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根下,小腸飄香

不清真!不健康!自行閃避~

墊話

第一次寫吃貨文章,有錯的地方,您多多包涵~

我不是地道的老北京,在北京紮下根兒不過三代,但是家族自帶老饕(吃貨)基因,北京城南北中西的吃食和典故都有一些了解,而且得益於長年累月、胡吃海塞的「啟蒙」(帶著我到處吃),我對北京的一些特色吃食也頗有感情。其中,鹵煮小腸,味厚料足,是我頂喜歡吃食之一。

小時候,我爸和哥們看球,往往就約在樓下一家有電視的鹵煮店,兩碗鹵煮幾瓶啤酒愜意逍遙。為了從小就把我培養成球迷以後不和他搶遙控器,我爸有的時候就帶著我一起去,勻半碗鹵煮吃。結果球迷養成計劃失敗了,倒讓我愛上了鹵煮這口。

當此中秋佳節之際,獨自在家,茫然徘徊於王者峽谷,突然不知道是肚子里哪條蛔蟲犯了,就是想吃鹵煮這口兒。二話沒說跨上「寶馬」(電動車),殺奔東四而來。

下水變美食

有必要科普一下:鹵煮,有人叫他鹵煮小腸,有人叫他鹵煮火燒。簡單地說呢,就是肥肉、下水(豬腸子、豬肺)、豆泡放在鹵湯里煮,飯點時把燙麵兒火燒也下鍋煮上,把料剁成小塊兒裝碗,再wa上一勺鹵湯。

鹵煮的味道很獨特、濃郁,這也是為什麼吃了一次鹵煮,不管您愛不愛吃,都會一輩子記住這個味兒。除了鹵湯的鹵香、肥肉的醇香,所謂的「下水味兒」是很難在別的菜肴中品嘗到的。

下水嗎,就是把人畜肚皮豁開,禿嚕出來的心肝脾腸。現在人都講究個健康,像下水這種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材是越來越不受歡迎。我本人平時也是吃精心計算的健身餐,但是過節就是要墮落一下嘛~做鹵煮的主要是豬的小腸和肺,聽說最早也用其他下水,但是改良到現在基本上只用這兩樣。那所謂的下水味兒主要來自小腸。

小腸也叫肥腸,脂肪多、酯質豐富,煮起來自然會將獨特的香味融匯進湯中。至於有的人說什麼那是沒洗乾淨的味道,我只能說:賣鹵煮也要衛生執照的!香腸也是豬腸子做的,求您別吃!

將下賤的下水化腐朽為神奇變成美食,秘制的鹵湯必不可少。做鹵煮的鹵湯各家配方各異而且絕不外傳,但總是離不了豆豉和花椒、大料、陳皮、丁香。這裡面,豆豉是是一碗鹵的靈魂所在:味厚、湯撤、顏色深、香氣濃。

至於豆泡和火燒則是饒的,都是下水的陪襯。豆泡泡在濃郁的鹵湯里,吸味飽滿。火燒則有一些講究,火候剛好的火燒,口感緊緻,內外如一,絕不過干或過軟,口口實在。

鹵煮除了味道濃郁,口感之豐富更是堪稱一首唇間交響曲:滑膩柔韌的小腸,醇香無比回味無窮;脆嫩的肺片,偶爾咀嚼到彈牙的血管帶來齒尖的驚喜;飽滿多汁的豆泡,每次咀嚼都能壓榨出濃郁的鹵湯和醇厚的豆香;口口實在、表面光滑的火燒,則能極大的提供大快朵頤的快感....

典故

寫美食文章,要是不講點來由典故就顯得太單薄膚淺了。

北京實在是虧嘴,作為天子腳下、三朝古都,居然沒有什麼真正的本地美食:名聞天下的烤鴨源自南京,京式面點是蘇式面點、回族清真面點、滿族蒙古族朝鮮族面點的融合,所謂的「京菜」也是以魯菜為主體融合了少數滿族菜和其他菜系菜品。少數的「土特產」也就只有豆汁、炒肝。

您問為什麼呀?沒別的:燕趙之地,三面環山,物產匱乏。所以這皇城根兒下的老百姓啊,說起來北京城吃食那個多,但是那些南北大菜只有大戶人家才吃得起,老百姓也就在相聲《報菜名》的貫口裡聽聽權當過癮。

但是這人活在天子腳下,富有富吃法,窮也得「窮講究」。所有北京小吃,無不體現著「窮講究」這仨字。鹵煮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傳說啊,這鹵煮的歷史得追溯到乾隆爺他老人家身上。乾隆爺,好玩兒啊,十全老人,下江南、修圓明園,好吃那是更不在話下。據說他愛吃一道菜叫「蘇造肉」,是下江南時御廚發明的,將五花肉放在老湯滷汁里煮,味道極美。

後來大清有限公司倒閉了,蘇造肉的配方也流入了民間。但是對於廣大的窮苦勞動人民來說,哪兒像反動地主頭子一樣買得起五花肉呢?但是又虧嘴,就是想吃,沒轍,窮講究唄!拿便宜的肥肉和更便宜的豬下水替了皇帝老兒的五花肉煮,倒也味道不錯。在經過一代一代的改良,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鹵煮。

香飄何處

北京發展的太快了。這北京土著啊,都愛感嘆:以前好吃的口兒都不好找了,還在的店也不是那個味兒了。

是啊,北京發展的越來越大,人口越來越多,成了個國際化、多元化的大都市。體現在吃上就是南北中西,全世界哪個角落的美食都能在北京吃到。但是土著人口比例越來越低,本土老店也逐漸凋敝,鹵煮、爆肚、炒肝、豆汁兒這樣的本地小眾美食更是難覓正宗,有的時候想吃個地道的老北京菜確實是挺難的。

對於鹵煮,每個人的口味不同,推薦的名單也不同,我綜合個人經驗和口碑推薦幾家:

1、北新橋鹵煮老店

就在北新橋口南邊,特點就是網紅(謝霆鋒去了)、人多、味厚料足,下水味兒重,貴。大部分鹵煮都只有小腸,他們家還有大腸的,味道更濃厚。

反正做好了排隊和沒座的心理準備,最好兩人以上去,一個負責排隊點餐,剩下的佔座。

2、門框

老店在門框衚衕19號,新街口也有一個新店,在新街口站B口。衚衕里的老店我吃的還行,但是聽一位真正的老北京大爺說不如新街口的。您看著辦吧

3、小腸陳飯莊

按理說小腸陳名氣最大,但是小腸陳現在已經企業化連鎖經營了,店面多、大。有什麼鍋仔鹵煮之類的花樣,也有單賣的鹵煮,但是工業化的生產,連鎖的分店,很難讓人找到「地道」的這種感覺。

總之,哪家飯館好就像「PHP是不是最好的語言」一樣,眾口難調。您還得自己去吃吃看才能找到真正鍾愛的那家。

鹵煮店裡的江湖

話鋒一轉回到我今天去吃鹵煮的經歷。

我今天去的是北新橋的那家,我知道他五點半才開門,卡著五點五分到的門口。

把車停好了一看,好么,已經有半個排的人在外面排著了。

我再一看價目牌,好么,兩年沒來,升值速度趕上北京房價了。一碗頂配鹵煮要40

排著排著就和一個大哥侃上了,一聽口音是老北京人,開始如數家珍的給北京的鹵煮店排座次,當然要時不時地搖頭嘆息不是原來的味兒了。過一會兒一位大伯也順著口音一起聊了起來,說他年輕時候老在這家店吃,今天就沖這口來的,沒想到這麼多人。然後大哥就又給我們解釋,現在這家店是網紅店了,某某大明星來過,電視老演,周圍那些自拍的都是沖這來的。然後我們自然又少不了一番「今不如昔」的感嘆。還有一位老師傅看見這麼多人,扭頭就奔門框吃去了。

到了五點半,突然就開始讓進店了。形容那情景,只需要三個字:一號線。我一臉懵逼的被擠進來,想找個座,都是剛走到座位旁邊,人家一個凌空飛腚就越過椅背穩穩地坐住了,還想紅警基地車展開一樣用各種物品瞬間佔據周圍四個位置(還是一號線既視感)。然後我說先點菜吧,發現人家都是分工好了,一個點菜一個搶座,點菜的隊伍已經排出門外了。結果就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兩局大亂斗以後,終於到我點餐了,我吃不慣大腸就點了份小腸加肺加餅。看著廚師師傅熟練地從湯桶中拎出一大掛湯水淋漓的豬腸,再夾出兩張火燒,熟練流利的切成規整的小塊兒,撒上香菜澆上鹵湯,瞬間覺得值了,沒白等。

然而,飯有了,座位還是沒著落。我那是端盤四顧心茫然啊。只能一個一個問「師傅/美女您旁邊這有人嗎?能拼一下嗎」。問了半天還是沒找到座位,這時一位阿姨熱心的招呼我,說可以先坐她旁邊的位置,他們點菜的還要好久才能排到。我千恩萬謝地坐下,一邊加快吃,一邊和阿姨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起來。人家之前就住在附近,現在搬得原來,想念原來這口就回來吃。聊著聊著就聊到了周圍的外地人,不少都是沖著名氣第一次吃鹵煮,有的吃了一口就不想吃了,有的看到一大掛豬腸子就打了退堂鼓。聊到這家店火爆的生意,不免驕傲的說北京孩子就是局器,不搶,也願意拼桌。聊完了我也狼吞虎咽地吃完了,燙的舌頭髮麻,給阿姨道了個吉祥就匆匆為後來人讓出了座位。

出了店我就在思考,這個鹵煮店不就是北京(北上廣)土著和外來人口矛盾的縮影嗎?外地朋友對北京吃食有興趣,作為自然是值得高興的,就像全國人民嚮往北上廣一樣。但是名氣大了,外來人口的湧入,必然會導致:1、成本增加,鹵煮店漲價,房價漲物價漲,2、資源擁擠,搶座位、搶學校、搶工作。外來人口比例的增多會稀釋本地土著的話語權,鹵煮店的口碑由網紅左右而非老北京人。這些最終會導致本地人部分生活體驗下降。於是本地人產生排外情緒,同時加強了以口音、飲食習慣、文化、居住位置等為紐帶的地域認同,形成了老北京人/外地人這樣的對立群體。

江湖?什麼是江湖?有鹵煮的地方,就有江湖

這篇文章應該是我高中畢業以來第一次寫非技術類文章,我自己就是圖個樂兒,知識有限,有什麼錯請您一定指出,我看到謙虛修改。如果您是沒吃過鹵煮的,看了這篇文章,想嘗嘗鹵煮,那我就算是這樣對得起一次北京人這個天天被罵的名了~

推薦閱讀:

只用來熱剩飯?微波爐明明還可以做出這些美食哦!
你們強烈要求的那個魯邦種麵包配方來啦!
這種「怪咖」美味火遍川渝和北京城
如何適應並愛上牛油果?
曾經人人愛吃的康師傅,如今一臉嫌棄!到底因為消費升級還是吃貨挑剔?

TAG:北京美食 | 美食 | 北京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