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論文?——「三十天讀論文計劃」踐行心得

高階學習者與普通學習者的差距:讀論文。

讀論文,初中高中老師不會教,你考好試就行,大學老師也不會教,你不掛科就好,所以,你讀完書工作之後就讀微信公眾號與今日頭條,覺得能保持閱讀書籍習慣就已難能可貴。

你讀書不多,可能三個月才讀一本書,參加了「如何一年讀 500 本書」閱讀技巧課程,雖然短期閱讀速度並沒有提高,但已經恢復了閱讀自信,恢復成為普通學習者。相信我,你本就有能力閱讀暢銷書的能力,參加課程只是一種讓你開啟閱讀行動儀式感,僅此而已。

此時,你已開始發現高階學習者,他們提出的觀點與模型你從未從在暢銷書上看到,你好奇,你想知道他跟你的閱讀習慣的區別,你想從普通學習變成高階學習者。

此時,須掌握高階學習者的秘密武器——讀論文。

這是我與一大群高階學習者混在一起三年(2015 年至 2017 年)的重要心得。

高階學習者會理解專業知識,辨別源頭信息,以此鍛煉創新能力,他們不受困於狹隘的知識隧洞,探索知識源頭,抵達人跡罕至之地,活用前人知識。到這一步,他們可以完成基本任務,甚至不需要使用推陳出新的能力。

但高階學習者往往不會止步於此,就像你不會止步於在普通學習的位置。

那麼就開始讀論文吧。

以下是我「三十天讀論文計劃」的經驗總結。

普通人讀論文的好處

我不是做學術的,所以讀論文並不是想作出什麼新研究,而只是想把問題搞清楚,擴展知識面,讀書的搜索成本太高,網路搜索的質量太低,讀論文是折中的最好方法。

論文彙集你想了解領域的最新進展,每天閱讀三五篇,先讀綜述,再讀新研究,一個月就可追上,保持自己與新知的緊密度。

發現驚喜

讀論文當然可以發現驚喜,好論文不會重複造輪子,而是會先把各種款式的輪子都擺出來——你想到的問題,別人早已經發現,你需要做大多是交叉比對作者在不同時空的觀點,分析當時社會環境與技術限制,再補充說明新的論點與方法。

當然,極好極好的論文,即使十年過去,幾十年過去,依然有啟發。

提高閱讀速度

如果要追溯提高我閱讀速度的時間線,那一定是在我練習三十天閱讀論文計劃之後。以前閱讀方式是全面閱讀——即沒有主題,沒有目的地閱讀,覺得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就拿起來讀,所謂開卷有益。

自從開始三十天閱讀論文計劃,開始有目的有計劃的閱讀,首先是搜索自己感興趣的論文,搜索到一堆論文之後,開始主題閱讀,同一主題下的論文組塊幾乎相似,如果一開始就發現了一篇好論文,細心閱讀,接下來再閱讀其他論文就毫不費勁了,剩下工作就是比對論文,在其中發現有意義的信息。

好論文大體遵從二八法則,一大堆論文,值得看的論文約佔 20%(實際可能更低),你閱讀一大堆論文其實也只是發現那 20% 有價值論文的過程而已。

養成批判性思維

讀論文的目的不是讀,而是發現別人知識與自己知識的聯繫,論文是批判性思維的典型實踐,大量閱讀論文讓你浸泡其中,潛移默化也會讓你習得批判性思維的。總之,讀論文如果只是一味讀而不加以思考,也就喪失閱讀論文的意義。

擴大學習視野

如果沒有讀關於寫作論文,也許現在我還在「文章寫作」的圈子中,執著於意象、修辭與結構,花費力氣在文辭,而現在再讀關於「文章寫作」的論文,自覺稍稍瀏覽就好,不再精細研讀。

王陽明曾拒絕著書立說,即使後來弟子有記錄他的言論,他也主張應口述傳授而不應讓後人獨自研讀,否則弟子會鑽研文辭而少下工夫去理解文字的意思。

讀書籍容易掉落在單一作者的舊視野之內,讀論文則可接收到多個作者,多個學科的解讀,養成讀論文的習慣,必定受益終生。

例如我在讀完《論扇形快速作文法的性能》後,馬上覺得需要繼續深入挖掘相關主題,以下是我的新發現——

首先是發現作者劉智祥寫過一本相關書籍《扇形結構快速寫作法》,出版於 1993 年,立即在孔夫子舊書網下單購買。

其次是發現作者劉智祥建立了「扇法作文學校」的新浪博客,接著是「扇形」、「扇形結構」、「劉智祥」的論文以及網路搜索……

閱讀工具篇

論文閱讀管理建議使用 Zotero 軟體,基礎使用技巧步驟是:

抓取論文信息 > 手動拖動論文到對應位置 > 使用 PDF Expert 閱讀論文(可複製信息) > 在 Note 記錄精彩觀點與思考啟發 > 隔日整理至 Workflowy 形成卡片,方便日後調用。

閱讀技巧篇

讀專著還是讀論文

如果要研究某個選題,優先是選擇專著,其次再選擇論文,專著論述清晰,資料詳細,優秀論文才具備出版價值,例如《青年王陽明》就是杜維明的論文,《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就是黃光國的論文。

論文只能作為出版物的補充讀物。例如我在閱讀司馬賀的論文過程中,發現大多論文是在重複專著的觀點,新鮮的觀點不多(甚至有些論文的觀點已經過時),論述引用的資料也只是蜻蜓點水。

但戶坂潤在《日本讀書論》提出,讀那些貌似具有體系性的著作,未必是進入著者思想世界的最佳途徑,相反,讀論文集,既容易捕捉到著者的問題意識,又能獲得對其相對完整豐滿的認識。

讀論文也是如此,當你學習任意學科,大多人喜歡先讀成體系的教科書或著作,成體系多而全,符合人類的貪慾,但這種教科書從來不充滿思辨,而是慢條斯理,言之鑿鑿,讀起來略枯燥虛空,但讀論文就不一樣,似是作者與眾多理論提出者在對話,問解決大問題,每人提出意見,你來我往,唇槍舌戰,一番廝殺之後,你更可以獲得對問題更廣闊的理解,於是孰優孰劣,你便可從中判斷。

讀論文一定是一批一批讀

想要更全面理解問題,還需批量讀論文:

彭明輝教授的《研究生手冊》中說:同一派的觀念,有的作者說得較易懂,有的說得不清楚。整批讀略過一次之後,就可以規划出一個你以為比較容易懂的閱讀次序,而不要硬碰硬地在那裡撞牆壁。你可以從甲論文幫你弄懂乙論文的一個段落,沒人說讀懂甲論文只能靠甲論文的信息。所以,整批閱讀很像在玩跳棋,你要去規划出你自己閱讀時的「最省力路徑」。

我自己讀論文幾乎在論文搜索庫寫入關鍵詞,然後用相關度、引用率、下載次數和碩博論文篩選出一批論文,數量大概二十篇,然後找個集中時段閱讀,整批論文讀下來,這個問題的來龍去脈就算是粗略搞清楚了,這種方法比單純網路搜索獲得的資料翔實清晰。

體驗主題閱讀的樂趣

忽然想明白自己不喜歡看印象筆記收藏的文章了——大腦天然喜歡模式,喜歡一系列有主題的文章,例如你叫我看十篇談論認知科學的論文,或者一口氣看十集電視劇,我可能會一口氣就看完了,但是你讓我看印象筆記的十篇文章,估計看上三篇我就玩手機去了。

所以現在我的任何文章閱讀軟體,例如 Zotero 都有設置 Inbox 文件,先分類,然後集中時間幹掉——今天下午,我就一口氣找了 55 篇關於快速寫作的論文,打算在「三十天讀論文計劃」時期集中完成。

堅持先讀透一個人原則

我喜歡主題閱讀,一種是搜集不同人對一個主題的不同討論,另一種搜集一個人的全部著作。前者重點在主題,後者重點在人,個人喜歡後者,讀懂人比讀懂主題獲益更多,讀懂人你能獲得這個人的價值觀、學習生活習慣、知識源頭、思考與分析方法等,這是與人為善,可謂是閱讀的價值理性。閱讀主題偏有目的地搜集資料,更多是對比、參照、補全一個觀點的不同看法,充實世界觀,偏工具理性。

明白論文寫作者的處境與意圖

論文閱讀者至少要明白:大部分學術界的專業人士乾的事情是改進輪子,而不是重新發明輪子。

所以,一項研究或博士論文,都不需要耀眼的原創——它只需要獲取論文評審委員會的贊成票就可以了;一篇期刊,也不需要帶來研究範式的新改變——它只要能滿足發表要求就可以了。

學術界有時並不像你想像中那麼嚴格,研究者或許也不如你想像中那麼嚴謹,他們不會在一篇論文或期刊上花費太多的時間。

一旦明白論文作者的處境與意圖,閱讀論文心態自然不同,閱讀論文遵從的是滿意原則,而不是完美原則,你不可能在一篇論文獲取到完整的信息,只能一篇接一篇大量閱讀,直至獲取滿意的信息。

新手的閱讀建議

新手閱讀論文建議先從碩博論文開始,而不是期刊論文。碩博論文一般有基礎知識說明,結構清晰,期刊論文則偏碎片,新手需要讀幾十篇期刊論文來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這個過程耗時耗力。

我發起的「三十天閱讀論文計劃」初衷是吸收系統知識,拓展認知邊界,所以最好是閱讀別人整理好的知識,當然,我絕不反對你以此鍛煉從無組織碎片知識中檢索、篩選、組織知識的能力。

先讀文獻綜述

好的論文作者一定非常重視文獻綜述,因為好作者會仔細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必須告訴讀者自己已在相關領域做過詳盡研究,才能證明自己在此基礎上提出的學術主張有足夠新意,能拓展該主題的認知邊界。簡單而言,好作者不會重複造輪子,是改進輪子。`

不學習系統的學科知識就妄想提出獨創理論,要麼是新手夜郎自大,要麼是是民科自賣自誇。好作者自認能夠將這個領域的知識稍微向前推進一點就已經十分高興了。

所以,看文獻綜述就能看出作者是否用心,就能判斷論文質量是否好。

P.S. 讀論文還真是大浪淘沙,五十幾篇關於快速寫作的論文也就三四篇可用,而且也只是部分可用,其實還是挺看運氣的,運氣好一開始就遇上好論文,開個好頭,運氣不好,好論文都被壓著,你可能看不見。

注意參考文獻

一篇論文可能很爛,但它的相關文獻可能精彩。閱讀一篇優秀論文的目的就是要發現另一篇更優秀的論文。

不管你信不信,學者應邀評審期刊,首先閱讀的不是摘要或前言,而是參考文獻。

通讀作者的參考文獻,你可以辨識作者閱讀量是否足夠,閱讀範圍是否合理,還可以預測論文的邏輯論證將如何展開。

閱讀的態度與姿勢

閱讀論文是目的性很強的任務導向型工作,所以必須與那種散漫與消遣的娛樂閱讀分開,你不能找個午後坐在沙發,一邊聽音樂,一邊喝紅酒,再來讀論文。

讀論文是智識生產的工作,就必須嚴肅對待,就必須拿出工作的樣子來——坐在硬木的椅子上,準備好紙筆,端正坐姿,好好地讀。

根據具身認知,身體也是大腦的一部分,如果身體散漫,大腦也怠慢,身體認真起來,大腦也會發出信號,集中注意力,閱讀也會鄭重其事,這樣閱讀論文才會高效。

調整閱讀心態

快速瀏覽論文,如果發現沒有邏輯清晰組塊,基本可以放棄閱讀。

讀過一定論文之後,你會發現通過論文來獲取新鮮知識的頻率會越來越少,而是將論文作為記憶的擴展,瀏覽過後,論文的功用就是備用信息庫。

大部分的論文是綜述論文,最常見的缺點就是缺乏創新,一般看摘要與結尾就可以看出論文是否是綜述論文,一般的閱讀方法是清單核對,看看自己對此領域是否有漏缺的觀點解讀,如果全部觀點都已經熟悉,大可不必仔細閱讀,輕輕瀏覽一遍即可。

閱讀論文會有一種感覺,自己想要總結的內容已經有更好的版本了,是否還需要總結出自己版本?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但似乎也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別人寫得好,剛好可以作為可調用的卡片,不必做重複工作,應努力將整理的工作量降至最低,而將更多的時間放在思考如何形成新觀點上。我知道這個很難,但不難,讀論文就沒有樂趣了,我們閱讀那多論文,不就是期待在一大堆論文卡片之中發現連接,創造新鮮有趣的觀點嗎?即使是一點點就已經足夠了。

如何持續閱讀?

重要的事總是簡單的,簡單的事總是難做到。

一旦你開始三十天持續讀論文的計劃,就應該持續下去。讀論文是個枯燥的行動,很多人會持續不下去。我的方法是在深夜寂靜時一個人閱讀,打開 Zotero 一篇又一篇地打開收藏的論文,就像是清除一個個塵封已久的庫存,你也應該給自己專門留下一大段時間來清理庫存——即使這些庫存不是論文,你也會非常開心。

新手開始三十天閱讀論文計劃可能會遇上計劃中斷,此時千萬不要以為中斷一天就前功盡棄了,不妨給自己設定三次中斷的限額,萬不得已才用,一來可保持心態平和,二來讓自己繼續行動。與一兩次的中斷相比,最終可完成整個行動更加重要。

讀論文中斷怎麼辦?

中斷不要怕,也不要焦慮,找好時間接起來就可以。

就像我開始閱讀論文的第五天就已經出現意外,雖不能繼續閱讀,但心仍有挂念,想著遲早接起來就可以。

所以說,中斷不可怕,怕的是永遠也接不下去。

例如我的三十天讀論文計劃,計算的不是自然天數,而是讀論文的實際天數,即不按日曆順序強迫每天閱讀(當然,每天閱讀是最好的),而是閱讀一篇算一篇,讀過一天算一天。

並不是每天都要閱讀一篇論文

假如你要開始「三十天閱讀論文計劃」,閱讀論文的時限和數量可不作限定,你可以連續好幾天都閱讀一篇好論文,也可以一天閱讀好幾篇論文,有時候,你可能瀏覽過七八篇論文都覺得沒一篇好的,也就沒有必要作記錄,只挑好的看即可。

論文質量有好壞,因地制宜,適時調整閱讀習慣就好。

例如我在閱讀《快速作文原理論》時,因為自覺這篇論文對卡片寫作有啟發,就沒有必要一天閱讀完,而是要仔細閱讀每個字,思考文中提到的原理是否可以與卡片寫作結合,形成自己的理解,所以你看到我讀論文的感想通常不是論文內容的照搬與引用,而是讀後感、是解讀,是創造,這樣才是讀論文的樣子。

三十天讀論文執行 27 後,我這樣總結:我寫完了一篇書評,讀完一本教人如何讀論文的書,購買了一本論文中提及的絕版好書,寫了將近三十張讀論文的記錄卡片,未來還會寫一篇我是如何讀論文的攻略。但我實際閱讀的論文只有 15 篇,而我能保證每篇都給我帶來收穫。

在這 27 天,「三十天」這個讀論文的時間限制已經被我模糊,我已不在意讀論文的時間,而更在意好論文的數量,實際上,我在篩選過程中已讀過 100+ 篇的壞論文,選擇比指標重要,真心學習比濫竽充數重要。

讀也要寫

讀到論文的中驚喜,一定要及時記錄下來,我稱之為做論文卡片。寧願讀慢一點也要把驚喜發現的意思搞懂,除了必要的摘錄之外,還要寫下你對論文卡片的理解,所謂六經注我,就是我讀到的論文都是為我自己未來的原創內容做註解與補充。

雖說是功利,但畢竟是能激勵自己前行的動力,人想方設法讓自己有動力求知,任何方法都不為過哇。

讀論文是學習,學習是實踐。如果你不寫論文,那麼寫論文卡片就是最省力且功用最大的實踐。如果你發現一篇論文的某個論點有啟發,馬上用自己的語言複述並寫下來。我每讀一篇論文都會寫論文卡片,一般論文的一兩張,好的論文六七張,一篇論文能給你帶出一點啟發,那就是這篇論文最大價值。

好論文不怕多讀

好論文會比壞論文好很多倍,一篇好論文遠超過十篇壞論文,讀論文一定要注意質量,因為論文質量永遠大於論文數量,所以,一旦遇上好論文,一定要珍惜,不怕多讀、細讀,甚至寫讀論文感想。

看那麼多攻略,還不如直接拿起論文就看

看那麼多編程書,不如打開編輯器來寫代碼,看那麼多如何讀論文的攻略,不如拿起論文看,學編程是實踐,寫作是實踐,讀論文也是實踐,如果我沒有看論文,也絕不能寫下這一段段感想。

推薦資料

台灣清華彭明輝教授的《碩士研究所新生手冊》

新手一開始就讀台灣清華彭明輝教授的《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當然是好,考慮這本手冊是學術手冊,內中有不少可能枯燥的信息,讀者可能失去耐心,你大可以依照我寫的卡片內容讀過十篇論文再來看這本手冊。

但我還是推薦你讀一讀這本冊子,因為這本冊子是要學習閱讀論文技能無論如何都繞不過的文獻,這是專業人員給你最好的建議。

另推薦彭明輝的博客:http://mhperng.blogspot.com

《會讀才會寫——導向論文寫作的文獻閱讀技巧》

讀這本書源自「三十天讀論文計劃」。

作者是教授,他改論文改到怕,深深覺得學生不好寫論文的原因是不會讀論文,於是綜合自己讀論文的經驗在課堂上教學生讀論文,整理出一份論文碼錶,其實就是論文組塊表,符合組塊列表的就是好論文,學生能識別出好論文,寫出好論文就不遠了,也算是曲線救國了。

論文閱讀新手在閱讀論文時如能識別並標記出相關組塊,久而久之,識別好論文和閱讀論文的能力必定大增。

ChangeLog

  • 2017-08-22 在「每天寫1000字」知識星球卡片連載
  • 2017-11-01 整理匯總成文章

推薦閱讀:

我寫論文,引用了知乎的內容,請問這算有效的引用文獻么?
論文中到底能不能出現「筆者」,「本文」一類的代詞?
Mac上寫論文,只用虛擬機win的word。mac上的endnote無法導入虛擬機word,如何解決?
如何寫好一篇發表的論文?

TAG:论文 | 阅读技巧 | 阅读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