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白白胖胖的包子也是很有內涵的食物呢

,九月,十月真是喜慶的月份,朋友圈裡結婚的人好多,這不,昨天我多年的好哥們結婚了,這喜宴真是太豐盛,差不多上了二十個菜,正當我吃得飽飽的時候,上了一盤包子,於是我便突然想起可以在咱們的樂鼠基地說一說關於包子的故事.(時時刻刻想選題,我是不是夠用心??)

包子是個有歷史的胖同學

包子對我們來說都太日常了,所以很少有人會去關心這東西到底是怎麼來的.不過既然你看到了這篇文章,不如就來關心一下這位從小陪伴著你的小乖乖吧.

曾經看到過關於西安餐飲的書籍,裡面說到西安的包子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的」餚核」,不過考慮到」餚核」是關於肉類和果類的統稱,這樣說未免有點太牽強.

真正可以說跟現代包子比較相似的東西出現大概是在漢朝了,當時的麵粉加工技術已經日趨成熟,而當時的胡人已經把麵粉做的」胡餅」當做主食.

之後到了魏晉時期,就有了各種各樣的」餅」,其中就包括了用竹籠蒸的」蒸餅」, 這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里就有記載.

當時的時髦貴族就愛吃蒸出來上面自然分裂成」十」字狀的(這點跟我們現在對饅頭的愛好頗為相似),而到了十六國的後趙時期,更開始流行吃帶」餡」的蒸餅,這時候」包子」的雛形算是徹底形成了.

等到了唐朝,」蒸餅」開始變得普及起來,也改名叫」籠餅」,之後到宋朝就出現了跟現在幾乎沒有太大區別的包子了.

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饅頭跟包子是指的同一種東西,直到現在在江南還有很多地方把包子叫做饅頭,而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韓國,現在的韓語里指的包子,發音還是跟」mantou」很像,也可以看出這樣的關聯.

真正將」饅頭」和」包子」分開為兩種食物,已經是清朝的事了,而且主要是出現在北方.

比如它,你能確定它是饅頭還是包子嗎?

至於諸葛亮發明了饅頭一說,因為是野史記載,所以也無法確定是真是假了.

包子的不同形態

隨著大量的人口遷徙,包子在全國和全世界都發展出了不同的形態.比如在江南流行吃的是蟹粉包,只在乎裡邊的湯汁十分鮮美,用吸管吸完,外面的皮是不必吃的.

又比如在廣東的叉燒包,它其實算是非常接近饅頭的了,因為它幾乎是真正的饅頭裡面夾上幾塊肉,算是非常接近」原始版本」的包子.

另外還有廣東的流沙包,它是奶黃包的變種,那咸甜的口感,記得小時候第一次吃有些些不習慣,但第二次開始就迷上了那種奶香和蛋黃充分交融後,與鬆軟麵皮混合在一起送入口腔的奇妙口感.

大名鼎鼎的狗不理包子,講究的是皮薄肉厚,這裡說一下狗不理並不是狗也不想吃的包子,它的名字其實是來源於創始人的乳名.

還有小籠包,南方吃得多,開封的,上海的,四川的都挺有名,皮薄,汁多,還容易吃

在國外,還有越南的餅包和菲律賓的燒包都各有特色.不過我個人還是最愛皮薄湯汁多的小籠包.

每個人的家鄉總有那麼一家好吃的包子店

對於我來說,家鄉長沙最有名的包子店,大概是一家叫做德園的包子鋪,那裡的包子個頭超大,我最愛吃的是裡面的肉餡還有蘸著湯汁的那層麵皮.除了這家叫做德園的包子店,其實還有大醫院食堂里的包子饅頭是好吃的,因為肉的來源可靠,而且麵粉也用得紮實,不過通常要託人才買得到.

在靠狗不理包子打響知名度的天津(當然天津有名的不只是這個),其實最好吃的並不是狗不理包子,至少現在是這樣.比如另外一家」健君包子鋪」口碑就更好一些,三鮮包子是他們的主打,是可以吃到實打實的蝦仁的.

而在北京,說實話前兩年名聲大噪的慶豐包子鋪只能說是家平價的讓人吃飽的包子鋪吧,要說有多好吃,我確實不認同.不過倒是可以試試柳泉居的包子,吃慣了肉包子,不如試試它家的豆沙包,我最愛吃的是山楂味的,它的餡很細膩,外皮很是鬆軟,是想換口味時的好選擇,口感跟吃廣東的奶黃包有那麼一些些的像.

而在以生煎有名的上海,雖然現在小楊生煎風頭正盛,一咬下去滿滿的湯汁,但是說到地道的大概大壺春這樣的老店更有發言權.它的生煎底煎到焦脆,裡面湯汁也不多,吃起來超香.

說到這裡,發現這白白胖胖的傢伙原來已經存在了那麼多年,家族現在也這麼龐大了.來說說你最愛吃哪家的包子吧!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公眾號:樂鼠基地

官網:leshujidi.com

吃貨集中營

分享最新最全最地道的國內外美食


推薦閱讀:

信不信由你系列之——生熟
世界上那麼多種茄子做法,這一種最能HOLD住大冷天!
金湯肥牛超好吃,但你要當心金針菇哦

TAG:美食 | 烹饪 | 小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