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20年商業史和演變邏輯(零)紅利

本文作者:饒天林,前投資經理,TMT、教育行業研究者。洞悉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繫。微信公號/知乎專欄:第一性原理的思考與實踐。E-mail: raotianlin@foxmail.com,請註明姓名、職業、目的。


互聯網再次進入一段青黃不接的時期,回顧歷史不免有炒冷飯之嫌。但試想下,倘若互聯網的故事又再次在ARVR、人工智慧上重演一遍,無論身為創業者還是投資人,真的有辦法做出清晰的判斷和決定嗎?還是很難的吧。

我實在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希望得到對互聯網行業完整的、公理化的理解。便有了「互聯網20年商業史和演變邏輯」這個系列,全系列預計約有 12 篇,本篇為引言,主要觀點是:

  • 移動IM、移動直播、視頻網站的行業拐點都在於「帶寬」
  • 「紅利」的本質是在市場出現「10倍率變化」時的「套利空間」

相信我,你也一定能從互聯網的紛亂和興衰中看到無比清晰的邏輯脈絡,以下,enjoy:


2011年,微信

假如你是一名外國人,你所在的地區並不用微信。現在讓你判斷在遙遠的中國的這兩個App,微信和QQ,哪個更火,你會怎麼判斷,你的理由是什麼?

當然,這並不好回答,畢竟微信和QQ都很火(2017年第二季度,微信月活是9.63億,QQ月活是8.5億,相差並不大)。但從實際的社會影響力上來講,說微信比QQ火併不過分。

不過,如果讓你回到2011年的時候,這個答案則是一目了然,任何人都有清晰的感知。

那就是如果後台一直開著,耗不耗流量

不論是因為「為移動端而生」,還是簡潔設計,亦或是沒有冗雜的好友關係。總之在2011年,微信在流量優化和用戶感知上,都好於同時期的QQ。彼時運營商套餐的流量普遍還在100M上下,且經歷過SP時代的經常莫名扣費,多數人對偷跑流量非常謹慎小心。這道隱形的流量閥門把微信和其他同時代的即時通信App區隔了開來,默默影響了智能手機用戶的打開頻次和「在線」狀態。

流量,在這裡也稱為帶寬,是那個時代決定App生死的關鍵。

2015年,移動直播

如果你依循著帶寬這個視角來看2015年第四季度突然爆發的移動直播行業,這個規律簡直是不證自明。

2015年9月,王思聰投資的「17」鬧完涉黃風波被強制下架後,突然迎來一波移動直播行業的大高潮,花椒、映客融資千萬級美金,不久之後各大App微博、陌陌紛紛轉型移動直播。

2014年底中國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就已經達到了8.75億,移動端很難再進入大量新用戶。那2015年究竟發生了什麼改變,才能製造移動直播的巨大機會?

是4G。

中國的4G用戶在2014年底還只有9700萬,到了2015年第三季度末已有3億,差不多是中國總人口的20%。

4G的滲透改變了什麼呢?要知道移動直播可不是一個新鮮事,此前YY旗下的移動端直播虎牙與鬥魚已經爭得不可開交。

在移動直播爆發前,直播還是以秀場直播和遊戲直播為主,這類直播的特點是依賴網速,網慢那就是全程馬賽克。無論是主播還是觀眾,都幾乎不可能在戶外環境錄製和觀看。而4G的普及,最大的好處就是主播們可以隨時隨地開拍,不管是戶外跑步還是床上擼貓,這在當時簡直是被各種秀場公會壟斷的直播界里的一股清流。

這意味著新的供給出現了,這些新主播並不被過去的移動直播平台所把持,才給了新進入者機會。(從另外一個數字來印證,2015年10月到2016年5月,不到一年的時間,網路直播App的MAU從5271萬增長到8585萬,增長了38.6%,考慮到註冊用戶可能會更多,也就是說確確實實市場出現了很大的增量 [2])

2010年,視頻網站

另一個行業的謎題也隨之豁然開朗,那就是視頻網站。

視頻網站的戰爭從2005年開始到現在打了10多年,現在基本形成了背靠BAT的愛奇藝、優酷土豆、騰訊視頻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怪就怪在,2012年優酷和土豆合併時,幾乎所有人都以為這場仗打完了,為什麼愛奇藝和騰訊視頻反而異軍突起了呢?

很多老網民並不知道,在2010年以前,中國家庭平均下載帶寬其實不足100kpbs。[3] 這說明長期以來,大部分家庭在電腦前無法流暢地觀看清晰的體育比賽、電視劇、綜藝節目和電影。那時的視頻平台充其量就是在線看看動畫片、DVD轉錄的低清電視劇還有網友上傳的小視頻。

想看大片怎麼破?去VeryCD和BT天堂找種子。

2010年以後,當家庭帶寬普遍突破了低碼率視頻的限制,有足夠多的用戶開始關注視頻質量,觀看高清視頻時,視頻平台就進入了版權爭奪慘烈的電視劇、綜藝和電影領域。而在這個領域,優酷和土豆並沒有那麼強的壟斷地位,也就給了愛奇藝、騰訊視頻背後仍有大資本撐腰的競爭對手反超的機會。

紅利的本質:10倍率變化

那我們就要問了,這三個案例反映了什麼共同的道理呢?假如你回到那個時點,憑什麼說服自己現在就有個好機會?(畢竟用戶的快速增長是結果,如何在結果之前作出判斷呢?)

人人都知道要把握「大趨勢」,有時候這個大趨勢也叫作「紅利」,那投資人怎麼判斷紅利呢?通常來講,就是產業中的關鍵要素出現了「快速變化」

我們知道貨幣政策、庫存等等要素存在一個「周期輪動」,但真正的大拐點通常發生在科技、人口、制度這些要素上。它們絕大多數時候都是慢變數,然而在行業的拐點上,這些慢變數突然變快了

  • 2011年微信,變快的慢變數是觸屏智能手機。
  • 2015年移動直播,變快的慢變數是4G和移動支付。
  • 2010年視頻網站,變快的慢變數是家庭帶寬。

當慢變數變快時,供需之間會被突然撕開一個口子,出現短暫失衡,現有玩家也來不及反應這個失衡,從而給了新進入者機會。去哪兒創始人庄辰超說過「市場增速很快時,增量空間很有可能不會被一家所壟斷」:

當時攜程進入市場的時候,一直說online travel(在線旅遊)是他的addressable market(潛在市場),但是你有沒有想過,online travel是一個以每年40%-50%增速的市場,當你今天擁有這個市場50%的時候,哪怕你的增速也很快,你有40%-50%,但是由於每年市場的高速增長,釋放出來的空間會非常高。而且這個市場的增速本身,如果他是online向無線的引入,導致這個online travel是突然之間在加速,在加速的過程中,準確定義addressable market非常重要。

這個高速增長的市場在安迪·格魯夫那兒也有相似的表述,叫作「10倍率變化」(10× changes)。

紅利的本質:套利空間

但光有快速變化的要素還不夠。

我們看在微信崛起同一時期的美國,卻是截然不同的景象。第一,美國沒有出現微信,What"s App、iMessages、Facebook Messenger都沒有替代SMS簡訊。第二,美國出現了Instagram和Snapchat這樣的圖片社交平台,而中國儘管有過LOFTER、IN、Nice和美圖秀秀,但甚至都沒形成圖片社交這個細分賽道。

Why?

第一,美國的簡訊雖然曾經很貴,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運營商很快就將簡訊免費了,而微信這類的即時通信App最大的作用其實是替代簡訊,在美國的替代作用甚微。

第二,美國的3G和Wifi發展的比中國要早很多,所以圖片社交才會順利出現。到中國3G普及的時候,微信已經一家獨大了,圖片社交無論是聊天消息還是朋友圈時間線,用微信就搞定了,並不需要新App。

所以說在快變數上,還需要臨門一腳。這個臨門一腳,就是「套利空間」,簡單說就是低買高賣

  • 微信套的是運營商數據流量資費和簡訊資費的「價格差」。在美國沒有這個差價,故而沒有微信。
  • 移動直播套的是素人主播和傳統秀場公會的「供給差」,以及同時期價格相同的流量,但變現快的「變現效率差」。
  • 視頻網站套的是獨播劇和非獨播劇的「流量效率差」。[4]

其他的紅利概莫能外。

再看看風口論的提出者雷軍套的是什麼利呢?很多人說是新浪微博的流量紅利,但其實小米套的是已然成熟的高通晶元、Android系統、電容屏的整合紅利。屆時智能手機技術已經成熟(紅利),只需要好的用戶體驗的方案(臨門一腳)。小米扮演的就是這個「用戶體驗差」的套利角色。

所以創業者就是要去不斷尋找產業里的「套利空間」

總的來說,當市場發生「10倍率變化」時,如果同時還有低成本整合和高價值販賣的「套利空間」,就可以說機會真的到了

下篇我們會延續「帶寬」的視角看看互聯網的 20 年發生了什麼。


如果你對互聯網、廣告、零售、電信、消費電子等行業有任何有價值的經驗和思考,歡迎加入「互聯網20年商業史和演變邏輯」系列的思考,一起探討和分享。我的微信:1103417327

「互聯網20年商業史和演變邏輯」系列目錄

  • (零)紅利
  • (一)帶寬與滲透率
  • (二)支付敏感度
  • (三)零售業啟示錄
  • (四)場景的藩籬
  • (五)心流與人類飼養場
  • (六)學習區和認知邊界
  • (七)社交與非零和博弈
  • (八)兼容性、層展與稅租
  • (九)身份、賬戶與激勵相容
  • (十)平台經濟學
  • (十一)剪枝演算法
  • ……

注釋及引用

[1] 題圖自Pexels

[2] 引自:2016直播App數據報告:5平台搶進第一梯隊,夜越深直播越火熱

[3] 引自:第27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

[4] 見:愛奇藝龔宇:後來者居上的六點思考


本文來自微信公號/知乎專欄:第一性原理的思考與實踐,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摘編和演繹。


推薦閱讀:

360 衛士為什麼開始彈出新聞?如何評價?
XSS攻擊是什麼,怎麼秒殺iphone釣魚站
BAT的壯大和我國的互聯網封閉有必然的聯繫嗎?

TAG:互联网 | 商业 | 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