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滿足教育讓孩子懂得自控和堅持

一、延時滿足不是讓孩子單純的等待

「延時滿足」(又叫延遲滿足)這個詞其實是通過美國斯坦福大學的一個著名心理學實驗火起來的,在實驗中,實驗者將4-8歲的孩子放到一個桌子前,桌子上放了一個棉花糖。實驗者告訴孩子:「我現在要出去一下,如果等我回來你沒有吃這個棉花糖我將會給你兩個棉花糖,如果我回來後盤子里沒有棉花糖了,你就什麼都得不到了。」實驗中有三分之一的孩子可以延時滿足自己,等待實驗者回來得到更多的棉花糖,而有三分之二的孩子無法忍受棉花糖的誘惑,未等到實驗者歸來就亟不可待的將棉花糖吃掉了。實驗並沒有因此結束,經過數十年的跟蹤,成功給自己延時滿足的孩子在35歲左右的生活境遇包括是否有吸毒的麻煩、工作職務和收入的高低、人際關係等重要社會要素的優越程度大部分都高於那最初沒有忍受住棉花糖誘惑的孩子。

因此,延時滿足並不是我們很多人認為的那樣只是讓孩子單純的等待。真正的延時滿足教育是要讓孩子懂得在面對責任和苦難甚至是不當的誘惑時,學會忍耐和擔當,才可能追求到更大的成就和成功。

二、「及時滿足」不是「百依百順」

著名教育家盧梭說過:「你想讓你的孩子無限痛苦么?那就對Ta百依百順。」一味的「及時滿足」,讓孩子想要什麼都能立刻得到並不利於孩子的發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溺愛」。所謂真正的及時滿足,是在不影響孩子履行自己應盡責任(如完成作業、不影響他人等學習和社會責任)的前提下,大人可以及時的滿足孩子的正當需求。

所以,很明顯,及時滿足是有前提的,當我們的孩子有正當的需求(尤其是情感需求)沒有影響他人和自身的時候,我們應該給與滿足。相反,在重要的情感需求(如安全感、愛、尊重的感受)經常沒有得到正常滿足的時候,孩子長大後容易出現缺乏安全感、注意力不集中等困擾,各種心理病症或各種反社會傾向不良行為出現的概率也會提高。

區分了「延時滿足」和「等待」、「及時滿足」和「百依百順」的區別之後,延時滿足和及時滿足並沒有好壞之分,只是兩個必要的且常用的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確定這兩個教育方法的使用時機和界限。

三、延時滿足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從斯坦福大學的著名心理實驗的結論來看,確實注重延時滿足教育的家庭有更大概率培養出更為成功的孩子。而從對實驗對象的性格分析中實驗者又發現,忍不住吃棉花糖的孩子自控力在之後的幾十年中普遍都低於能忍住不吃而得到2個棉花糖的孩子。而自控力也是大家公認的成功人士的必備成功要訣。

所以,延時滿足教育可以通過提高孩子自控能力是孩子離成功更進一步。

(一)延時滿足需要提早教育

當孩子需要等待並能通過等待得到更大的獎勵或更好的結果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對孩子進行延時滿足教育了。比如等待別人說完話再插話是非常好的禮貌行為;等做完作業再看電視是非常好的時間管理行為;等幫爸爸媽媽收拾完家務再下去玩是非常好的鍛煉自理能力的時機……可是,當我們開始定立上面這些規則的時候,往往孩子不願意配合,總會說:「不,我現在就要說話/我現在就要看電視/我現在就要下去玩!」所以提前教育孩子學會延遲滿足自己就需要提前有準備的進行訓練。

在孩子3歲左右,對時間和自我的認知逐漸成熟,溝通也基本沒有障礙了。這時候就可以給孩子有意識的進行延遲滿足教育了,在進行教育的時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①等待之後會更好,沒有耐心會更糟

我們在設定家庭規則(例如可以訓練寶寶吃完飯再看電視等)的時候要注意明確的告訴孩子完成自己的任務之後會有更好的獎勵,沒有完成就要享受的話只能得到很少甚至什麼都得不到。所以規則要制定的明確並不斷提醒孩子,比如制定的規則可以是這樣的:「如果我們快速的吃完午飯飯就可以看小豬佩奇,但是如果不吃飯的話就只能看書不能看電視了,而且下午5點之前也不能吃零食了。」當然,我不是鼓勵大家不給孩子吃飯,只要遵循一個重要的設定原則——就是完成自己的責任一定會更好,不完成也可以,但就要承擔不好的結果

②教會孩子隔離誘惑

在斯坦福大學「棉花糖實驗」中,實驗者還發現,能忍住不去立刻吃棉花糖的孩子並不是不愛吃棉花糖,相反,在他們拿到2個棉花糖的時候和其他孩子一樣也是萬分開心的享受著甜美。觀察中發現,他們之所以能忍住誘惑是因為這些孩子更擅長暫時「隔離」棉花糖的誘惑:他們有的唱歌、有的玩遊戲、有的裝作睡覺避免直面棉花糖,靠轉移主力的方法將自己與棉花糖暫時「隔離」,努力忘卻棉花糖的誘惑。但這個技能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家長平時的鍛煉和引導。

<積極鼓勵法>

在執行家庭規則的時候,如果孩子能忍住誘惑執行完任務再享受獎勵的話,父母要及時給與認可和鼓勵,鼓勵孩子下一次繼續這樣做。

<同輩引導法>

小孩子會更願意模仿同輩的行為,往往幾個孩子中大部分孩子願意執行任務,其他的孩子也會跟隨效仿。另外我們看一些類似的動畫片、繪本等(如繪本《第五個》),也可以起到相似的作用,孩子會因為小夥伴的經歷或繪本的故事而受到影響,學會給自己延遲滿足。

<結果具化法>

我們在制定家庭規則的時候可以跟孩子一起制定並明確規則要求和可能引起的結果。同時,在執行規則的時候也要不斷提醒孩子自己做的這個選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如果做更好的選擇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不斷的將規則和結果具體化也可以讓孩子更容易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和後果之間的關係,激發自己延時滿足。

③溫柔而堅定的執行

如果制定好的延遲滿足規則總是可以通過哭鬧而妥協,那麼不但孩子無法學會等待和擔當,更有可能加劇孩子的缺乏耐心、面對困難不敢直面的不良心態。但我們也不需要強硬武斷的要求孩子事事都要第一次就按照父母的意願來,我們要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機會,多去嘗試,少一些責罵,多一些規則,淡定的處理孩子的錯誤,不要用孩子的錯誤懲罰自己再用自己的負面情緒傷害孩子。

④放眼未來

很多家長可能會較為容易的做到前面幾條但卻會忽視這一條。我們要在每次教育之後跟孩子探討未來遇到類似的事情該如何應對,這樣會讓孩子更有主見,也更有問題解決能力。

四、及時滿足教育——孩子1歲的時候你已經晚了1年

及時滿足教育相對於延時滿足教育雖然從字面上和行為上來看都是相對立的,但其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因此並不存在什麼矛盾的。延時滿足是在孩子要達到更大目標的時候要學會忍耐,而及時滿足是要及時的滿足孩子真正心理深處的情感需求,避免不必要的心理陰影的生成。

從寶寶剛出生的那一刻,吮吸的需求(口唇期)、溫暖的需求、安全感的需求、勤換尿布或排便的需求(肛門期)、成就感的需求、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發展的需求等等都隨著年齡的發展而有序的開始。家長們需要理解和感知孩子的需求的變化,及時的給與。這需要更多的溝通和理解。而關於孩子關注、安全感、愛和自我發展的需求方面,我會在之後的文章中逐漸表述。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科學家庭育兒


推薦閱讀:

那些自制力與執行力特彆強的人最後都發展的怎麼樣?
一個屌絲的自嘲,渴望重生,如何涅槃?
唯有自律,方得自由
感覺自己自控能力很差,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TAG:育儿知识 | 自制力 | 儿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