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如何塑造班夫?

文 | 星球研究所

(首發於公眾號:星球研究所。一群國家地理控,專註於探索極致的自然風光)

冰川造物主

落基山脈(Rocky Mountains)

橫亘北美大陸,綿延4800千米

山峰高聳、河流縱橫

是北美極致自然風光最密集之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

位於山脈南部美國境內的

黃石國家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以及位於山脈北部加拿大境內的

班夫國家公園(Banff National Park)

二者一南一北,同源同宗

但以各自特點論

又分別開宗立派、相互對立

一個是火、一個是冰

堪稱落基山冰火雙雄

(下圖為落基山與班夫、黃石位置示意圖,地圖源自@維基百科,星球研究所增加中文標註)

「火」為黃石

因為它的形成與火山活動密切相關

整個黃石公園都坐落在一個超級火山之上

火山口長約85千米、寬45千米

規模之大,世所罕見

如若有朝一日劇烈噴發

極有可能摧毀整個北美的生態系統

(下圖為黃石超級火山劇烈噴發對北美大陸不同範圍內的影響程度估測;電影《2012》便是以黃石超級火山爆發為背景)

火山活動雖然令黃石危機四伏

卻也造就了獨一無二的景觀

它將地下水加熱成蒸汽

在地層中不斷累積

當壓力無可阻擋時

蒸汽、熱水便會噴薄而出

形成定期或不定期噴發的間歇泉

黃石間歇泉的數量超過300個

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二

(下圖為黃石最著名的間歇泉老忠實泉Old Faithful;照片拍攝於凌晨1點,天空中明月懸空、星光點點,泉水突然噴涌如白髮衝冠,早已習以為常的美洲野牛隻顧吃草,絲毫不為所動;攝影師@Brian B.)

火山活動還為泉水帶來了豐富的礦物質

藻類、微生物得以大量繁殖

泉水根據不同生物、不同季節的變化

呈現出橙、黃、藍、綠等多種色彩

著名的大稜鏡溫泉(The Grand Prismatic Spring)

正是因此才變得色彩斑斕

(從空中俯瞰大稜鏡,有如一隻怒目直視的大眼睛;泉水中間的深藍色,則與生物無關,這裡因為高溫而缺乏藻類及微生物,水中的礦物顆粒散射藍色光,因此呈現出深藍色;圖片源自@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

從黃石往北偏西850千米處

便是「冰」的化身

班夫國家公園

不過在黃石的光輝之下

兩者的名氣也是冰火兩重天

黃石聲名赫赫、人盡皆知

作為加拿大第一國家公園的班夫

則在中國人的視野中所知甚少

(黃石、班夫分別都是美加兩國最早建立的國家公園;下圖為黃石及班夫相關詞語的百度指數,該指數是衡量中國網民搜索熱度的關鍵指標;黃石的熱度較高,而班夫則因熱度太低,乾脆未予以收錄)

這與班夫無與倫比的自然風光

以及極具價值的地質遺迹並不相稱

作為「冰」的班夫有何過人之處?

究竟是「火」勝於「冰」

還是「冰」勝於「火」?

260萬年前

凜冬已至

全球溫度開始下降

地質史上的第四紀大冰期來臨

緯度比中國東北還要高的加拿大首當其衝

無盡的大雪紛紛揚揚撒落大地

(第四紀是地質時代中最新的一個紀,今天的我們仍然處在第四紀大冰期之中,只不過並非其鼎盛階段;班夫國家公園現在年均降雪量仍然高達2-3米,高山上更可達7米,下圖為2014年2月13日北美大陸冬季的積雪覆蓋情況,整個加拿大和美國的北半部全變成了白色世界;圖片源自@NASA)

即便來年夏季艷陽高照

積雪仍不能完全消融

於是新的冬天來臨,積雪再次加深

如此這般一年年堆積、壓實

結構疏鬆的新雪圓化變成了緻密的粒雪

粒雪又重新結晶變成更緊緻的粒狀冰

粒狀冰進一步受壓,排出空氣

從而形成了一種更高密度的物質

冰川冰(Glacier Ice)

(冰川冰的形成示意圖,整個成冰過程往往需要數年到數十年,在南北極甚至需要數千年;星球研究所標註,依據為高等教育出版社《自然地理學》)

冰川冰層層堆疊

構成了地球上最壯觀的景象之一

冰川(Glacier)

持續上百萬年的造冰過程

到了距今2萬年前

冰川的勢力擴張終於達到頂峰

加拿大全境「淪陷」

巨大的冰川像蓋子一樣

將原本生機勃勃的土地徹底封死

(這一時期我們稱之為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當時北美洲北部的土地被兩個巨型冰蓋覆蓋,即勞倫泰德冰蓋Laurentide Ice Sheet、科迪勒拉冰蓋Cordilleran Ice Sheet,兩者大致以大陸分水嶺Continental Divide of the Americas為界;圖片源自@haikudeck.com

冰川厚達數千米

只有那些大型山脈中的少數山峰

才能在茫茫冰原中露出小小一角

從空中俯瞰有如海洋中孤立的島嶼

地理學家將其稱為

冰原島峰(Nunatak)

(冰原島峰只有在今天的格陵蘭、南極等少數地區可以看到;下圖拍攝於西南極冰蓋West Antarctic Ice Sheet上空,當時攝影師正乘坐NASA的IceBridge飛機;山峰兩側積雪的差異,是由風吹造成,這些新雪正是未來形成冰川的物質來源;攝影師@Mario Tama/NASA)

如此巨大的冰川規模堪比南極

在加拿大的國土上留下了諸多遺迹

班夫國家公園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個

它面積高達6641平方千米

比黃石國家公園略小

卻是中國九寨溝風景名勝區的9倍

(班夫國家公園地圖,綠線為公園邊界線,縱穿公園的紅線以路易斯湖為界,南北分別為弓河谷景觀大道、冰原大道;地圖源自@Aude Vivere)

來自太平洋的暖濕氣流自西向東運動

在班夫受到高山阻礙,形成豐沛的降雪

導致這裡發育的冰川面積巨大、數量眾多

(班夫國家公園群山,拍攝於乘坐直升機飛往阿西尼博因山Assiniboine的途中;攝影師@阿劉)

面積超過80平方千米的

瓦普塔冰原(Wapta Icefield)

位於班夫國家公園的西界

周圍群峰環繞、雪如凝脂

(冰原是面積巨大、但不超過5萬km2的冰川覆蓋的陸地;比冰原更大的則稱為冰蓋;下圖為瓦普塔冰原,對面山峰包括Mount Collie、Mount Mummery、Ayesha Peakin;攝影師@Vern Dewit)

萊爾冰原(Lyell Icefield)

周圍山勢更加凌厲

行走其中,有如穿行異域

(攝影師@Steve Shannon)

班夫北部的哥倫比亞冰原(Columbia Icefield)

是落基山脈最大的冰原

其面積高達325平方千米

逼近中國青藏高原上最大的冰原普若崗日

哥倫比亞冰原的厚度更是達到365米

將330米的北京國貿三期大廈放入其中

還綽綽有餘

(下圖為哥倫比亞冰原,攀登者對面為加拿大落基山脈第二高峰、海拔3747米的哥倫比亞山,右側雙峰分別為South Twin和North Twin,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攝影師@Vern Dewit)

哥倫比亞冰原向四周伸展

發育出數條大冰舌

(冰舌、冰原關係示意圖,製圖@星球研究所)

最長的一條名為

薩斯喀徹溫冰川(Saskatchewan Glacier)

它長約13千米

從山間蜿蜒而下、氣勢宏大

(冰舌是冰川沿著地表或冰面向下延伸而形成,如同冰川伸出的舌頭,因此得名;攝影師@Callum Snape)

另一條冰舌

阿薩巴斯卡冰川(Athabasca Glacier)

是哥倫比亞冰原中最易接近的一條

(該冰川屬於班夫北部的賈斯珀國家公園,攝影師@Paul Zizka)

其厚度超過300米

冰川之上遍布巨大的冰洞

配合炫目的極光

景象極為瑰麗

(攝影師@Paul Zizka)

冰川並非靜止不動

其本質是一種流動的固體

擁有遠超河流的洪荒之力

可以輕易剝蝕山體、搬運巨石

(冰川流動示意圖,製圖@星球研究所,原視頻為BBC《How do glaciers shape the landscape》)

班夫這樣巨大體量的冰川

更是會帶來天翻地覆的改變

(冰川對地形地貌改造示意圖,請點擊放大查看;製圖@Stephen Marshak,星球研究所修訂並增加中文標註)

當群峰之巔被冰川包裹

(此山為海拔3219米的White Pyramid,時值冬季冰雪豐盈,遠觀冰雪恰似抹了厚厚一層奶油;注意山上的攀登者;攝影師@Paul Zizka)

強烈剝蝕之後

原本平緩的山體

或變得尖削如刀刃

(拍攝於乘坐直升機飛往阿西尼博因山Assiniboine的途中,這種刃脊通常是由於山脊兩側被兩條冰川分別侵蝕而形成;攝影師@阿劉)

或如上帝之矛

以90度直直刺向天空

(登山者所在的山為海拔2621米的Mount Fifi,對面為海拔2682米的Mount Louis,這種山體在被冰川侵蝕時,脆弱的外層全部瓦解,最堅硬的內核岩體則被保留下來;攝影師@Paul Zizka)

或醉卧冰原

如大廈將傾

(海拔2938米的Saint Nicholas峰,注意下方的攀登者,攝影師@Bill Kerr)

或巨石嶙峋

有如劍龍之背

(Mount Ishbel,這種山形是因山體岩層多為垂直向,被侵蝕後形成凌亂的鋸齒狀;攝影師@Paul Zizka)

或似鉛筆頭

天賜如椽大筆

(海拔3504米的Mount Lyell,這是冰川侵蝕後形成的角峰;攝影師@Paul Zizka)

最為特別者當屬海拔3618米的

阿西尼博因山(Mount Assiniboine)

作為冰川侵蝕後形成的角峰

它形似阿爾卑斯著名的馬特宏峰

但阿西尼博因山山體呈現出更加標準的金字塔形

相當醒目

(攝影師@阿劉)

除了重塑山峰

冰川還會在地表刻畫出巨大的U型山谷

(冰川形成U型谷的動態示意圖;製圖@Cecilia Bernal/維基百科)

這些山谷往往十分寬闊

是人類、動物、河流的重要通道

當我們登上山頂俯瞰

很難想像在2萬年前這裡曾布滿冰川

(長圖預警,請將手機橫屏觀看;這張超級長片拍攝于海拔3155米的Mount Sarbach山頂,至少囊括了5條巨大的山谷;攝影師@Vern Dewit)

最著名的當屬

弓谷(Bow Valley)

它長度超過100千米

寬達2-5千米不等

班夫鎮(Banff)便坐落其間

(弓谷航拍,畫面下方為班夫鎮,攝影師@Paul Zizka)

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PR)

在這裡順著山谷走勢

划出了一道美麗的曲線

(此路段名為Morant"s Curve,如今已是非常熱門的攝影點;第1張攝影師@Glenn Casey,第2張攝影師@David Swindler)

冰原大道(Icefields Parkway)

弓谷觀景大道(Bow Valley Parkway)

穿行弓谷南北

路可及山,山可及天

(冰原大道,路易斯湖附近路段,攝影師@王謙)

當險峰重塑、山谷再造之後

2萬年前堆積的巨大冰川開始消融

班夫最動人的一面誕生了

(Mount Gordon山下的冰面湖;夏季冰川融蝕,在冰面的低陷處積水成湖;冰原上的四人為一支青年登山隊;攝影師@Don Wilson)

因為冰川體量巨大

原有的冰川消融到現在的規模

用時可能長達4000年

4000年間群山之上、河谷之中

被冰川刨蝕、堆積的各種坑窪之地

紛紛被注入冰川融水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Portal Peak山上的冰湖,可以清晰看出冰川融水注入冰湖的過程;冰川名為Bow Glacier;攝影師@Vern Dewit)

維多利亞冰川(Victoria Glacier)緩緩而下

形成了著名的路易斯湖(lake louise)

(攝影師@Paul Zizka)

冰川將山體中的岩石

研磨成細小的岩粉(Rock Flour)

隨著融水進入湖中

使得湖水呈現出冰牛奶一般的淡藍色

(路易斯湖上的皮划艇運動員,拍攝於the Big Beehive hiking trail,攝影師@Yohan Dumortier)

路易斯湖北部面積更大的

佩托湖(Peyto Lake)

也同樣如此

(攝影師@Jeff Clow)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節

還會呈現出現很大的色彩變化

(請將手機橫屏觀看,攝影師@César Asensio)

位於弓谷尾端的雙傑克湖(Two Jack Lake)

則以水中倒影著稱

它處於一個大湖的分支,所以水面異常平靜

對面是由層次分明的沉積岩構成的

倫達爾山(Mount Rundle)

一個是天造的鏡面

一個是地設的美峰

(攝影師@曾勇前)

或反射天光

(攝影師@Paul Zizka)

或映照星辰

(攝影師@Paul Zizka)

班夫國家公園的湖泊眾多

其他如夢蓮湖(Moraine lake)

硃砂湖(Vermillion Lakes)

赫伯特湖(Herbert Lake)

弓湖(Bow Lake)

明尼旺卡湖(Minnewanka Lake)等等

也都相當精彩

(第1張為夢蓮湖,攝影師@James Wheeler;第2、3張為硃砂湖,攝影師@Paul Zizka)

山川、峽谷、湖泊

是冰川造就了班夫的一切

也是冰川為人類帶來如此的極致風光

人們在這裡滑雪、登山、遠足、漂流

或在湖邊住宿

(路易斯湖的罕見角度,下方為始建於1911年路易斯湖城堡酒店,攝影師@Paul Zizka)

或與自然和諧同框

(名為「搶鏡者」爆紅照片,Melissa and Jackson Brandts夫婦在明尼灣卡湖遙控自拍時,一隻金背地松鼠闖入了鏡頭,該照片爆紅2009年的互聯網,傳播超過8000萬次,成為班夫國家公園的標誌事件之一)

如今

冰川對班夫的塑造已經近於尾聲

全球變暖正在加速落基山脈冰川的消融

1985年班夫國家公園有365條冰川

到了2005年,其中的29條已經消亡

科學家們預測

如果按現在的排放趨勢

最早在2100年

剩下的300多條也將消失殆盡

(哥倫比亞冰原消融預測,可點擊放大查看;由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研究團隊發布,製圖@Garry Clarke)

冰之班夫正在消失

火之黃石還在醞釀下一次爆發

未來的世界是冰退火勝嗎?

P.S. 本文得到了加拿大著名攝影師Paul Zizka的大力支持,我們在此致以特別的謝意

P.P.S. 攝影師佳作投稿,查看更多歐美極致風光,都可以點擊公眾號菜單(這裡真是寶地啊)

... The End ...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星球研究所」

我所聚集了一群國家地理控

專註於探索極致風光

by 星球研究所 原創編輯,轉載請聯繫微信公眾號「星球研究所」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註於探索極致風光


推薦閱讀:

指著中國說是朝鮮,美國人的地理知識到底有多匱乏?
你後來才知道的震撼的概念有哪些?
為什麼是紅塵?而不是綠塵藍塵黃塵?
建立空間思維,實現人生進階
這該死的輪迴

TAG:冰川学 | 旅行 | 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