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7年: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看到這個小標題,我想很多小夥伴要蒙圈了。因為我們從小就被告知,中國的近代史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但史學界有一批學者,特別是研究明史的學者並不支持這個觀點,其代表人物有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商傳研究員、山東大學晁中辰教授、南京大學許蘇民教授等,他們認為晚明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弄清楚什麼是近代史,近代社會與古代社會或中世紀社會有什麼不同。

下面我將從經濟史的視角提出近代社會區別於古代或中世紀的兩大特點,但請小夥伴們注意這並不意味著我忽視或否認近代與古代或中世紀在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差異:

第一,從社會的縱向發展看,近代社會是商品貨幣經濟為主流的,商品貨幣關係在經濟生活中取代了閉塞的自給自足。在古代或中世紀的社會中,自然經濟佔主流,其特點是最大限度上實行自給自足,生產為謀生而非謀利,為消費而非交換,市場和貨幣對於普通民眾來說,是陌生的,不常接觸到的。一個在明代初期生活的中國農民與一個在金雀花王朝(1154—1399年)後期生活的英國農民,他們在社會中的經濟行為應該是差不多的,他們都是親自到農田中耕種,春天播種,夏天澆水,秋天收穫。每年秋天收割的莊稼除了以實物形式要交給國家或封建主外,留下一部分歸自己食用,無論是米飯或麵包等主食,還是土豆或菠菜等副食都要自己種植、收割,只有在需要農具、菜刀等金屬製品時,才到村裡的鐵匠鋪去購買,在其日常生活中貨幣和市場幾乎從不出現。而在近代社會中,人們生產的產品不是為了自己消費,而是為了拿到市場上去銷售,生產的直接目的是謀利,賺取貨幣,再用貨幣去購買自己生活所需的一切。貨幣、交換、市場變得須臾不可或缺。就這樣,商品貨幣經濟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一掃而光。剛才我們提到的那兩位農民的後裔,一個生活在大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的中國,另一個生活在漢諾威王朝喬治二世(1727—1760年)的英國,他們在社會中的經濟行為也應該是差不多的,但與他們的祖先差別就很大了。他們經過大半年的辛勤耕作後,收穫的農作物首先要拿到市場上去出售,以換回貨幣,因為他們要繳納的稅收已經不再是實物,而是貨幣。除了稅收以外,他們還會用貨幣買回肉、絲織品、棉布、茶葉、香料、陶瓷製品等多種工農業產品,如果要將貨幣和市場從他們的生活中剝離,他們將無法生存。

第二,從社會的橫向發展看,近代社會是一個全球化的社會,每個國家和地區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在經濟上越來越緊密地聯結為一個整體,交流與溝通取代了古代或中世紀的閉塞與孤立,世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相互聯繫、彼此依靠的經濟有機體。近代之前的人類自從走出非洲後,便生活在彼此隔離的狀態之中。世界被分成了幾個文明中心,歐洲的基督教文明、中東的伊斯蘭教文明、東亞的儒教文明、南亞的印度文明、黑非洲文明、美洲的印第安文明和大洋洲文明,他們相互隔絕,經濟文化往來比較少,交換的產品基本屬於貴重珍品,數量不大,基本是供社會上層消費。美洲、大洋洲文明甚至不為亞歐大陸所知。只有到了15世紀,明代中國派出鄭和率領龐大艦隊,七次出訪西洋,在南中國海、印度洋上向西探索,隨後中國海商以野火燎原之勢衝破海禁,沿著鄭和的步伐,在南中國海、印度洋上尋找商機,開闢新航線;比中國人稍晚50年左右,以西班牙、葡萄牙為代表的西歐國家也開始衝出歐洲大陸的束縛,在大西洋上探索通往東方的新航路,並發現美洲和大洋洲。至此,中歐經濟交流日益密切,世界各地逐漸成為一個相互聯繫、彼此依靠的經濟有機體。

以上兩個特點,總結一句話:縱向經濟性質發展,橫向經濟聯繫密切。正是這兩個特點構成了近代社會的最主要經濟特徵。

還有一點小夥伴們需要知道的:近代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拿爭議較少的西歐近代化舉例。公認的西歐近代史開端為1500年,但這並不是說1499年12月31日23:59的西歐還是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與世界其他地區經濟聯繫還比較少,到了1500年1月1月0:00,西歐一下子就實現了商品貨幣經濟,並與世界各地建立起密切經濟聯繫了。而是說從1500年開始了近代化這一進程,到了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工業革命的完成、工業化的基本實現才標誌著近代化的最終完成。也就是說西歐的近代化進程大約持續了400年,而公認的西歐近代史開端1500年是這個近代化進程的起始年份而非完成時間。

好,我們知道了什麼是近代社會了,也知道近代史開端是近代化進程的開始而非完成。現在我們可以拿近代史這兩個特點作為標準,去衡量中國社會何時開啟近代化的進程,也就是中國的近代史開端於哪年。

1567年隆慶皇帝做了兩個決定,下達了兩份詔書:一是開放銀禁,二是開放海禁。這兩道詔書是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推動下,對白銀貨幣化和私人海外貿易的官方承認。

開放銀禁,意味著明政府正式承認白銀為合法貨幣,白銀在與寶鈔、銅錢等貨幣競爭中脫穎而出,以其特殊的優勢和適當的供應量承擔起法定貨幣的各項職能。在白銀貨幣化的推動下,中國的商品貨幣經濟有了迅猛地發展,爆發了商業革命和金融革命,中國國內大宗商品遠距離貿易飛速發展,全國性市場逐步形成。同時,在白銀貨幣化的推動下,傳統的賦役—財政制度有了革命性的變化,從明代的一條鞭法到清代的攤丁入畝,傳統的實物財政為近代的白銀貨幣財政所取代。無論從社會經濟運行層面上看,還是從國家治理的層面上看,中國的自然經濟都開始向商品貨幣經濟轉型。從社會的縱向發展上看,這是近代化啟動的重要標誌。

開放海禁,意味著明政府正式承認私人海外貿易合法,私人海商經過100多年的努力與鬥爭,終於迎來了合法的海外貿易渠道。明清私人海商們前仆後繼地沖向南中國海和印度洋,將中國強大的工農業供給能力與歐洲巨大市場需求連接起來,整個世界在中國供給、歐洲需求與中歐海商們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一體化經濟有機體,近代世界經濟體自此誕生。中國成為了近代世界經濟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聯繫變得密不可分。從社會的橫向發展上看,中國也進入了近代化轉型。

縱向發展、橫向發展並非彼此孤立,而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中國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手工業的繁榮,紡織業、制瓷業、制茶業等行業產品質量提高的同時成本大幅度下降,這為海外貿易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有競爭力的商品;而海外貿易的發展,為中國吸收了大量海外白銀,反過來又促進了國內白銀貨幣化的鞏固與發展,推動了賦役—財政的貨幣化改革,更加堅實了商品貨幣經濟的根基。

雖然中國的近代化進程比西歐還要長,直到20世紀才基本實現。但就近代化開端來講,中國與世界近代化大勢是基本同步的。1567年隆慶帝開放銀禁與海禁的兩道詔書分別標誌著中國社會縱向和橫向均開啟了近代化轉型的漫長過程,因此我們可以放心地說1567年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其實認為1840年是中國近代史開端的傳統觀點,對近代社會的認定也是遵循了社會縱向、橫向發展的兩大特點。但傳統觀點將中國近代化的動力主要歸於外因,即外來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開啟了自然經濟向商品貨幣經濟的轉型,同時也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將中國拉入世界經濟體系。傳統觀點沒有分析16-18世紀晚明至清代這段歷史,忽視了在這300年中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而我們的觀點則強調內因,中國社會經濟內部發展才是推動中國近代化轉型的根本動力。

推薦閱讀:

TAG:中国历史 | 近代化 | 明朝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