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李小龍到成龍、從亞洲飛鷹到戰狼的中國特色商業片小傳①
1972年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猛龍過江》在香港創造了票房紀錄,香港票房也首次突破五百萬。
僅僅八年之後,1980年成龍的《師弟出馬》就突破了一千萬港幣的票房。
同位華語片世界,讓我們把目光轉向大陸,僅僅過了兩年,1982年李連杰的《少林寺》在當時大陸一毛錢一張電影票的情況下達成票房過億的成就。
而華語片再次取得票房上數量級式的突破,就已經是三十年後的2012年破十億的喜劇片《泰囧》了。
五年後,吳京自編自導自演的《戰狼2》竟破五十億,再次將華語片票房提升了一個數量級。
從李小龍到成龍,從亞洲飛鷹到中國戰狼,讓我們以特定的角度來梳理一下中國特色商業電影的一些小小脈絡。
我們能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有很多在票房上取得突破的電影都實行了「走出去」戰略,比如《戰狼2》到了非洲,《泰囧》到了泰國,《猛龍過江》到了義大利等,在本人看來,這甚至成了華語片歷史上某種大趨勢下的必然行為,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僅本地市場產生對於外部世界的獵奇慾望,開拓海外市場、降低發行風險更成為「走出去」的很大一個動力,再加上經濟騰飛時本地貨幣往往會有在國際上升值與堅挺的良好表現,製片方為了節省成本的考量就更喜歡走出去了,可謂是經濟決定文化的良好反映。
前幾天我回顧了成龍的早期電影,其中有幾部顯示出了非常濃厚的異域風情,在文化背景上與成龍的民國小子系列、A計劃系列+奇蹟、警察故事系列、福星系列形成了各自割據式的迥異風格。
而提到八十年代的《龍兄虎弟》、《飛鷹計劃》、《快餐車》、《縱橫四海》等一系列具有歐范的香港電影,就不得不從這一類型的開創者——李小龍的《猛龍過江》開始講起,因為這是香港電影史上第一部在歐洲取景的影片。
全片的高潮和最重要的片斷是最後李小龍與羅禮士在競技場的那一場對決,它無論在立意還是在表意上都達到了完美,可謂功夫片的教科書。同時這一場景也成為了影史經典。
當時的《猛龍過江》以530萬打破了香港票房記錄,電影更是遠銷東南亞、歐美日韓,令李小龍名聲大振。
注意它的發行公司與監製——嘉禾與鄒文懷。
來,再讓我們回憶一下經典的《快餐車》三劍客和當時的電影海報
主演:嘉禾三寶(成龍、洪金寶、元彪)+嘉禾二傻+勞拉芳娜(西班牙小姐冠軍)+噴氣機賓尼
製片: 蔡瀾
導演:洪金寶
監製:鄒文懷
發行公司仍然是鄒文懷先生旗下的嘉禾公司,我認為這才是這幾部電影之所以全程以歐洲為背景拍攝的主導性力量——有製作經驗,有當地門路,而且還充滿了文人的趣味、人文特色,才能把歐洲風格的電影拍得好看。(此處特别致敬 大才子/豬油愛好者@蔡瀾先生)
80年代是香港電影正如日中天的黃金時代,無論是電影市場還是電影取材當然不會局限在小小的香港本土,另外在票房之外的電影周邊收入也開發得很好,將電影的商業性發揮到極致。
比如成龍大哥在電影拍攝期間製作的以歐洲為主題、在日本發售的寫真集,用良好的色相,不,良好的形象打開了島國人民的市場。
80年代也是香港經濟正飛速發展的時期,港幣成為世界十大貨幣之一。可以說當時香港蒸蒸日上的影響力既是香港先進文化輸出的結果,同時又是這種電影文化走出去的原因。文化輸出,往往就是在這種不知不覺中發生的,潛移默化且深遠持久。要想進行文化輸出就要先忘記文化輸出這件事。
《龍兄虎弟》在南斯拉夫、《快餐車》在西班牙、《飛鷹計劃》在非洲摩洛哥,聯繫到當地在那個特定年代的社會環境與貨幣狀況,選擇「走出去」戰略未免不是把港幣價值提升的紅利因素也考慮在內了。
可以對比《戰狼2》選擇非洲進行拍攝,聘用大量外籍人員,儘管有著題材審查上面的原因而迫不得已選在境外,但中國人民幣價值的提升與堅挺也不能說不是其中的一種有利因素。
這也是成龍在港片里唯一沒有給頭髮加特技的一部電影,留短頭髮時神似房祖名。
據說他是因為當時duang地從樹杈跌落頭部碰到石頭差點死掉,為了破除晦氣當時成龍的長輩就讓他以後永遠不要再剪短頭髮,而從此以後成龍真的再也沒發生過類似的危及生命的事故……只能說一個人的髮型果然很重要,既能加特技(長頭髮能增加動作力度、打擊感與美感),又能起一定的防護作用(厚而濃密的頭髮能緩衝意外傷害),還能加長輩的祝福buff,而到了後來他的頭髮甚至是成為了他的個人標誌之一。所以我們不要再嘲笑加了特技的頭髮了,你們對於真正的頭髮的特技一無所知。
央視一個影評節目第十放映室說過成龍是超人加007,再加印第安納瓊斯,再乘以卓別林。
如果你對他這句話沒有觀感的話,請參考下面這張美漫超級英雄式的電影海報
另外,譚詠麟譚校長在裡面演得挺好聽的,特別是插曲《朋友》。
本片由成龍與曾志偉聯合指導,出品人與製片人依然是鄒文懷與我們親愛的 @蔡瀾先生
有幕後花絮提到,在拍攝過程中,成龍胸骨被打裂移位,在非洲摩洛哥的撒哈拉大沙漠拍攝時,因為氣候炎熱,劇組九成以上的員工都因水土不服生病卧床,還有一個被蠍子蜇傷了,拍攝不得不推延了兩個月。
為了使《飛鷹計劃》更加國際化,組織劇組到非洲沙漠拍攝,為製作該片劇組穿越了亞洲、非洲、歐洲三大洲,耗費了1.15億港元,將近1500萬美元,是當時最昂貴的香港電影(所以如果單靠香港本地票房的話能把鄒文懷賠死,從側面也能反映出當年以香港這麼小的一個地方,製作的電影卻能在全世界各地賺取票房的過人之處。
論國際化、論娛樂性論趣味性,比現在國產片的輸出能力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我們總端著架子的文藝片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又不肯放低自己的姿態去認真拍好看的商業片,好不容易出來個《戰狼2》還各種酸,我看泥萌是藥丸)
電影開篇是飛鷹從非洲土著那裡奪寶,之後受託找納粹餘黨的寶藏,鄭裕玲和伊娃·考伯陪他各地歷險,納粹餘黨暗中爭搶,最後俠盜斗敗反派。不得不說,飛鷹計劃系列是成龍電影乃至香港電影的一個高峰,像戰狼系列一樣,是華語電影走向世界的標杆與里程碑之作。
等等,飛鷹與戰狼……
都是發生在非洲,都有外國友人參與,都有國際化的製作與發行……
拍攝過程都很艱苦、各種受傷各種水土不服、各種耗資巨大……片尾還都播放主角拍攝時受傷的花絮,
都在主打動作元素時穿插一些詼諧的喜劇元素,都展現了一些異域的風土人情,
都有一個絕對的主角,搭配幾個很有特色的女性角色,加上外國大boss……
我好像發現了些什麼
另外,走喜劇路線的福星系列與當年堪稱香港全明星嘉年華的《奇蹟》(投資巨大,陣容無比強大,藝術水平頗高,好像 @蔡瀾先生在裡面還出演了個被成龍綁架的新聞記者?
但是收益沒達到預期,我猜是因為背景設置在民國時候的香港,有大量民國元素在裡面,所以外國人不是很感興趣。之後為了彌補這次的損失,才去拍了國際范的《龍兄虎弟》續集《飛鷹計劃》),都是嘉禾出品的。
其中《福星高照》更是去日本拍攝,運用了大量的日本元素並在日本受到了很大的歡迎,在當時取得了十一億日元的票房,甚至反超了在香港本土的票房。
之後,成龍與洪金寶也都脫離嘉禾各自組建了新的電影公司,這種國際化的歐洲范電影也就在新的時期很少再出現了,當然這也是由於整體大環境的沒落。(如果當年大陸市場能對香港電影放開的話,也不至於衰落得這麼快了,歸根結底還是香港太小了。大陸這麼多人看盜版影碟,就算每個看盜版碟的給製片方一毛錢,估計都能創造票房奇蹟,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不得不說香港電影那樣輝煌的時代是再也回不去了
不過既然新的風暴已經出現,
那就祝大陸國產電影能順利接過香港電影的接力棒,創造我們華語電影新的奇蹟吧
推薦閱讀:
※八號風球
※一周書單 | 香港的故事,為什麼這麼難說?
※認識香港(8):香港的經濟出了哪些問題?│脫苦海
※究竟應該怎樣歌唱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