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劍橋)專題--美國大戰略的形成(4)
有限戰爭,全球優勢
1950年6月末,北朝鮮向南韓發動進攻,杜魯門和艾奇遜立即部署美國軍隊,打敗此次進攻,並要求聯合國提供支持。美國政府確實沒有預料到此次進攻,但他們肯定地認為,這肯定又是蘇聯政府精心策劃的行動。杜魯門和艾奇遜認為,這是蘇方在測試自己的意志力。如果美國政府不作為,那麼美國的信譽將喪失殆盡,更重要的盟友和潛在盟友(如日本和西德),將對美國喪失信心。當然,如果美國政府不作為,國內的共和黨人將抨擊他們在侵略面前嚇破了膽。
北朝鮮的進攻更加證實了杜魯門、艾奇遜、尼采對蘇聯的懷疑,即蘇聯在獲得戰略力量之後變得更加大膽。因此,美國不僅要打退此次進攻,還需要重新建立外交勝利和戰略目標所必需的軍事優勢。杜魯門要求國會不僅僅為進行朝鮮戰爭撥款,還要為支持NSC68文件所列出的設想而撥款。其目的在於,遏制、擊退蘇聯,同時避免爆發全面戰爭。
杜魯門、艾奇遜及其顧問認為,蘇聯政府雖然膽子大了,但是仍不敢與美國發生全面衝突。因此,麥克阿瑟將軍成功登陸仁川,將北朝鮮軍隊逐回南北朝鮮分界線--三八線時,杜魯門決定,美國及其盟國應越過戰前邊界,消滅北朝鮮,並將整個半島統一在自由世界內。他們下的賭注是,中國和蘇聯不敢冒險與美國產生敵對行動,因而不會進行干涉。杜魯門等人允許麥克阿瑟向中朝邊界的鴨綠江推進。中國認為,北朝鮮的覆滅迫在眉睫,而敵對國家美國將在中朝邊境上存在、壓迫新中國,因此1950年11月,中國出兵干涉。
—————————————————————————————————————————
1959年全球形勢
————————————————————————————————————————
整個事態不斷以螺旋式升級,使得美國政府大為焦慮。美國政府雖然認為斯大林不會直接干涉,但自己的信心卻因此而動搖。為使斯大林不去考慮在歐洲發動敵對行為,美國政府決定建立優勢力量,並加以使用。杜魯門在西歐部署了4支美國部隊,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轉變為切實可行的防禦性組織。杜魯門總統還批准了數額巨大的新國防開支。1951-1952財年中,杜魯門計划了1400億美元的巨額國家安全項目開支。與1950年6月相比,截止到1952年年中,美國陸軍人數達到了1353000人(之前為655000人),海軍從238艘主戰船隻增加到了397艘主戰船隻;空軍則從48個聯隊增加到95個。美國每年在朝鮮戰場上花費的資金僅為30-50億美元,因此大部分資金都被畫在了支持美國外交所必須的陰影上(核武器)。
艾奇遜和尼采認為,現在美國政府應該啟動風險極大、但卻能夠保持美國長久戰略優勢的行動了。艾奇遜、尼采等人批准了西德的重新武裝計劃和加入北約計劃。鑒於法國方面驚恐不已,美國政府採納了法國方面的方案,即建立歐洲防務共同體,其中包括德國軍隊,但沒有德國將軍。杜魯門政府最重要的一項設計就是,將西德和日本永久性地綁定到以美國為箭頭的西方盟軍系統內。為達到這一點,美國要冒額外的風險,給西德和日本更大的主權,作為回報,兩國將允許美國使用其國土,擴大其戰略範圍。蘇聯政府對此表示抗議,但杜魯門、艾奇遜、尼采則打賭斯大林會避免戰爭。尼采說:「我感覺,我們必須冒激怒蘇聯人的風險,否則我們就要輸了先手。」
同時,杜魯門、艾奇遜、尼采及其同時並沒有忘記歐亞大陸工業核心區的周邊地區。美國在東地中海和東南亞地區擴大了戰略範圍,成功將希臘和土耳其納入了北約,與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建立了澳新美安全條約,與英國、土耳其、埃及等國家設立了中東指揮部,向法國提供了大量資金援助,支援其打敗印度支那的胡志明越共。艾奇遜和尼采不想讓未來的美國政策制定者如同他們在朝鮮一樣杯弓蛇影。在朝鮮,他們陷於遲疑,不敢直接進攻中國,生怕蘇聯干涉。尼采強調,在未來,美國「必須敢於面對與蘇聯的戰爭。」艾奇遜則強調,在未來,選擇自由必須「在我們這邊,而不是俄國那邊。」
哈里·杜魯門及其顧問從開始的步履蹣跚,到最後改變了美國在戰後世界中的戰略位置。他們的重中之重是避免集權主義對手效仿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征服或同化歐亞大陸的資源,並避免對手利用這些資源發動對美戰爭。
即使美國沒有像珍珠港事件中那樣受到攻擊,美國也不會坐視蘇聯擴張或共產主義滲透而不管。杜魯門總統解釋到:「如果我們允許共產主義侵吞自由國家,那麼美國將失去資源供應,盟國系統也將破碎。如此一來我國自己進行國防可能導致經濟的破產,並且改變生活的方式,讓我們再也認不出來美國了。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避免這樣的結局。」
————————————————————————————————————————
金日成
—————————————————————————————————————————
從空談開放世界和國際機構,到切實重建西德、西歐、日本的需求,美國戰略不斷演進著。然而,復興之前的敵人,確實有危險。雖然杜魯門政府接受了前所未有的戰略義務,美國的軍事力量仍然不能確保冷戰成功。如果西德、西歐、日本周邊國家為革命民族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掌握,那麼這些國家就不能繁榮安全。美國政府認為,在第三世界的印度支那、伊朗以及中東進行冒險,乃是成功復興東北亞、西北歐和北美,並將其融合成基於民主價值觀的繁榮資本主義共同體。
杜魯門政府的戰略並不僅僅限於威懾和遏制。這個戰略是要發動冷戰,並贏得冷戰。杜魯門在1953年1月15日的卸職講話中說:「我想,當冷戰籠罩了我們的生活時,歷史會記住我在職任期的。在任的每一天,無不充滿了這種全方位的鬥爭---熱愛自由人民與將世界拉回到奴隸制和黑暗中的勢力之間的鬥爭。只是在這個背景下我們才有了原子彈。但,當歷史老人說冷戰正是鄙人在任期間開始時,他也會說,正是鄙人的8年間,我們奠定勝利的基礎。」勝利只是凱南的第一個步驟,在他的七千字長電和聞名遐邇的X外交文件中,凱南強調,在培養了自己的政府和價值觀後,西方將在節儉、忍耐與堅定不拔等美德的幫助下獲得全面勝利。在凱南及其繼任者的戰略文件中,美國政策的總體目標不僅僅限於遏制。其目標是減弱蘇聯的影響力,並誘導蘇聯政府從根本上改變國際事務的處理方式。杜魯門在最後的國情咨文中清楚地表達了他的信念。如果「共產黨領導人知道他們不能通過戰爭獲勝,如果我們挫敗他們的顛覆企圖,那麼我們可以期待」,共產主義領導人將變化自己的「特點,降低自己的目標,變得更為務實,變得不那麼無法妥協,並將推出他們自己發動的冷戰。」數十年間,這一戰略不斷演進,雖有起起伏伏,但最終仍舊獲勝。
推薦閱讀:
※為什麼電池有這麼多型號?
※生態災難 | 美國吞併前的夏威夷,沒有檀香木的檀香山?
※皮甲與青銅甲到底誰更強?皮甲只是二流的盔甲?
※賓士於宇宙:天空的遇難船
※姥爺家的砍刀至少有5個世紀的歷史?——細數砍刀歷史與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