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劍橋)專題--英國的冷戰戰略

1945年,英國仍是非常活躍的全球性強國。英國有全球第二大的海軍,英帝國-英聯邦也是名符其實的全球帝國。

英聯邦自治領從加拿大伸展到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英國殖民地從非洲大陸北端延展到南段,東逾蘇伊士,南亞東南亞都有領地分布;在大洋上還有許多分散但戰略地位重要的島嶼前哨基地。帝國還有一枚「王冠寶石」--印度。

1945年5月8日,即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勝利日,英國及其忠誠之帝國-英聯邦在海外部署了4百萬軍隊,為盟軍事業而忠勇奮鬥。戰時會議上,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以及蘇聯領導人約瑟夫斯大林同桌而談,而三國更是並肩奮戰,直至勝利。這一切更凸顯了英國在形象上和事實上的全球性強國地位。因此,在戰後雜亂無章的過渡時期內,英國自然而然地起到了重要的定鼎作用,將世界從戰時過渡到不確定的和平中。

在此之前,英國高層決策者對局勢進行了評估,認為英國在制定戰後外交政策時要以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威脅和蘇聯成為全球新超級大國為基礎。英國需要起到領導作用,確保至少歐洲經濟發動機--西德不受共產主義的威脅,而後西德和歐洲資本主義部分將通過馬歇爾援助項目實現振興。英國在創建北大西洋公約(1949)中也要起到重要作用,與另一超級大國美國結合起來,保護西方不受蘇聯及其盟國的威脅。至1955年,英國在西德仍有軍事存在。

————————————————————————————————————————

英國殖民地分布

—————————————————————————————————————————

面對新意識形態和國家-政治威脅時,英國還通過其它方式維持自己的大國形象。首先,英國秘密決定花費巨額費用實現有核化。英國方面在戰後不到兩年內就做出了這個決定,到1995年又研發了第二代原子武器。在「國內戰線「上,英國政府要確保英國及其帝國人民的思維不為」兇惡「的共產主義思想所佔據。我們可將這一戰略作為二次世界大戰中國內政治的迴響,當時英國政府成功地確保」國內戰線「不被納粹突破。

因此,對工黨(1945-51)和保守黨(1951-55)政府而言,英國外交政策中最具有鮮明的特點是:在新意識形態和國家政治挑戰快速變化的時期內維持英國全球大國和帝國主義大國的地位。平心而論,即使蘇聯在戰後立即退縮為不作為的國際政治力量,英國也要把上述政策作為重中之重。通過領導話語、影響能力以及」打腫臉充胖子「等方式維持英國國際強權的形象和事實乃是英國國家規劃人員、軍方和政界的一部分心態。

但這個政策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英國自身的經濟地位非常脆弱,英國不得不快速地去殖民化。在這一階段中,英國退出了印度、錫蘭、緬甸、巴勒斯坦、愛爾蘭以及埃及蘇伊士運河地區,並著手結束對馬來亞和西非、中非、東非的帝國直接管理。在英國治下的國家中,帝國管理的性質各不相同,每個國家所面臨的挑戰及其可能做出的解決方案又各有千秋,但英國方面的擔心卻總有一成不變之處:蘇聯可能湧進來,填補權力真空,或破壞英國的國防基地。因此,英國即使剝離了某些領地,它的帝國主義政策卻沒有壽終正寢。中東、遠東仍然是帝國重要的堡壘,英國在許多地區仍然駐留了大量部隊,如巴勒斯坦、馬來亞、肯亞;駐軍時間長達10年以上。帝國的終結確實代表著英國所必需的現代化。接受新英聯邦正是接受」國家建設的全球性試驗「。英國嘗試與新英聯邦國家建立一攬子全球合作關係;而正是這些國家支撐著西方,構成了阻擋共產主義影響衝擊(西方深恐這一衝擊演變為新國家本國民族主義和公共暴力)的全球防線。

—————————————————————————————————————————

鎮壓東非茅茅起義的英國士兵

—————————————————————————————————————————

英國冷戰戰略的形成

二戰尚未結束時,英國軍方計劃人員就確定了英國極其明確的冷戰戰略。首要重點是確定戰後英國國家利益應當受到何種程度的保護,進而獲得何種程度的拓展。英國全球戰略是什麼呢?

英國戰略思想不僅包括地緣,也包括意識形態。20世紀上半葉,英國在硬實力和軟實力方面與德國民族主義和共產主義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如何與布爾什維克主義共存乃是英國政府需要考慮的切身問題,這一點即使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時依然如此(「德國人還是布爾什維克」)。英國政府一直在比較1917年以來的共產主義威脅和納粹法西斯主義崛起,這種兩難境地極大地破壞了英國傳統上的歐陸均衡思想,並造成了日後世人廣為詬病的30年代綏靖爭論。

1939與1941年的納粹-蘇聯合作期使得英國政府更加不信任德國和蘇聯,即使在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英國政府的這種不信任感實際上仍未有多少動搖。因此,上世紀40年代,反共、反蘇仍然是英國文化全景中不可動搖的一部分。英國未來的冷戰戰略主要是由軍方首長和情報官員制定的。有新證據證明,情報部門以及能夠接觸情報材料的人員起到了中心作用,並就蘇聯的戰略意圖建立了一種思想體系,這種思想體系將要在後續的50年內起到中堅作用。聯合情報委員會是情報收集系統的巔峰之作,其主席是高級外交官員兼參謀長聯席會議成員。1943年,戰後計劃委員會成立;其工作主要由內閣成員組成的停戰及戰後委員會監管。戰後計劃委員會主席由聯合政府副首相即工黨克萊門特·艾德禮擔任。該委員會處在內閣喋喋不休爭吵的中心,爭吵的主要議題就是蘇聯究竟能構成何種程度的戰後威脅。

上述委員會一直在檢視蘇聯的國家能力及其一舉一動。委員會以不信任蘇聯意圖的意識形態傾向出發,混以地緣戰略分析,進而做出評估。但其中某些人認為,二戰如火如荼之時,這種激進的評估討論乃是越界之舉,此類評估情報一旦泄露給蘇方,怕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然而,戰略計劃應與力量平衡相關,對蘇聯朦朧的良好意願實乃鏡中看花。1943年起的情報系統報告中就流露出反蘇思想,對「半東方」的蘇聯軍隊更是抱有種族主義的態度。報告中對蘇聯活動範圍的評估也得到了軍方最高領導帝國總參謀部總長阿蘭布魯克本人的印證。因此,外交部變得更加矛盾。一方面,蘇聯將成為英國利益的另一個重大威脅,同時二戰仍在進行,蘇聯仍然是英國的重要軍事盟友,即使英國對戰後歐洲極其憂慮。在解密的備忘錄互換文件(早至1942年年中)中,我們發現,蘇聯當時的政策趨向就是蘇聯向整個東歐的排他性擴張。「如果德國戰敗、解除武裝,而俄國為最終戰勝國」,那麼英國無法阻止「俄國在東歐建立支配地位。」照此看來,英國認為的最壞情況是「波蘭人、南斯拉夫人、希臘人和土耳其人所處地位發生變化,而他們唯一的希望在於,一個足以對蘇聯支配行為作出反擊的德國。」

—————————————————————————————————————————

克萊門特艾德禮

隨著戰爭迫近結束,英國戰後世界戰略計劃變得更加緊張。雖然1939年,英國按義務保衛波蘭參加二戰,但現在波蘭命運已不再是英國決策者的主要關注點。英國國家利益是中心議題。首先是德國問題,它仍是歐洲大陸力量平衡的槓桿;其次,英國帝國資產的前途,特別是地中海地區。

表面看來,英國聯合政府尋求的是四大國計劃和聯合國的建立;然而,軍方對著兩個理念抱有懷疑態度。他們認為,英國無法與蘇聯進行建設性的合作,也不喜歡聯合國這個理念,更認為中國(作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簡直是個笑話」。軍方轉變理念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丘吉爾對戰後規劃缺少嚴肅思考,本人在尊敬斯大林的時候又抱有反共觀點,這讓他十分不爽。而對英國政府來說,這意味著英國戰時規劃也是支離破碎。在丘吉爾對共產黨的態度中,更主要的元素是機會主義,而不是意識形態;雖然他在1944年4月給英國外長安東尼·艾登的信中表明:「我用盡了各種方法,試著去同情共產主義領導人,但我根本無法相信他們,更無法信任他們。在他們眼中,只有武力和實際情況才是他們眼中的現實。」

因此,隨著蘇聯紅軍向西進軍,局勢逐漸明朗起來:秉承著擴張主義的蘇聯可能控制一個共產主義德國,進而要求達成一個與戰爭早期截然不同的和平協議。蘇聯在二戰期間的所作所為表明,如果蘇聯無法控制德國,那麼它絕對不會為了德國的復興而去開展合作。因此問題就在於,英國該如何與法國乃至德國本身開展合作,建立一個聯盟,遏制蘇聯。由於蘇聯可能威脅英國在全球範圍內的利益,英國需要美國的平衡性支持。實際上,隨著戰爭的結束,美國即將進行原子彈測試,丘吉爾甚至要求軍方制定「不可思議」計劃,準備立即對蘇聯展開無核入侵。此類計劃讓英國政府上下,甚至布魯克本人都大為吃驚,直呼不可思議。

—————————————————————————————————————————

戰後的英國兒童

—————————————————————————————————————————

最後,英國戰略家都非常了解,隨著戰爭結束,英國將遭受財務危機。英國破產了。戰爭費用掏空了英國國庫,為帝國債權人戴上了沉重的枷鎖。但即便如此,英國政府仍然將其視為暫時性的困難:這是勝利的代價,美國人一定會幫英國人埋單的。英國戰爭勝利後的國際地位卻發生下滑,對英國官僚和政治家來說,這簡直是反常現象。

然而,在1945年英國大選中,最重要的議題確是國內議題。工黨保證,該黨勝利後將執行雄心勃勃的1943年貝弗里奇報告,要將英國打造為真正的福利國家。而這將確保20年代和30年代戰後創傷不再肆虐人間。因此,工黨在獲得45年大選後表現的雄心勃勃,準備平衡海外利益和國內重建需求。在重建承諾和嚴峻的地緣戰略局面(維持英國全球利益、皇家利益,遏制共產主義和蘇聯)之間,工黨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走著鋼絲。要完成這一切,還要冒著工黨左翼刺耳的反對聲音。

最後:感謝大家的關注,靴靴!

之前自己翻譯的冷戰部分就到這裡了,之後還會繼續翻譯的,靴靴!


推薦閱讀:

搖滾樂如何推動了東德政權的垮台?
為什麼紅色警戒將藍色作為盟軍的默認色,紅色作為蘇軍的默認色?

TAG:美苏冷战 | 英国 | 英国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