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這麼教孩子,他真的會變成「窮人」
1
我有個非常隨和開朗的朋友,她婆婆幫她帶小孩,婆媳相處還算天下太平,她只是偶爾會跟我吐槽:有時覺得婆婆的腦迴路難以理解。
比如,她給孩子買的新玩具汽車,第二天孩子要玩的時候找不到了,婆婆小聲跟她說:「我藏在床底下了,噓,別讓孩子知道。」
我朋友是家中獨女,從小家境不錯順風順水,因此對人情世故略有遲鈍,她完全不能理解婆婆的行為。
我說,老人的思路可能跟很多人家裡的長輩一樣:怕新玩具玩壞了可惜,先把舊的給孩子玩。
「可是玩具買來了、拆開了,孩子也很愛玩,為什麼就非要藏起來呢?」她仍然覺得難以理解。
就像她明明買了很多新童裝,婆婆卻總是給孩子穿她從別家淘來的舊衣服,等到第二年新衣服快穿不下了才捨得拿出來,於是孩子的衣服總是非舊即小;餐桌上,婆婆總是先吃剩菜,新鮮煮的菜捨不得吃完繼續剩下,於是成了每頓都吃剩菜的死循環;至於她周末帶全家去度假村,全程要聽婆婆碎碎念「這哪有家裡舒服,這花錢找罪受」……
其實婆婆老兩口都有穩定的退休工資,還有一套房子收租,經濟不成問題,卻還是習慣了節省、惜物的生活方式。
畢竟, 物質匱乏的記憶仍深深鐫刻在老一輩的DNA里,習慣犧牲和壓制自己慾望的長輩們無法意識到:這樣的節省,才是最大的浪費。
2
在「勤儉節約是傳統美德」的主流價值觀下,儘管時代已經天翻地覆,可很多人還在不自覺地複製父輩的思維:
雙十一囤足一年的廁紙,卻沒想過房子已經五萬塊一平米了,為了省幾十塊讓它變成了堆滿雜物的地方;帶孩子去遊樂園,一定要把所有項目、尤其是貴的那些玩一遍才算不虧,即使孩子只喜歡門口免費的旋轉木馬;全家人去吃頓自助餐,只揀刺身、三文魚來吃,因為多吃貴的才「不虧」……
眼前可以計較的利益實在太多了,所以我們總是很焦慮,我們的孩子慢慢也開始變得焦慮。很多人都沒意識到,在這一分一毫的計較中,「勤儉節約」已經變成了「斤斤計較」。
3
我們必須得重新問問自己:「勤儉節約」到底是為了什麼?
——為了減少困境中的麻煩、為了讓生活更好、甚至是為了教育孩子怎樣獲得更好的生活。
可在囤貨的時候,卻因為比價、整理,帶來了更多麻煩;在頓頓吃剩菜的時候,生活幸福感蕩然無存;為了惜物阻止了孩子可能造成浪費的嘗試、探索,他最後只學會了分辨什麼價格更貴。
我喜歡的專欄作家連岳就持之以恆地勸大家:你要學會浪費。所謂浪費,表面看來是物質的損失,其實是內心的放鬆,也是對他人的寬容。
當孩子學著吃飯,弄了一地飯菜的時候;當孩子因為好奇,把玩具拆的七零八落的時候;當孩子滾了一身泥,弄髒了新衣服的時候。你選擇為他鼓掌和陪他歡笑,比呵斥他要節約糧食、愛惜新衣服更重要。正是這些「浪費」,才換來的孩子的成長、內心的豐盈和快樂。
其實勤儉節約並沒有錯,但當物質環境已經發生飛躍的時候,節省的意識也早該被重新定義。
4
再看看過去我們習以為常的「節省」——
為了節約一桌剩菜,浪費了全家人的健康,划算嗎?
為了愛惜新衣服,總是讓孩子穿著舊的、不合身的衣服,浪費了他對審美和自尊培養,划算嗎?
為了眼前的小利去斤斤計較、患得患失,犧牲著舒適體驗、浪費著寶貴的時間。為什麼消費升級之後我們更容易焦慮?因為消費的觀念並沒有同時升級。
學不會「浪費」,你的生活就像每頓要吃的剩菜一樣,永遠在廉價的死循環。要知道,一輛玩具汽車,到孩子10歲已經不想玩的時候還很嶄新,這才叫浪費。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眼界和心胸都足夠寬闊,有著比我們更高的人生高度。但事實往往是,孩子的結局,往往取決於父母的格局。
一個計較眼前得失的父母,怎麼能養出一個眼光長遠的孩子?當你把時間精力都投放在省下的半碗剩菜、一疊廢紙上的時候,你浪費的不只是自己的生活質量和自己的生命,還有孩子對待事物取捨的態度。
節省也需要更大的智慧,老人們都愛偷偷把水龍頭擰松一點、這樣水表可以少走幾個字省點水費。但當你教會孩子,節約用水是為了珍貴的水資源、去擰緊水龍頭的時候,他的內心獲得的力量,一定比整個月的水費單更寶貴。
推薦閱讀:
※囧!給孩子報班有這麼強的趨勢嗎......
※心理學小知識:起床氣
※女留學生騙光父親320萬消失:心全掏了,還是將女兒養成了白眼狼!
※如何看待父母物質獎勵激勵孩子學習?
※「放養式」教育VS「填鴨式」教育:理解兩者背後的邏輯比盲目選擇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