條魚身上都覆蓋著厚厚一層蒼蠅,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顧客們選購的熱情。

又走了五六分鐘,我突然眼前一亮,因為在密林深處,我發現了一個無比現代的健身會所,和左右兩邊骯髒老舊的建築一比,簡直恍如隔世。來之前就聽說這個兩級分化很嚴重,但當自己真的到了印度後,我發現這種差距早已不是兩級分化可以形容的了得。一來,這與印度大陸千百年的種姓制度有關;二來,政府也有很大的責任,因為在印度轉了這幾天,我絲毫察覺不到這裡有政府的存在,一切都是無序的野蠻生長。當然,這樣會讓整個社會看上去活力勃勃,但壞處是你根本無法預估這個活力到底是好是壞。

千人洗衣廠是孟買著名的景點之一,但其實它就是一個洗衣服的地方,沒有特別之處。印度之旅除了古文明,其實主要就是看稀奇,因為在其他國家你真找不到這麼髒的地方。

既然來了印度,肯定要嘗試下當地的火車。孟買的中心車站就是我身後這座輝煌壯麗的建築,不用多說,一看就知道是英國人留下來的。雖然英國人也走了大半個世紀了,但車站裡面依然維護的不錯,就是尿騷味有些大。

外國人在印度買火車票,必須去專門的窗口,哪怕再小的站也是,我其實不知道這麼做的原因何在,不過價格其實都是一樣的。

印度的車票大概分三種,一等二等是有冷氣的,乘客基本也都是有錢人,三等(Sleeper)就是硬座車廂,通常臭氣熏天。照片上這位白衣女士是位中國人。她來印度是來苦行的,所以從頭到腳一身睡衣,身後還背了一個舊水壺和幾張干大餅。不出所料,她果然選擇了三等車票。我投去崇敬的目光,並祝她好運。

買完去齋浦爾的票,我決定去電影《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的拍攝地達維拉看看。有點出乎意料,孟買多數司機其實不知道這地方在哪,因為達維拉是一大塊區域的名字,具體拍攝時的貧民窟在哪,司機都表示不知。還好Google地圖有提示,半個小時後,入口出現在了我的面前,和想像中不同,這個貧民窟的入口處極小極小,如果不是專程來找,恐怕路過十回也發現不了。

路口只容一人通過,路邊的大叔微笑著對我說:「歡迎來到真實的孟買!」 走了六七分鐘,終於到了一個可以轉身的地方,我發現在這裡吃水依靠地下水,排水則完全依靠坡度,所以貧民窟越往裡走,地勢便越高。雖然環境擁擠,但家家戶戶依然對生活充滿了熱情。

轉了半個小時,終於走了出來。總體來說,住在達維拉里的人其實並不是最窮的人,只不過這裡空間最狹小,所以用作了電影的拍攝地。南亞次大陸的人對東亞人都異常好奇,只要碰到一個,就會圍著你左看看右看看,但其實並沒有什麼惡意。

此外,貧民窟里住的人雖然窮,但也都不是什麼壞人,如果真是作姦犯科的壞人,他們也不會那麼窮。回酒店的途中剛好路過一間小學,雖然校舍有些破舊,但學生的著裝倒還算整齊乾淨,僅憑這點,其實就比我國的西部強。作為甘肅人,真心希望祖國給西部地區的兒童更多的關懷和幫助,別讓他們總是輸在起跑線上

三,國家有力量

孟買有三四個火車站,打聽再三,才知道去齋浦爾的車停靠在一個叫 Bandra Terminus的車站,司機開了半個多小時,站牌出現了。

Are you kidding me? 這是我看到車站後的第一反應。但當地人依然在這裡生活的很開心。

顛了一宿,齋浦爾到了。這裡被譽為粉色之城,但整個城市粉色建築其實並不多,黃色倒是不少,不知道是不是掉色的緣故。

和印度其它地方不太一樣,齋浦爾的城市布局全完是由莫卧爾帝國皇帝奧朗則布的庭臣傑伊·辛格二世設計的,後來因為要迎接愛德華七世,當地王公便下令將城中所有房子面街的一面髹成粉紅色。圖為風之宮,算是齋浦爾粉色之城的地標之一。

要說清齋浦爾的歷史,就要先講莫卧爾王朝的歷史,要講清莫卧爾的歷史,則要從整個印度的歷史開始講起。所以小朋友們請準備好飲料和零食,因為接下來的故事會很長很長。

之前說過,印度過往其實只是地理概念,而不是國家概念。簡單說,就是許多政權生存在一塊土地上,然後為了方便,便通稱這塊地方叫印度。參考中國,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中國無論是史記,漢書,三國志,還是宋史,金史,元史;無論是編年還是紀傳,我們寫的都是王朝的歷史,而不是地理概念史,亞洲史,中原史,嶺南史這一類的東西在古代中國沒有出現過,也不可能出現。

搞清了第一個問題,再說第二個。既然統一的歷史沒有,那我們能不能匯總各地區的歷史,然後梳理出一個所謂的印度史呢?答案是也不行,因為印度這片土地上根本就沒有編年史。那麼搞清楚印度歷史的路就只剩一條,就是考古。在二十世紀以前,人們認為印度文明就是雅利安人的文明,直到1922年出土了印度河文明遺址,才將這種說法徹底否定。但印度河文明又有兩個問題,第一是搞不清文明是什麼時候,由誰創的,創完這些人又去哪了。第二個印度河其實主要流經巴基斯坦,所以這個文明到底應該算在誰的頭上,不好說,

在印度河文明的晚期,雅利安人穿過興都庫什山,從歐洲遷移到了印度次大陸。他們有沒有創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國家,誰也說不清,但他們確實創造了印度歷史上很重要的一個時期,就是吠陀時期。

為什要叫這個奇奇怪怪的名字,因為雅利安人把有關這一歷史時期的東西都記錄在一些叫《吠陀》的經書里,其中《梨俱吠陀》成書最早,大概是公元前12到前9世紀,所以我們也管早期吠陀叫梨俱吠陀時期。《娑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成書比較晚,大概是九世紀到五世紀左右,所以這三本書里記錄的時期,便稱做晚期吠陀時期。

但這裡又有兩個問題,一是中國沒人能翻譯這套書,雖然很長時間中國的古梵語研究都算是領先世界的,但書里到底說的是什麼,不是特別清楚;二是比《吠陀》晚的多《羅摩衍那》(具體意思為:王子羅摩歷險記)和《摩訶婆羅多》(具體意思為:婆羅門的王位爭奪戰)基本都是不可信的神話故事,那這麼想,《吠陀》顯然也不能作為信史存在了,應該就是文學藝術品。

除此之外,這個時期挖掘出來的文物和遺址都極少,所以印度的前兩個文明時期其實都是一條腿的文明,印度河有東西沒記載,吠陀有記載沒東西。

走累了吃點東西,各種豆子里還摻雜著西紅柿,價錢只要人民幣一元。

吠陀時期結束後,印度就進入了佛陀時期。

佛陀時期這個名字是中國人自己起的,因為佛陀大致是誕生在這個年代,但這裡又有一個問題,就是佛陀這人其實是尼泊爾人,所以稱呼印度古代為佛陀時期,似乎又有點不妥。所以現在大家更習慣稱呼那個時期為戰國時期。

這時次大陸上開始列國並舉,其中最著名的是迦屍、憍薩羅、鴦伽、摩揭陀、跋耆、末羅、支提、跋蹉、俱盧、般遮羅、摩差耶、修羅色那、阿濕波、阿盤底、犍陀羅和甘菩遮,這裡面不單有王國,還有共和國。後來隨著恆河流域的摩揭陀的不斷強盛,次大陸上的經濟政治文化開始從印度河流域向恆河流域轉移,為什麼這個時期開始轉移,其實主要是因為工具的發展,因為恆河流域樹多,石器時代時很難生產生活,到了這個時期鐵器開始出現,所以轉移出現了。

頻毗娑羅統治摩揭陀的時期,印度開始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信史,因為有很多史書和典籍可以證明這位君主真的存在過,而在此之前的,基本都是源於口口相傳的神話故事,類似中國的三皇五帝,證實很難,證偽也很難。

頻毗娑羅和他的兒子阿闍世都算是聖主,所以一系列政治改革進行完後,摩揭陀基本奠定了北印度盟主的地位。

到公元前4世紀,摩訶坡德摩·難陀建立的難陀王朝統治了摩揭陀,讓摩揭陀的影響範圍一直拓展到了中部德干高原。但同時期,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也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地區,並將那裡變成了波斯帝國的一個省。

沒過多久,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又來了,不過大帝並沒有在印度久留,而是轉了一圈就走了。但這時,一個偉大的人物出現了,就是旃陀羅笈多。旃陀羅笈多先是抵抗了亞歷山大,隨後又推翻了摩揭陀的難陀王朝,然後建立起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中央王朝,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三世王阿育王時期達到極盛,接連吞併了南方的羯陵伽和安度羅,讓印度大陸第一次獲得了統一。但這裡面又有一個問題,就是印度的史料確實提到了阿育王這麼一個看似千古一帝的人物,但他具體出現在什麼年代,說不清楚。為什麼印度人不把他記清呢?因為印度人看世界不是線性的,而是輪迴的,他們覺得這些事沒什麼可記的,反正過些年還會有下一個阿育王。

《阿育王》劇照,扮演者印度國寶級影星沙魯克汗

不管阿育王到底生活在什麼時期,反正他一掛,孔雀王朝就不行了,沒多久便又退回到了過去摩揭陀的那點地盤裡。

但你不打別人,別人會來打你呀,結果印度就迎來它的第四個時期,外族入侵時期。最先來的是希臘人,然後希臘人又被安息人征服了,接著是月氏人,他們前後穿插,左右迂迴,建立了貴霜帝國,也是同時期,大乘佛教和犍陀羅藝術開始興起。

但剛得瑟了沒幾天,白匈奴又來了,不過還好,這時印度本土的笈多王朝已經興起,算是能和白匈奴在次大陸上分庭抗爭一下,但這裡又有一個問題,就是笈多王朝的興起時間,原因和過程,現在一個都搞不清。還好當時法顯寫了《佛國記》,才證明笈多王朝確有其事。隨著笈多王朝的衰落,拉其普特人又登上了歷史舞台,不過他們領導的國家似乎沒什麼值得一提的,至此,印度中早期歷史便說完了,如果大家還有興趣看,等到了阿格拉我繼續講。

齋浦爾必去的景點就是這個琥珀堡,之所以叫這個名字,不是因為這個城堡修得像琥珀,而是修建城堡的山叫琥珀。城堡是拉其普特風格,而且在城堡的頂層還有一間小旅館,如果時間允許,在城堡住一天也是不錯的選擇。

站在城堡往下看,可見水池中的花園,以前常有大象在水池裡飲水休息,可惜我沒遇上。

從齋浦爾到阿格拉的列車還不錯,全程冷氣,還有免費的咖哩米飯。

作為一個全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車站前的環境衛生真的應該好好打掃一下。

整個次大陸的國家都對外國遊客實行十倍票價,例如泰姬陵,本國以及南盟成員票價是50盧比,而外國人則是750盧比。但這裡面並不是沒有空子可鑽,我們之前說過,印度多年來只是一個地理概念,所以這個國家是沒有統一的語言的,而且印度有東方五邦,這些邦的民眾長的就和中國人差不多,所以我們如果穿的土一點,然後硬著臉皮說自己是曼尼普爾人,其實也是沒問題。

魂牽夢繞的泰姬陵終於出現了。也許這時大家要問,誰修的泰姬陵?為什麼要修?好,那我現在繼續給大家說說這段歷史。乏善可陳的拉其普特時期漸漸走向終結後,印度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就是伊斯蘭時期。伊斯蘭教有一點不太好解釋,就是關於教從何來的問題。有人認為創立者是穆罕默德,有人認為是天啟,穆罕默德只是接受安拉的傳旨,向人類傳播教義而已。爭議不說,我們只說結果。反正公元七世紀穆罕默德復興伊斯蘭教後,阿拉伯半島很快統一,並向外擴張進入了四大哈里發時期。

阿里被刺後,倭馬亞家族的穆阿維葉創建了倭馬亞王朝,到了7世紀中葉,倭馬亞王朝開始大舉擴張,占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據外高加索和中亞地區,征迦太基蕩平拜占庭,最後橫渡直布羅陀海峽,剿滅哥特,一直打到法蘭克,才第一回碰了釘子。不過即便如此,阿拉伯帝國的版圖這時已經是東起印度河,西臨大西洋,北界鹹海,南至尼羅河,是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

但好景不長,公元750年,強盛的倭馬亞王朝被阿拔斯推翻,隨即阿拔斯王朝建立,也就是我們過去所說的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前後存續了將近五百年,在王朝末期,皈依了伊斯蘭的突厥人入侵印度,建立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區域性國家,德里蘇丹國。

德里蘇丹國前後經歷五個時期,在羅第王朝時期,被突厥化的蒙古人巴布爾剿滅,然後巴布爾建立了聞名於世的莫卧爾帝國。大家可能要問,什麼叫突厥化的蒙古人,其實說來也簡單,因為巴布爾是帖木兒的後裔,而帖木兒又是效力於蒙古人建立的察合台汗國的突厥人,所以就有了這個名字。

講到這,泰姬陵的主人終於要登場了。巴布爾三戰定南亞,建立莫卧兒帝國,但其子胡馬雍當政時卻被比哈爾擊敗,讓莫卧兒王朝在印度的統治暫告中斷,胡馬雍逃到波斯後,做了宮廷里的客君,卧薪嘗膽十年後,才向波斯皇帝借兵重奪故國。但胡馬雍翌年便死於意外,繼任者是其子阿克巴,阿克巴有些類似康熙,名為守成,實為開創,但唯一沒交待好的問題便是繼承人的問題。阿克巴有一個兒子叫薩利姆,此人曾趁阿克巴南征時自立為王,這種事如果發生在中國,王子必死無疑,因為無情最是帝王家。但阿克巴非但沒殺薩利姆,還讓他繼承了王位,他便是莫卧爾王朝的第四任皇帝賈漢吉爾,而他的兒子沙賈汗,正是聞名於世的泰姬陵的建造者。

沙賈汗的第三任妻子叫姬蔓·芭奴,賜名叫穆塔茲·馬哈爾,是一位波斯人,據說人長得閉月羞花,可惜那時相機還沒發明出來,所以不知是真是假。歷史上對這個姬蔓·芭奴基本沒任何記載,只說她生過八男六女,最後感染產褥熱,死於南征途中。臨終前她向沙賈汗要求為她建造一座陵墓,沙賈汗應許,然後聘請各國的能工巧匠日夜趕工,22年後,泰姬陵終於完工。泰姬陵音譯自Taj一詞,意為圓錐形高帽建築,所以但凡這類造型建築,其實都可以成為泰姬。

建完沒多久,沙賈汗便被自己的兒子奧朗則布囚禁了,然後每天只能在阿格拉堡的八角宮內透過小窗,遙望遠處河裡泰姬陵的倒影。

奧朗則布領導莫卧爾帝國再次完成了整個南亞次大陸的大一統,但可惜後繼無人,最終將國家拱手讓給了經過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洗禮的歐洲列強。關於印度的歷史,就先講到這裡。至於英屬印度時期又發生了怎樣的故事,有機會再說。

一路顛簸,終於來到印度之行的最後一站,德里,此時的我已經曬出了印度人的膚色,所以進紅堡時也可以享受本國人票價了。瀏覽完幾處地標後,我決定寫點自己的感想。

第一,雖說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但多數印度人其實並不會說英語。部分會說英語的,也會說的很有意思。舉個例子,在孟買時我要問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其實就在直走過三個紅綠燈後右拐。無論是說Keep going,third junction turn right,還是說 Pass three traffic signals, then turn right其實都可以,但印度人的表達方式卻是:「窩C,窩C,窩C,Right!(我估計他想表達的是:「walk signal,walk signal,walk signal,turn right」) 雖然理解有難度,但其實仔細聽還是可以理解的,就憑這個,其實已經勝過改革放開初期的中國很多了。

第二,如果僅就環境而言,印度可以用你能想到的最惡劣的詞去形容,什麼最臟,最臭,最惡,最爛,都可以。但這麼差的國度,又有很多地方是我們很難理解的。譬如,印度的車基本就是瞎開,但幾乎沒有車禍。貧富差距極大,但從來不見有人吵架滋事,相反還較為平和。每個女人的紗麗顏色紋路都不一樣,但男人的打扮又都很統一。在火車上即不打撲克玩手機,但也不看書不看報,似乎對於他們,生活從不富足,但也從不空虛。

第三,一路走來我發現印度有三多三少,三多是人多地多垃圾多,三少是山少水少老人少。其實仔細想想,這六項基本就預見了印度的未來。人多說明勞動力豐富,且價格低廉,地多保障了發展可持續性,垃圾多說明管理的欠缺,山少則為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掃清了最大的阻礙,水少就需要思考發展的方向,老人少則減輕了整個社會的負擔,讓印度的快速發展有了最根本的保證。總而言之一句話,留得青山在,印度不愁沒柴燒。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

南亞系列:

《不到阿富汗非好漢》

《我在伊朗遇寡頭》

《一個人的孟加拉》

《巴鐵到底鐵不鐵》

《尼泊爾歷險記 - 上》


推薦閱讀:

2015--2025,印度將開啟趕超西方強國模式
似曾相識的國家命運,印度鐵路為什麼越搞越差?地球知識局
印度製造取代中國製造靠不靠譜?

TAG:印度 | 印度文化 | 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