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親子關係:我可能有個假爸爸

所有為《請回答1988》流過淚的人,大概不僅僅是為那真實而周折的愛情,更多的還有那種與父母微妙關係的真實呈現。

文/七天路過(微信公號:少女成長研習社@ taocituzi77)

1.

以前看過一句話,中國女人四不幸,分別是當媽式擇偶、保姆式妻子、喪偶式育兒、守寡式婚姻。

我跟朋友落落一起在家看《爸爸去哪兒5》,調侃地說:「中國孩子也有四不幸:媽寶式溺愛,隱形式父愛,為你好式教育以及逼婚式戀愛。」

在爸爸5中,山雞哥帶著兒子Jasper來參加節目,「社會我春哥」長了一副生人勿進的樣子,全程的表情都有點冷,也有幾個時刻表達出不耐煩的樣子。

直到那個上了微博熱搜的片段中情緒完全爆發,他對走在後面的兒子大叫「快點」,Jasper看起來有點害怕,但還是慢慢地說:「你能不生氣了嗎?」

我忍不住說:「Jasper 情商太高了吧。要是我爸這麼吼我,我肯定一句話也不敢說了。」

旁邊的落落卻突然眼圈紅了起來,我看著電視里陳小春回來跟兒子說「sorry」的那一幕,又轉向她。

「我爸爸從來就沒有跟我道過歉。不管是不是錯怪了我,每次凶完我,就一副不容置疑的態度。我恨我爸,因為我從來都不知道該怎麼愛他。」

我抱著她,輕輕拍她肩膀,在她耳旁說:「我懂,我也是。我可能有個假爸爸。」

在一個網友留言中看到她說父親給她留下的影響,就是害怕解皮帶這個動作,覺得皮帶都是武器。聽他的腳步聲都要抖三抖,在家不敢表現出任何存在感。

爸爸真的愛我嗎?

每次《爸爸去哪兒》開播的時候,我總是在心裡咯噔一下。

從第一季不懂跟森碟溝通的田亮,到只玩手機忽視諾一心情的劉燁,再到會不自覺沖孩子吼的陳小春,若不是在節目的點滴曝光,與網友旁觀時的評論和互動的反思中,這些明星爸爸褪下光環後,是不是能讓孩子們時刻感受到愛意呢?

我見過跟爸爸成朋友的很少,更多的是壓抑和不知所措的平淡關係,有一些甚至是反目成為仇敵。

一個家庭聚會有說有笑,會突然因為父親突然推門而入突然陷入平靜。

父親更多的是一種威嚴的形象,是家中至高無上的一家之長。

大概只有到了每年的父親節,父愛這個詞才會被格外鄭重地提出來吧。

日常的時候,父愛約等同於ATM機和一句「爸,我媽呢?」

2.

在《請回答1988》中,德善就跟爸爸是很讓人羨慕的如父如友的關係,可以坐在台階上聊天,可以跟爸爸撒嬌。

德善像所有的老二一樣,在家中常常被忽視,看著爸媽對姐姐和弟弟偏心,但是她爆發情緒,爸爸會托著生日蛋糕在巷口等她,會輕輕問她:我們德善的夢想是什麼。

也會帶著歉意說:「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不是生來就會的。」

相比之下,姐姐寶拉和父親的關係則格外拘謹。

發了工資當場給全家買了禮物卻沒有爸爸的,爸爸有點失落地說沒關係,事後卻是讓媽媽轉交給爸爸,可是襯衫的尺碼還是買小了,她沒有提前去問爸爸穿多大的尺碼。

婚禮當天向父母敬禮的時候突然看到爸爸穿著自己買的鞋子里塞著紙,才知道自己的鞋子買大了,然後就開始崩潰大哭,這一小細節很是打動人,或許寶拉更像爸爸,所以這兩位內斂的人直至婚禮時刻,才默契地用寫信的方式去表達愛。

所有為《請回答1988》流過淚的人,大概不僅僅是為那真實而周折的愛情,更多的還有那種與父母微妙關係的真實呈現。

還在從中感受到的,現實中從未有過的那個願意跟自己說「對不起」的爸爸吧!

3.

崔恕在《父親》一歌中唱:我們為什麼不能做朋友呢/你坐在我的對面/眉頭緊鎖 /鎖住我的童年 。

研究表明: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可能被父親創傷過。

心理學家稱之為:Father Wound (來自父親的創傷),來自父親的創傷一代又一代的傳遞著。

弗洛伊德也稱:我想不出比獲得父親的保護更強烈的兒童需要。

有很多父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像是旁觀者,而非參與者。

朋友在聊天時說:「我對父親的印象,就是每天坐在沙發上看電視,不准我們換台。有什麼事想跟他說,他都說』跟你媽商量吧』「。

而我在某個關於親子關係的回答中看到一段回答,我想是很多中國孩子的心聲:

「渴望來自父母的關愛,尤其是父親的,可是直到自己大學畢業、工作N年之後、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後,仍然得不到父親的關愛和呵護。

我不要那麼多,只要一點點,來自父親發自內心的關愛。

可是,沒有,從來沒有。不是他工作忙,他在歇班的時候,寧肯去跟別人聊天、打大半夜的麻將,寧肯去逗別人家的孩子,也不想多管管我,當然,他對我妹和我媽,也幾乎不怎麼關心。在我對父親的回憶中,佔據大部分的,是他的責罵。」

「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成為中國一些家庭中某種病態的平衡。

當爸爸主動或被動的成了家庭中的隱形人,孤軍奮戰的媽媽會難以避免的陷入孤獨感和不安全感中,又會不自覺的把家轉化為她痛苦的工作場所。

用讓人窒息的愛和焦慮將孩子裹挾,造成孩子和媽媽之間的過度依賴。

但其實孩子身上的很多品行,諸如堅毅、果敢,對自己所熱愛或責任所在的事竭盡全力地追求、探索,這些往往是來自父親的啟迪與鞭策。

一個孩子的成長出了問題,通常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孩子沒有跟母親生活在一起,缺少母愛而造成心靈上的匱乏與缺憾;第二個原因是父親經常不在家,沒辦法給孩子更好的啟迪與影響;第三個原因是當孩子犯下某個錯誤的時候,沒有得到家長及時的糾正與調整。

國內一所知名大學的校長有一次問自己的女兒:「你眼中的好父親是什麼樣的?」

女兒的回答是:「一個好父親,要有90%的溫柔和10%的冷峻。」

這個回答耐人尋味。好父親要有九成的民主和溫情,願意跟孩子做朋友;但一成的冷峻和權威必不可少,在孩子犯錯時要給予適度的批評和懲戒。也就是說,父愛要有理性,要有原則和底線,尤其是道德方面的。「

4.

我發現我們這一代成長起來的孩子都有一個共性:小時候喜歡把委屈藏在心裡,長大了拒絕和解。

小時候因為爸爸的忽視和否定,會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無論是考試努力得滿分還是假裝成很乖巧的「別人家的孩子」,很大程度上都是為了得到父母的主動肯定,尤其是來自爸爸的,更加有威嚴的肯定。

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會突然意識到,也許他才是在這段糟糕的父子關係中負更多責任的人。

所以我們拒絕和解,也拒絕重建。

應該和解嗎?可是我也只是個孩子啊!為什麼要我來為這段尷尬的親子關係負責任?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說,你必須以你自己的方式去揭示你生存的意義。這句話也可以用到你與父親的關係上——你必須以你的眼睛、你的心去揭示你與父親這一重要關係的存在。

所以到底應該如何放下自己曾經感受過的傷痛,進行和解呢?

1.建立有效溝通

很多時候我們與父親的溝通基本靠猜。如同《請回答1988》中的寶拉與父親一樣,寧願猜父親的尺碼,也沒有去主動問一下。更不要說「爸爸我愛你」這樣的表達了。

嘗試著進行「有話請直說」的表達,與父親展開做直接的溝通,不要擔心會有衝突,很多矛盾都是在衝突中化解的。

2.尋找父親在我們成長中的足跡

這是一次必要的旅程,回望過去的成長,相信你會看到一點愛意,也許太沉默,也許太隱秘。

只有打開舊有的傷痛,你才會找到治癒的方法。

3.理解父親也是不完美的人

一位女士致信美國心理學家杜布森博士,說父親自小就一直沒有給她必要的關愛。杜布森博士回信說:「如果你父親是個盲人,你不會因此而不愛他吧?

實際上,很多爸爸就是情感方面的一個盲人。他看不到你的需要,也意識不到對你的生活漠不關心給你帶來的傷害。

爸爸們也被他們的父母、他們的童年及社會所制約。

4.學會與自己和解

我曾經在跟朋友探討父愛缺失的問題時說,那也許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問題,是那個時代沒有給他更多表達愛的勇氣和機會。

而慶幸我們出生在這樣一個給我們更多機會去探索自我的機會,讓我們去尋得愛意所在。

從根本上來說,你需要和解的對象是自己,而不僅僅是爸爸。

——————————————————————————

作者:七天路過

混跡在帝都的北漂姑娘,圖書營銷喵

2個月瘦11斤的摩羯少女

微博@七天_路過

公眾號@少女成長研習社(ID:Taocituzi77)

推薦閱讀:

從外部關係走向內心
那些還在勸你對孩子無條件寬容的人,都是在泯滅人性!
接納自己和孩子的「內在小孩」——談談父母與孩子的「自我接納」和「相互投射」(案例篇)

TAG:请回答1988电视剧 | 亲子关系 | 父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