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下雨天打不到計程車?不僅僅因為打車的人多了

很多自律的人生,都在期待放縱的那一刻……

1/5、計程車司機為什麼放棄賺錢的機會?

人生真是艱難,晴天計程車滿大街瞎跑, 一到下雨天,連個鬼影子都見不著。

你肯定以為是雨天打車的人太多了,可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教授並不這麼認為。

行為經濟學是經濟學中的叛逆者,塞勒也是個非主流的教授,不喜歡在家裡寫論文、列模型,反而對生活現象更感興趣,喜歡出門東逛逛、西瞧瞧。

有一陣子,他忽然對紐約的計程車產生了興趣,他發現,計程車司機們都喜歡自己給自己定指標,比如說我每天的目標是跑500美元——這就是把大目標分解成每天的小目標,非常棒的目標管理。

問題是,計程車司機拉多少客不是司機說了算,歸老天爺管,今天心情好,來一天的雨,車上的客人根本停不下來;如果老天爺今天心情不好,來個風和日麗,一天的生意可就「泡湯」了。

有人要說了,這算什麼發現啊,坐在家裡也能想到啊。

是的,但坐在書桌前,能想到的也就是這些了,生活的複雜性,有時一定要親自體驗幾次,才能體會。

按理說,雨天收成好,陰天生意差,說明雨天的賺錢效率高,相應的,閑暇成本就高,更適合用來賺錢。

相反,晴天的時間賺錢效率低,閑暇成本相應也低,更適合休息。

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經濟學上的理性人,應該是雨天多干幾個小時,晴天就給自己放個小假。既解決了賺錢問題,又讓市場恢復供需平衡。

可扭了個腰的計程車司機剛好相反,雨天一完成目標,司機立刻頭也不回的打道回府,對雨中苦苦等待的乘客視而不見,而晴天則一趟趟地載著空車,為了完成自已心中的指標,加班加點。

當然,後來的研究者指出,計程車下雨天不出車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雨天路滑,易堵車行駛慢,但因為完成目標而缺乏工作動力,仍然是很重要的原因。

2/5、目標管理的重大缺陷

有人說我把國外的案例生搬硬套到中國。好,我承認我國計程車司機最勤勞,下雨天生意好,多載客,猛賺錢。但如果你僅僅止步於中美兩國勞動人民的差異,那就錯過了一個改造自己人性弱點的好機會。

目標管理是我們最常用的手段,習慣好的人,前一天晚上就計劃好,今天要寫完那份報告,再打五個客戶電話,等等。

假如你今天效率奇高,到下午四點就完成了全天的目標。此時,你雖然如釋重負,但理性尚存,腦中好像有一個小人在說:下班還早,不如把明天的任務也完成一部分吧。

但立刻就有另一個小人跳出來:明天的事急什麼,好不容易提前完成工作,要注意勞逸結合啊。

雖然有一點不安,你還是開啟了「假性上班」模式,看看微博,逛逛知乎,一個多小時飛也似地過去了。

目標管理的本意是讓我們更好地控制任務完成情況,但此時,它反而犧牲了效率。

我們上班雖然不像計程車司機完全看天吃飯,但也有個手順期和手背期。

如果我們是理性經濟人,我們完全應該在效率高的時候多做一點,效率低的時候多多休息,用相同的時間完成更多的工作,或者相同的工作量用更少的時間完成。

有時還不僅僅是個時間分配的問題,心理學上有一個叫「巔峰體驗」 也叫「心流」的狀態,通常出現在高效率地持續工作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後,忽然進入物我兩忘的沉浸式工作學習之中,此時非常適合從事創造性的工作。

很多人從未體進入過「心流」狀態,往往是因為工作效率高時的狀態,因為低目標值而被打斷,就好像剛踩油門就剎車。

沒有目標,我們會盲目,有了目標管理,又打斷了工作的流暢性。怎麼辦呢?

有人說,這麼簡單的事,那麼多廢話幹嘛,強行規定自己,提前完成目標的情況下,繼續幹下去,不就行了?

但事情並沒那麼簡單。你想想,在完成目標之前,我們還是個嚴於律已的人,可轉眼間就本性畢露。我們的內心到底發生了什麼神奇的化學反應,讓我們再也不肯往前多走一步了呢?

如果不弄清楚這一點,我們是戰勝不了自己的。

幸好,行為經濟學家為我們找到了答案。

3/5、賺錢機會VS.閑暇時光

上周我在《花錢時千萬別心痛,這是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告訴你的》中提到了「損失厭惡」的理論,大意是說,失去100元對你造成的心理損失,大於得到100元的滿足感;明明有更好的人在追你,卻總是下不了決心與現任分手。

這個行為經濟學中最重要的概念揭示了人性的一個普遍現象:即便我們明知風險小於收益,也仍然不願意放棄現有的東西,選擇未到手的東西。

損失厭惡有一個重要的前提——你擁有的東西。塞勒教授認為,它不僅僅指你現有所有的,還指「你認為將會擁有的東西」,比如說,即將完成的目標。

什麼意思呢?計程車司機給自己定了個晚上十點下班前做500美元生意的小目標,沒想到老天有雨,六點就完成了,這就相當於司機認為自己已經獲得了四個小時的閑暇時間。

如果他決定趁勢繼續做下去,他將失去他「已經獲得」的閑暇時間。根據損失厭惡的理論,他賺到的錢也無法彌補這個損失。

那有人要問了,為什麼他不去厭惡「失去四個小時賺錢的機會」呢,這也是一種損失厭惡啊。

原因在於,從他確定自己肯定能提前完成任務的那一刻起,他就一心想著下班後,找個酒吧喝好好兩杯。一旦產生了這種心態,他「擁有」的東西就變成了即將到來的閑暇,而不是「四個小時賺錢的機會」。

你靈機一動說,如果此前,有一個有錢的遊客,要求坐著計程車逛幾個小時的紐約,那他不就擁有「賺錢的機會」而不是「閑暇的時光」了嗎?

一點沒錯,只要你不去想閑暇這件事,你就不會「擁有」閑暇時間,你就不會對繼續工作下去產生強烈的厭噁心理,你就能把時間用在最有效率的地方。

所以扭了個腰的司機一完成任務就回家的現象,很少出現了中國的計程車司機中,因為我們「好勞惡逸」的中國人,一到雨雪天,滿腦子想的都是多賺幾個錢,而不是提前收工喝一杯。

就像彩票廣告的訴求永遠是中彩之後的生活,就好像你真的即將擁有一樣,讓你忽略了它極低的中彩概率。

4/5、解決目標管理弊端的兩個方法

聽完了上面的例題,我們就可以一起解決目標管理的弊端——提前完成任務時,因為「損失厭惡」不想繼續工作的不理性心態了。

假如我今天定了一個目標,下班六點之前完成PPT的第一部分。因為今天效率高,四點就完成了。剩下的兩個小時,我有兩個選擇,一個是上上知乎刷刷朋友圈,多收穫了閑睱時光。

第二個選擇是趁今天效率高,繼續做第二部分,萬一明天效率低,剛好休息。前面說過,如果我們是理性人,我們就應該這麼選。

通過對計程車司機的分析,我們已經知道讓我們失去理智做出第一個選擇的原因,並不是我們貪玩,而是在工作快結束的時候,一心想著「今天居然提前完成任務」這件事,就在不知不覺中,把下班前享受二個小時「磨洋工」的閑暇,看成是已「擁有」的收益,從而厭惡失去它。

知道了這個原理,我們就可以「將計就計」,設計出一系列方法,誘導自己繼續幹活。

方法一:在預計今天會提前完成任務時,暫停第一部分的收尾工作,直接開始第二部分。

通常,只要不是流水線或計件工作,必然存在工作規劃。規劃是對未來工作成果的想像,在想像的過程中,下一部分工作就成了你「擁有」的東西,接下來的兩個小時,任何停止工作的念頭,都會成為一種損失,讓你厭惡。

方法二:在更早一些的時候,發現自己今天工作狀態奇佳時,立刻為自己上難度,挑戰一下平時不敢嘗試的方法。比如,學習一下更快捷的操作方式,或者再深入理解事物更深層的聯繫,或者為自己補充一些論據,等等。

說不定就進入了寶貴的「心流」狀態。

方法一立足於未雨綢繆,合理分配時間資源;方法二立足於挑戰個人極限,完成未知領域的突破,都是目標管理的重要補充。

二個方法有一個共同點:讓「損失厭惡」的非理性心態和資源配置的理性選擇,產生方向上的一致。

5/5、理性小人與非理性小人

可以說,幾乎所有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律障礙,通常我們只是把它當成意志薄弱的結果,傳統經濟學家則將其視為非理性的短視行為,並認為它會在長期的博弈中,自行消除。

事實上,人類的不理性行為沒那麼容易消滅,我們絕大部分的自律行為,不過是為了之後能好好放縱一把。好逸惡勞、急功近利、因循守舊,這些弱點伴隨了人類幾十萬年,相信還將繼續下去。

理查德?塞勒認為,人的內心潛藏著兩個小人,一個是理性小人,負責計劃,一個是非理性小人,負責行動。

我們必須讓他們配合起來,在決策之前,發動理性小人,規劃好未來的路線,一旦決定,立刻退居二線,任由非理性小人橫衝直撞。

總之,我們的理性必須要好好設計一下,如何與非理性配合默契。

比如今天的文章寫得真順,居然提前了一個小時。剩下的時間,我該刷兩集美劇呢?還是繼續研究一下非理性行為呢?

真是一個既明顯又困難的選擇啊。

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首發,每周兩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與目標管理相關的其他文章

我們應該「活在當下」,還是好好「規劃人生」?

扎克伯格:有目標感的人,天生具有影響力,哪怕你是一個新人

如果可以預知未來,你還會繼續努力嗎?

推薦閱讀:

進步本的秘密01究竟什麼是進步本
你不可不知的JTBD(Jobs-to-be-Done)理論

TAG:经济学 | 日常心理分析 | 高效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