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講述「失敗」的戰爭片,同樣讓人尊重

文/殺手裡昂

戰爭題材電影不好拍,一方面要保持正確的戰爭觀、歷史觀,一方面還要與當下商業市場創作規律相契合,讓更多年輕的主流消費群體接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真實歷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改編的戰爭片《捍衛者》在兩者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做到了很好的融合。

《捍衛者》在故事取材上算是比較冷門,對於觀眾來說,「淞滬會戰」可能比較熟悉,但其中的「寶山保衛戰」對於沒有深入研究過歷史的觀眾來說還比較陌生,影片從這個角度切入,並不是去消費歷史、消費戰爭,來激發出觀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它最大的意義是讓觀眾銘記歷史、銘記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先烈。

作為一部真實還原歷史原貌的戰爭片,《捍衛者》做到了尊重歷史、尊重戰爭,有一個正確的歷史觀,像「手撕鬼子」、「褲襠藏雷」那樣歪曲歷史、戲說戰爭的抗日神劇,不僅違背了藝術創作規律,也是對戰爭與歷史的極大不尊重。

《捍衛者》中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在形象上都很立體飽滿。一方面,在面對殘酷的戰爭時,表現出一種民族氣節與愛國精神;另一方面,在面對敵我雙方實力懸殊、敵眾我寡的情況下,表現出對於戰爭的恐懼,都體現出人性最真實的部分,而這部分是最打動人的。

特別是影片中對於主角姚子青這一人物的刻畫非常生動,但導演對這一軍人形象的處理與以往不太一樣,並沒有將這個人物做得很極致誇張,而是非常含蓄克制,觀眾在姚子青身上並不會看到太多動作表情,大多沉默寡言,但他身上卻帶有一種不怒自威的氣場,有一種作為軍人的堅毅,而正是這份堅毅的力量,才能支撐他率領600壯士與幾倍的敵軍對峙,誓死堅守寶山七天不破。影片結尾有一個鏡頭很動人,姚子青誓死保衛寶山,最終殉難,就連日本人也被他的精神所折服,用一塊白布將姚子青的屍體遮蓋起來。

為了讓這部戰爭片更能契合當下電影市場,導演對電影進行了商業類型化的處理與包裝,以便讓更多的年輕受眾接受這樣的題材。因為電影講述姚子青將軍率領的600壯士守衛寶山的歷史事件,所以導演在關於對日的戰略戰術呈現上做了很多精心的設計,根據敵我力量對比與時勢靈活運用各種相應戰術,採用了合圍陣地戰、伏擊戰、殲敵戰、狙擊戰等,一次次的將敵人的進攻擊退,也顯示出姚子青卓越的軍事才能。

並且,影片以字幕的形式將每天的戰事狀態呈現在銀幕上,有一種紀實性與真實感,這也是片中拍攝戰爭場面所追求的一種風格。片中的戰爭場面採用了大量手持攝影的拍攝方式,追求一種晃動效果,營造出一種紀實風格,讓觀眾彷彿能夠隨著鏡頭穿越到那段硝煙瀰漫的年代,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片中最為精彩的戰爭場面要數結尾的那場巷戰。姚子青率殘部二十餘人組成「敢死隊」退守寶山城,與日軍展開的那場慘烈的巷戰極其真實震撼。這場巷戰拍得極具層次感,觀眾的視角不僅跟著攝影機鏡頭在巷子里穿梭,還在各種破敗的二層樓房裡進行穿梭,在視覺上有很強的衝擊力。

好的戰爭片不光要有真實殘酷的戰爭場面,更重要的是對於戰爭的反思,對於歷史的尊重。《捍衛者》中,姚子青與戰士全部陣亡,寶山失守,雖然這場戰爭以「失敗」告終,但卻是一次成功的「失敗」,猶如《敦刻爾克》中的「有一種勝利叫撤退」一樣,都值得人去尊重。在當下的和平年代,《捍衛者》的最大意義便是警醒後人,勿忘歷史,勿忘那些在戰爭年代誓死保衛和平的革命英雄們。


推薦閱讀:

「新男色」時代 ,「直男電影」為何成票房新貴?
中國人還有多少血淚史不為人知?
100萬孤兒,200萬寡婦,50萬殘疾人,這部戰爭片太殘酷了

TAG:捍卫者电影 | 战争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