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耍帥,紅纓槍上的紅纓到底有什麼用?

說到長槍,很多人都會想到在各種影視作品中出現的紅纓槍,「拿起了紅纓槍,去打那小東洋」,更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廣為流傳的一首歌曲。可以說大多數中國人都將紅纓槍與長槍等同了起來。

▲有關紅纓槍的連環畫

長槍上的紅纓(又稱纓子)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從現有的資料看,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在被創作於公元6世紀西魏時期的敦煌壁畫《五百強盜成佛圖》中,畫中的騎兵所持的長槍上就已經有了紅纓。那麼在長槍上為什麼要安裝紅纓呢?

▲敦煌壁畫《五百強盜成佛圖》

有關長槍上的紅纓的作用,從目前的研究和實踐看,主要有三大作用:

第一,擋血、吸血。在作戰中,長槍這種刺擊兵器必然是不斷朝著地方的要害進攻,在刺中敵人的同時,被刺中的傷口往往會因為深入動脈而噴濺出大量鮮血.如果沒有紅纓遮擋吸收,這些血液就會大量濺射到自己身上並順著槍頭流到槍桿上,導致槍桿打滑,難以持握進而影響使用。

有了紅纓,在刺擊時放射狀張開的紅纓便會擋住不少飛濺出來的血液,並阻止槍頭上的血液流向槍桿。從現有資料看,大量騎兵用槍的槍頭部分都配有紅纓,主要便是出於這個原因,因為騎兵用槍往往在刺擊時,人借馬力,能讓槍尖深入動脈而造成大量濺血,於是紅纓便成了騎槍的某種標配。

第二,迷惑敵人。紅纓除了前面的擋血、吸血功能外,還有在實戰中迷惑敵人的作用。因為在交戰中,不斷揮舞戳刺的長槍會帶動槍上的紅纓來回晃動,更因為其鮮艷的紅色,能極大的分散敵方的注意力,反而忽視槍尖的威脅,從而大大提高刺擊的成功率。

這一點在宋代以前的硬竿長槍中表現的還不甚明顯。在進入宋代,「堅而不硬、柔而不折」的白蠟桿被大量用於製造槍桿以後,便表現的十分明顯。在民間的武術花槍(短槍,槍桿長度一般和使用者的身高相等)技法中更是發揮的淋漓盡致,「變幻莫測、神化無窮」。

▲宋代兵書《武經總要》上的幾種有纓的槍

在邵氏功夫電影《中華丈夫》中,由功夫巨星劉家輝飾演的主角就將武術花槍的特點在大熒幕上做了較為全面的演示。電影中翻飛的紅纓晃得與其對陣的日本槍術高手(日本的槍並沒有紅纓)眼花繚亂,最終慘敗。

第三,判定「槍勁」。紅纓的第三大作用,是在槍術的練習上體現的,尤其以花槍體現的最為明顯。花槍上的紅纓因為極其柔軟,對力量的反應相當敏感,也就是說如果持槍者使用不同的用力方式揮動長槍(也就是槍勁),長槍上的紅纓便會以不同的方式進行擺動。

這就有助於持槍者或者教授持槍者槍術的人直觀的了解到持槍者是否按照正確的方式揮動長槍。如果方式正確,則紅纓的擺動也會正確,反之則是錯誤的,可以說紅纓在槍術的練習中起到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標尺」作用。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正義必勝,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為什麼反曲弓沒在中世紀的西歐流行起來?手弩上用反曲弓不是更好嗎?
初學者適合用反曲弓還是複合弓?

TAG:枪冷兵器 | 冷兵器 | 古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