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銀翼殺手》被視為賽博朋克科幻的頂點?

  「銀翼殺手」聽起來不像是一部純粹的科幻電影,尤其搭配上扮演男主角德卡的哈里森?福特,這四個字給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更加類似《空軍一號》或者《奪寶奇兵》,遇見《銀翼殺手》的第一瞬間觀眾的大腦中已經幻想著這位熒幕硬漢穿梭在滿是槍戰與爆炸的摩天大樓之間,像極了一部動作電影。

  1982年的觀眾們或許也是這麼想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無論是內容還是拍攝手法,都和標題形象相距甚遠,為數不多的動作場景只有單方面的追逐槍殺,和肉搏被虐。觀眾可以在影片中處處感受到男主角發自內心的無助,他無法反抗前上司毫無利誘的威逼,被迫逼接受前同事們的任務指引,差點被最後一個目標反殺,最後反而被他救了一命。緩慢的對白,略顯拖沓的節奏,《銀翼殺手》更像是披著科幻羊皮的文藝片。

  《銀翼殺手》對原著小說讀者以外的觀眾是極其不友好的,不僅上映當年觀眾和媒體評價一般,原著小說作者對改編劇本有過意見,導演對製片方添加結局有意見,演員對幼稚台詞配音有意見。電影上映後的十幾二十年來東改西改推出了好幾個不同的版本,主創之間對至關重要內容的解讀甚至完全相反。

  雖然歷史上曾經存在各種爭議,但阻止不了《銀翼殺手》在幾十年後變成了一部人口相傳的經典之作。 被打上了「反烏托邦賽博朋克黑色科幻電影」標籤的《銀翼殺手》,變成了探討機器人、人造人、人工智慧「人性」的一個起點。像是《黑客帝國》、像是《攻殼機動隊》、像是更更多多其他的科幻作品,《銀翼殺手》是一個無法繞過的門檻,它影響了一代觀眾,而其中的一部分人資源成為了它的傳承者,親手製作著自己心中的《銀翼殺手》。

《大都會》

  現在回過頭來,再去看《銀翼殺手》的歷史定位,會發現它就像《1984》之於烏托邦文學一般,與《大都會》、《太空漫遊2001》等作品,各自穩穩站在了所屬電影分類的金字塔頂端。

它是教科書

  電影,尤其是在默片、黑白成像的時代,是從蹣跚學步的過程中一步步成熟起來的。在數十年的電影萌芽期期間,電影師從攝影,是一門講究「光與影」的藝術。

  和攝影不同,攝像是在膠片上連續曝光,在逐幀放映的序列照片。盧米埃爾兄弟第一次成功應用攝像和放映之後,市面上流傳的僅為「短片」,從現在來看甚至只是單一鏡頭的固定拍攝。電影的拍攝手法、運鏡規則、景別、構圖都遠未成熟。

  對攝影有些研究的話應該會知道,黑白照片的拍攝難度,要比彩色攝影高上不少,甚至在部分人眼中是一種玄學。失去顏色的黑白攝影,視覺感官會無限放大灰階漸變的過程,純白和純黑,與完全不同卻又要合理過渡的灰色區間,共同構成了照片的整體效果。製造那些被無限放大立體感的灰色漸變,攝影師要在彩色視覺中精準把握到合理的曝光和光影搭配,再配上更加講究的構圖,才能創造出色的黑白照片。

《戰艦波將金號》的經典片段「敖德薩的階梯」

  黑白電影也是如此,而且較之更甚。現如今的景別、軸線、蒙太奇等電影拍攝的基礎理論,都是在數十年的演化中逐漸完善的。在這期間,歐洲電影業的工作者們創造出了一個又一個經典鏡頭,就像是列入教科書的經典片段「敖德薩階梯」一般,被無數後輩頂禮膜拜,學習致敬。

  為什麼我們要在《銀翼殺手》的文章中提及這些?首先,在彩色電影中,《銀翼殺手》是一部極度依賴人工光照的電影,整部影片幾乎沒有晴朗日照下的場景出現,大部分時間都在昏暗中拍攝,製造出大量的明暗對比強烈的鏡頭。黑白電影的時代過去後,後人將其中一部分總結分類為「黑色電影」,而《銀翼殺手》使用了諸多這些電影中的敘事手法和拍攝技巧,也因此被列入了黑色電影的分類當中。另一個原因,對於「賽博朋克」類科幻作品而言,《銀翼殺手》就像電影史中的黑白電影一般,是一部賽博朋克的里程碑式作品。

  《銀翼殺手》改編自菲利普?迪克的小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但是經過數次、多人的大範圍改寫。在原著小說中,故事發生在核戰過後,滿是放射性煙塵的世界,大部分人類為了躲避輻射選擇逃離到宇宙空間和其他星球。而主人公正相反,他與沉浸在抑鬱性格中不可自拔的妻子一同生活在地球上,他們被迫穿上鉛制內褲防止放射線損傷基因,更是時刻擔心成為「有缺陷的人」。

  生活本就艱難,社會上每個家庭還以豢養活體寵物為榮,越是有錢人,越會購買珍惜的動物。男主角家養的是一隻以假亂真的電子羊,妻子還不斷抱怨賺到的錢不夠買一隻真的羊。科學技術如此之高的技術背景下,「仿生人」被製造了出來。它們的生命雖短,卻擁有超過人類的適應力和個人能力。男主角在狩獵逃亡仿生人的過程中與它們(還是他們?)不斷接觸,逐漸讓自己陷入了如何定義何為「人」的思考當中。

  《銀翼殺手》則完全不同。男主角單身,是一名專門負責「退役」仿生人,已經辭職的前「銀翼殺手」。整部電影的節奏緩慢,台詞不多,和原著小說相比大範圍缺失了對故事背景的詳細描寫,在科幻原設的基礎上僅講述了主角與幾位逃亡的仿生人的故事。比起當年看起來頗為震撼,卻在整部電影中為數不多的特效場面,更多的膠片貢獻在了那個在夜色下看起來猶如暗渠一樣骯髒雜亂的都市。

  在賽博朋克類的作品當中,我們能夠很容易找到一些共通的特點:截然不同的社會規則下有著足以影響整個社會的高科技企業;取材自香港鬧市,被五顏六色霓虹廣告燈染色的狹窄街頭熙熙攘攘魚龍混雜,夾雜著英語、粵語、日語等不同語言的對話,幾乎永遠沉溺在雨夜之中。像是之前香港的九龍城寨、現如今重慶的洪崖洞,都被視作真實社會中「賽博朋克」的典型構造。

  《銀翼殺手》為歷史做出的貢獻之一,便是為未來定格了「賽博朋克」的視覺標識。從文字到膠片,從描述對話到鏡頭語言,《銀翼殺手》的劇本在經過多次修改後,終於獲得了原著作者的肯定:菲利普?迪克在試看樣片片段時對仿生人Roy Batty感慨到「the perfect Batty—cold, Aryan , flawless」。

  他構想了這個世界,而《銀翼殺手》完成了它。

「人」究竟是什麼?

  人造人、複製人、仿生人、人工智慧……在《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創作的那個年代,幻想如此這般的哲學問題被科幻題材創作者們視為一種浪漫。《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不是第一部以此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弗蘭肯斯坦》起碼要早上百年之久,反烏托邦電影名作《大都市》討論機器人也要比它早上幾十年(它甚至僅是一部默片)。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和《銀翼殺手》,更像是一本沒有絕對正確答案的習題。在這部作品中,仿生人除了壽命和能力與真人有一定差別以外,最主要的區別是仿生人沒有感情。銀翼殺手們為了區分人類和仿生人,使用專業儀器「人性測試機」檢查嫌疑人的身份。

  人性測試機The Voight-Kampff machine,會在嫌疑人接受問答時觀察嫌疑人情緒引發的瞳孔收縮和散播在空氣中的粒子,一般情況下銀翼殺手會在詢問20-30個對照問題後得到結果(針對被通緝的Nexus6型仿生人)。

  主人公前往仿生人製造公司Tyrell Corporation調查,遇到了電影女主角瑞秋。瑞秋是一名被植入記憶的Nexus7型仿生人,從未質疑過自己並非一個真正的「人類」。然而經歷漫長的人性測試後發覺了自己身為仿生人的真相,痛苦地逃離了公司,男主角也因做出了上百個對照問題後才得出答案的現實,不禁陷入思考。

  「人性測試機」就像圖靈測試,並非從身體構造去鑒定,而是依靠人類的主觀感受。植入記憶的仿生人越來越像真正的人類,當仿生人無限接近人類,人類又和仿生人有何區別?

  瑞秋問他「你給自己做過人性測試嗎?」,男主角沒有作答。

  被通緝的Nexus6型仿生人們為了爭取更長的壽命,從其他星球偷渡回地球。殘害多人後Roy Batty終於得到了面談仿生人生父的機會,卻得到了無論如何也無法延壽的回答。電影最後,他把男主角德卡一步步逼至絕境,在即將結束一切的剎那,出手挽救了眼前這名敵人的生命。只有三年壽命,苦苦追尋生命的仿生人Roy Batty在最後,以這樣的選擇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我曾見識過你們難以置信的事物...戰艦群在獵戶座的上沿熊熊燃燒。我目睹了C射線在湯豪舍之門外的黑暗中綻放閃耀。這些時刻終將全流逝在時間的洪流里,就像在雨中的淚水。是時候...死去了。」

  在生命最後潸然淚下,放飛白鴿的Roy Batty留下了這段對白。此時比刻,珍視生命的他比任何人都更像一名真正的人類。

  作為追殺仿生人的銀翼殺手,男主角德卡的身份一直存在爭議。電影放映後,主演哈里?森福特堅稱主角是不折不扣的人類。但多年之後推出的導演剪輯版增加了一幕男主角夢境,暗示德卡自己也是仿生人。

  評價兩極,腳本大改,主創分歧,《銀翼殺手》就像它波折的生命一般,充滿了未知。什麼是人?仿生人和人類究竟有什麼區別?《銀翼殺手》不想下定論,不想給你一個唯一的答案。

  《銀翼殺手2049》上映後票房一般,口碑也呈兩極分化的狀態,像極了前作。初代《銀翼殺手》的失敗與成功,影響了之後眾多的科幻作品,每當我們又遇到了賽博朋克,總是能在其中找到它的影子。但它不僅給我留下了一個經典瞬間,還給了後人思考的空間。這或許就是《銀翼殺手》之所以偉大的真正原因吧。

作者:花爛漫

傳送門:為什麼《銀翼殺手》被視為賽博朋克科幻的頂點? _ 遊民星空 GamerSky.com


推薦閱讀:

動畫電影也會有剪輯嗎?與真人電影的剪輯有何不同?
分清誰是誰,你就贏了!超級撲朔迷離的三部懸疑電影

TAG:赛博朋克Cyberpunk | 银翼杀手电影 | 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