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認知 | 嬰兒睡眠基礎系列1:「非主流」嬰兒睡眠發育規律
閱讀提示
這個簡短系列的文章將會顛覆你對嬰兒睡眠問題的認知。首先,會談什麼才是正常的嬰兒睡眠模式,其次,提出針對在職/全職媽媽的睡眠困難解決方案,然後,會談一些常見的錯誤做法以及相應的調整建議。
早前寫了好多文章(請查看WX號),嚴厲批評了主流「睡眠訓練」/「睡眠引導」的觀念和方法,很多朋友關心,如果不採納睡眠專家的理念,那到底如何解決孩子的睡眠問題?雖然已經寫了一個簡短的睡眠輔助系列,但是面對複雜的嬰兒睡眠,所寫的仍然遠遠不夠。
在給出更符合孩子生理心理發育特點的方法之前,首要任務是:重新定義所謂的「睡眠問題」。
首先是睡眠時間,到底小寶寶應該睡多久?來看下面一張表,表中列出了平均睡眠時間、睡眠範圍,以及睡眠時間中位數,即50%的小寶寶,睡眠時間落在哪個區間。
咦,好像和你所知道的睡眠專家列出來的時間不太一樣?因為上述結果是基於一項對493個瑞士孩子的睡眠模式研究,統計得出來的數據。
讀者會問:那睡眠專家說的1個月小寶寶,睡16-17小時的那張表哪裡來的?
It turns out that scientists know relatively little about baby sleep requirements. The sleep charts that you see in parenting books and websites are based on how much time parents—typically, Western parents—say their babies spend sleeping. For instance, studies of Australian babies reveal that the average newborn gets about 16-17 hours of sleep over a 24-hour period. Babies aged 4-6 months average 14 hours (So et al 2007; Price et al 2014).
就是說,流行的統計時間表主要是根據西方國家父母彙報的嬰兒睡眠時間統計出來的,而「先進」國家的父母對嬰兒睡眠時間的追求,不亞於中國小區大媽對嬰兒體重的執著……
所以,呃……
根據更多的研究顯示,文化地區不同、餵養方式不同、孩子的個性不同等等原因,都會造成統計上的差異。
在另一篇更全面的綜述中,作者整合了近期34篇關於嬰兒睡眠時間的研究,列出了下面的統計結果。
圖中,每一條虛線代表一個研究,每一種顏色對應一個月齡,虛線沿縱軸的延伸表示睡眠散布。
讀者從中得出了什麼結論?不同研究團隊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結果,孩子與孩子之間的睡眠模式相差非常大。可能是由於新生兒要面對非常複雜的環境,體內生物系統還比較紊亂,分布差異最大。
所以,孩子到底應該睡多久?不知道!真的不知道!現實生活中,非常多的老人,不懂嬰兒睡眠知識,長時間逗玩。也有非常多的年輕人,全盤盲從接受西方的「科學育兒」,對孩子睡眠時間極度焦慮。前者逼著玩,後者逼著睡,都是不好的做法。
父母需要做的是,認真與嬰兒「溝通」,去揣摩嬰兒的心思。你的孩子到底是累了、困了、餓了還是只是想和你親近?
第二個是夜醒次數,到底夜醒幾次算頻繁?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先定義夜醒。大人、孩子夜間都會醒來,但是大人醒來會自己睡過去。通常所說的夜醒,指的是發出哭聲信號、需要父母安撫入睡的夜醒。本文暫且會沿用這個定義。
你可能聽過睡眠專家告訴過你,孩子早則3個月,晚則9個月,需要一覺睡到大天亮,大部分6個月應該睡整覺,如果6個月還做不到睡整覺,全是因為你們奶睡抱睡給「慣壞」的,要給孩子睡眠訓練!
問題是,這些說法是從何出而來呢?最早說3個月應該一覺睡到大天亮的,要追溯到1957年的一項研究
Guidelines relating to what is "normal" for infant sleep, along with popular perceptions of normal or "problem" infant sleep behaviour, have largely been based upon the research of Moore and Ucko (1957).? based on their study of approximately 160 infants they reported that 70% began sleeping through the night at the age of 3 months. This finding subsequently became codified in paediatric texts and guides for parents as "infants should be sleeping through the night from 3 months" (e.g. Better Homes & Gardens Baby Book 1965)
但是,這篇文章被大量誤用。在最初的研究中,只有70%的小寶寶可以「一覺睡到大天「」。而「一覺睡到大天亮」的定義是:連續睡五個小時!
更大的問題在於,早年針對3個月/6個月睡整覺的研究,正好是美國主流採用奶粉餵養的年代。母乳餵養寶寶睡眠多少?不知道。都沒怎麼有母乳餵養的媽媽,你們說,怎麼研究……
包括前面曾經談到過的,所謂夜奶導致蛀牙的,其實是奶粉餵養的鍋,甩給無辜的夜奶。還有,美國兒科醫生曾經非常反感母親用嘴嚼碎食物,但是現在又有一撥人說,這個方法好的很!有很多營養價值!還有免疫分子!
所以,讀者父母們,美國基礎科學的確非常發達,醫學水平全球領先。但是,不要盲目崇拜英美法澳育兒法,美國兒科醫生干過的蠢事簡直一樁樁!當然,這不是說中式老中醫五行學說就靠譜,都有不靠譜的時候!讀者父母盡量擦亮眼睛吧……嘆氣……
那麼,夜醒幾次才算正常?後來科學家做了很多針對母乳餵養嬰兒的調查。發現母乳餵養、合床睡與夜醒次數增加有關聯。
不過,與睡眠時間一樣,不同研究有不同的結論。大體上來說,1歲之前,會有非常多的夜醒,但絕大部分的小寶寶,在1歲的時候,可以睡整覺。1歲到3歲,甚至4歲,偶爾會有夜醒,都是正常的。請正面積極回應!
下面是一張表,供大家參考,夜醒原因很多,表中只是列出常見的幾項。
請注意,前面講,母乳餵養與夜醒頻繁相關,不代表簡單的線性因果關係。並且,夜醒頻繁不等於睡眠質量差。
早期研究夜醒問題的方法,都是根據父母的一面之辭,據此得出來的結論都是睡眠訓練「有效」,奶粉餵養醒得少。
後來引入測量孩子醒來時發生動作的電子儀器,發現原來睡眠訓練的小寶寶夜醒的次數和時間,其實和沒訓練的差不多,只是醒了沒有通知你。
而就在最近,2015年日本秋田大學研究團隊做了一項研究,他們使用更好更精確的儀器,直接測量3-4個月小寶寶夜間睡眠時的腦電波,發現部分奶粉餵養的小寶寶雖然一覺睡到大天亮,但靜態睡眠中的慢波睡眠反正比母乳餵養「夜醒頻繁」的小寶寶少!
什麼意思?就是夜醒頻繁的母乳寶寶,大腦腦電波顯示,它們的睡眠模式發育更好!深度睡眠時間更長!請注意慢波睡眠/深度睡眠不等於NREM睡眠。REM/NREM是過度簡化的睡眠狀態劃分。
雖然這項研究還只是很初步的,樣本量也比較小,但至少可以作為一個佐證。實際上,還有更多研究證明夜醒頻繁與心理、大腦發育有關。而嬰兒的神經系統發育問題,非常複雜,篇幅問題,不可能一次性談完(請參考前文《從嬰兒期到青春期的大腦發育路線圖》)。
反正請記住(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一覺睡到大天亮不等於睡眠質量好!
一覺睡到大天亮不等於睡眠質量好!
一覺睡到大天亮不等於睡眠質量好!
所以,不管是哭聲免疫、睡眠訓練還是睡眠引導,隨便她們怎麼叫,追求孩子獨立自主入睡、一覺睡到大天亮,根本不符合嬰兒生理、心理發育規律,不僅沒有好處,還有害。
科學家對嬰兒的睡眠模式研究表明,健康寶寶的「正常」睡眠模式差異非常大。嬰兒需要抱睡奶睡、小覺短、夜醒頻繁,很多時候都是正常的,正常的,正常的!這些根本就不是睡眠問題(problem),根本不需要解決(fix),可能稱為是睡眠困難合適一點,父母的責任是幫助孩子睡得更好。
當然,也存在一些因為父母養育方式不當,導致的睡眠問題。這個系列後續文章會幫助大家進一步剖析。
參考鏈接
http://www.parentingscience.com/baby-sleep-requirements.html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6140905
https://www.isisonline.org.uk/hcp/how_babies_sleep/normal_sleep_development/normal_sleep_sleeping_through/
https://www.isisonline.org.uk/how_babies_sleep/normal_sleep_development/
推薦閱讀:
※哺乳期感冒真糾結,不能吃藥還怕傳染?媽媽醒醒吧!
※[妞妞成長記(二)]如何選擇興趣班:興趣班培養什麼?
※有了這兩樣東西,媽媽一個人開車帶寶寶出行毫不費力
※50首繞口令,激發大腦、成就孩子的語言力的好方法!
※中國寶寶最缺的早教不是智力開發和藝術培養,而是身體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