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中的」生化武器「大起底
在人類戰爭史的恢宏畫卷中,除了疆場上金戈鐵馬的壯麗豪邁,也有草廬中決勝千里之外的詭詐奇謀,還有真正詮釋了戰爭「無所不用其極」本質的事物——生化武器。雖然因為影視文學作品的取捨,生化武器的「戲份」在人們印象中的戰爭故事中並不多見,但實際上,人類在戰爭中使用生化武器。,相當的古早且廣泛。
人類在戰爭中使用生化武器的歷史很早,早到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江蘇邳縣一處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曾發現過一具中毒而死的戰士遺骨。這位戰士的除了非致命處左股骨上中箭外,並沒有其他的明顯外傷,但根據鑒定,戰士中箭後不久就死了,於是專家推測,這位戰士是被箭簇上的毒藥毒死的。這也就成了中國歷史上可以追溯到的在戰爭中使用毒藥的最早的時期——新石器時代。
▲石器時代的石箭簇
在古代戰爭中,生化武器(一般為毒藥)的使用方式大體分為四類,分別是武器塗毒、水源下毒、有毒火器,還有利用人或動物屍體散播瘟疫,以降低敵方的戰鬥力。這四點經過時代的發展演進,進入現代後也並未發生根本變化。
▲關雲長刮骨療毒的故事,可以說是對有毒武器威力的最佳展示
一、武器塗毒:
在武器上塗毒應該是最廣為人知的一種用毒方式了。正如前文所言,這種使用方式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一般為將毒藥塗抹在箭簇(箭頭)上,在敵人中箭後毒藥通過傷口進入人的體內從而殺傷敵人。如明代軍事家戚繼光所著的《紀效新書》中就記載「凡弩弓,要力大新堅,每弩毒藥一瓶」,可見在戚繼光的軍隊中毒藥是一種標配。除了在箭簇上塗毒,將用來扔在地上扎傷敵人腳的鐵蒺藜塗毒也是一種用法。同樣根據《紀效新書》的記載,鐵蒺藜要用糞便的汁液和都要浸泡,「以為阻路守險之用」,被稱為「鬼箭」。戰場之外,在用於刺殺的匕首上塗毒,也是刺客為了增加成功率的普遍辦法。
▲古代戰爭中的鐵蒺藜
關於武器上塗抹哪些毒藥,使用者會就地取材。例如在中國不少地方,人們習慣於提取烏頭。根據記載,將這種毒藥製成的藥膏塗抹到箭頭上,中箭者只要走幾步的時間就會倒地身亡。在中國的南方以及東南亞地區,「見血封喉」則是一種普遍使用的毒藥,同樣也是出於就地取材。除此之外,還有夾竹桃、馬蹄花、毒番石榴、一枝嵩等,都被當地人用來作為製成箭毒。除了這些植物外,比較出名的從動物神山提取的有美洲的箭毒蛙,顧名思義,當地的印第安人用其毒素製作箭毒。
▲在弓箭上塗毒以增加威力,遠比很多人想像的要普遍
二、水源下毒:
除了在武器上塗抹毒藥以外,在水源中下毒以毒殺敵軍也是古代戰爭中一個使用較多的辦法。「人可以不吃飯,但人不能不喝水」。水是人生存的必須品,但因為水資源很難大量攜帶,在戰爭中軍隊基本都是就地取水,這就給了人機會。在敵軍駐地附近的水源下毒,毒殺敵軍、降低敵軍的健康狀態,也是一種在古代戰爭中屢見不鮮的手段。
根據宋代兵書《武經總要》的記載,軍隊進入到敵境,對於敵人留下的飲食和當地商人販賣的食物不能未經檢查使用,當地的泉水也要經過檢查或處理後才能飲用,防止敵人下毒。但是理論和現實總是有差距,在這種理論總結出現之前和之後,軍隊因為不注意被敵方投毒成功的事例可以說屢見不鮮。正如同樣在《武經總要》中記載的「凡寇賊將至,於城外五百步內悉伐木斷橋,焚棄宿草,撤屋煙井,有水泉,皆投毒藥」,這辦法總能起到效果。
公元前559年,晉國率軍攻秦,秦人在晉軍駐地附近的水源下毒,結果導致了晉軍的大量死傷。公元1140年,在南宋與金爆發的順昌之戰中,名將劉錡就曾在潁水上游下毒,導致金軍人馬中毒,戰力被削弱,為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三:有毒火器:
自從火藥出現以後,將毒藥與火藥相結合燃燒最後放出毒煙以殺傷敵人的武器便很快被製作了出來並投入戰場。如《武經總要》中記載的「毒藥煙球」就屬於這類武器,煙球總重五宋斤,其中除了火藥以外,還加入了草烏、巴豆、狼毒、砒霜等劇毒物質,點燃後放出的煙霧可以毒的人「口鼻血出」。這種武器一般在點燃後以投石機射出,是一種「毒氣彈」。
▲古代兵書上記載的毒藥煙球
另外,《紀效新書》還記載了一種毒煙筒。這種毒煙筒在使用時綁在槍桿尖端,順風燃放,放出的毒煙可以讓人「流淚噴涕,閉氣禁口」,而從其中的成分里有草烏、砒霜等毒物來看。其毒煙如果到達一定濃度,應該可以致人死命。這種武器普遍用於水戰中,配備在戰船上。
▲古代兵書上的毒煙筒
以上兩種只是比較典型的古代「有毒火器」,同類的火器則不勝枚舉。對於這些武器的威力,中國科技大學的研究者曾對一種明代火藥的藥方進行了部分復原和威力實驗,實驗結果是即使已經去掉水銀等劇毒物質,在裝有按照明代兵書中配方配比的54克火藥分別裝入三個火藥紙筒內點燃後,產生的毒煙直到二十米外仍能讓人氣味刺鼻、流淚、打噴嚏,其威力可見一斑。
▲宋代的投石機
四:人或動物屍體散播瘟疫:
除了利用有毒物質,將人和動物的腐爛屍體作為病源散播瘟疫以弱化敵方也是一種辦法。常言道「大災之後必有大疫」,因為發生災害後,往往都伴隨著大量人口、動物的死亡。而這些屍體如果無人掩埋和處理,任其曝屍野外。這些屍體一定會腐爛變質並向周圍傳播瘟疫。所以在發生大災之後,除了賑濟災民以外,對災區進行衛生防疫工作也是重點。而這在戰爭中,有時便會被人反其道而行之,以降低敵軍的戰鬥力。
▲為了阻擋漢軍的步伐,匈奴用盡了辦法
在電視劇《漢武大帝》中,匈奴人朝草原上的湖水中投擲動物屍體,就是出於這個目的。讓動物屍體污染水源,毒害可能前來飲水的漢朝軍隊,以阻止漢軍的深入。除了在「焦土防禦」作戰中使用屍體散播瘟疫,在攻城戰中,也有其用法。將屍體投入圍攻的城市中散播瘟疫,以求城內瘟疫爆發進而城破,據說蒙古人就曾大量使用這種辦法,以攻克令他們頭疼的城池。
近代以來,「生化武器」在現代科技的催化下,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了扭轉劣勢的德國率先使用生化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侵華日軍在中國肆無忌憚的使用以毒氣彈、細菌彈為代表的生化武器,對中國軍民造成了極大傷亡,有些殘留的生化武器直到二十一世紀,仍舊對當地居民造成了傷害。
▲二戰中的日軍在中國大規模使用生化武器
而日軍在與英、美等歐美列強交戰時,對生化武器的使用則相對克制甚至絕不使用,這種反常的表現,據說是因為這些國家通過各種渠道傳遞給了日本一個明確的信息:你若敢用生化武器,我必十倍奉還!於是日軍便徹底打消了這個念頭。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正義必勝,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重鎚與暗箭:騎兵的兩大克敵制勝的戰術
※為什麼中印戰爭勝利之後還有那麼多領土爭端遺留至今?
※中國軍隊的戰術水平是否能夠適應我軍武器裝備的現代化?
※如何看待朝鮮首先發動戰爭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