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內戰派系知多少(二)
去年(2016年)10月29日,本通訊第一期曾刊登了《敘利亞內戰派系知多少》一文,向讀者們介紹了敘利亞內戰的主要派系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今年4月初,本通訊又根據形勢變化,在知乎發布了該文的修訂版。
近一年時間過去了,敘利亞特別是北敘利亞的形勢又發生了更為深刻的變化。本通訊因應這一變化,推出《敘利亞內戰派系知多少(二)》,以期為讀者釐清敘利亞內戰的最新動向。
圖1:敘利亞內戰最新形勢圖。圖中紅色部分為政權軍控制區,黃色部分為北敘聯邦控制區,黑色部分為伊斯蘭國控制區,白色部分為沙姆解放組織控制區,綠色部分為主和反對派武裝控制區。
當前,敘利亞內戰各方,經過一番聚散離合,已進一步重組為五大勢力:
一、復興黨政權
其武裝力量一般敘利亞國內外稱之為「政權軍」(Regime Forces)。
圖2:敘利亞陸軍軍旗。注意,旗幟中間為兩顆星。
這個政權在2017年初已控制了敘利亞西部大部分人口稠密的地區,奪取了大馬士革和阿勒頗這兩座敘利亞最大城市的控制權。此後,復興黨政權趁伊斯蘭國在民主軍打擊下走向崩潰之際,從帕爾米拉、哈馬、阿勒頗等地向東進發,奪取了敘利亞中部和東部沙漠內大部分地區的控制權,進一步擴大了其勢力範圍。至2017年9月初,復興黨政權已經控制了敘利亞全國土地的46.3%和國內全部人口的70.8%,從各方面來說都已經穩坐敘利亞全國第一大勢力的寶座。
這個政權麾下的武裝力量主要有:
敘利亞武裝力量(Syrian Armed Forces,簡稱SAF),其中最重要的是敘利亞阿拉伯陸軍(Syrian Arab Army),簡稱SAA;
民族防衛軍(National Defence Forces),簡稱「民防軍」(NDF),支持政權軍的地方民團,甚至包括一部分倒戈的反對派軍閥,也被反對派稱為「沙比哈」惡靈;
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目前該黨已在敘利亞境內建立了自己的軍隊和移民區,儼然成為了國中之國;
伊朗陸軍和伊斯蘭共和國衛隊;
法蒂瑪旅(Liwa Fatemiyoun),阿富汗哈扎拉僱傭兵;
認主獨一軍(Jaysh al-Muwahhideen),德魯茲派民團;
敘利亞抵抗軍(Syrian Resistance),土耳其阿列維派泛左武裝;
亞述公安(Sootoro),東方亞述教會所辦民團;
各種伊拉克什葉派志願者和僱傭兵等等。
圖3:為復興黨作戰的真主黨。
目前,政權軍兵力有:敘利亞武裝力量15—20萬人(其中陸軍10萬人)、民防軍和其他民團約10萬人、包括真主黨在內的各種外國志願者和僱傭軍3—5萬人。目前,政權軍面臨著嚴重的後備兵員不足問題,越來越依賴於各方面自辦的民團和特設部隊(如軍事情報局警備部隊)來維持戰線,因此戰鬥力不斷下降;為了克服這一矛盾,政權軍將資源集中於部分精銳部隊:如共和國衛隊、空軍「老虎」特戰師等兵團,讓它們來充當野戰軍。
儘管復興黨政權竭力試圖在敘利亞恢復戰前那種對外買辦、對內專制的舊體制,但是由於在戰爭中力量損失嚴重,政權軍實際上已經無法消滅敘利亞的其他力量;更有甚者,復興黨政權內部不僅日益軍閥化、碎片化,而且受到黎巴嫩真主黨越來越嚴重的滲透。不過即便如此,政權軍依舊希望在未來的政治和解進程中佔據主導地位,即成為過渡時期名正言順的中央政府。奪取阿勒頗之後,政權軍在軍事上取得了上風地位,因此也在談判中對反對派擁有了優勢,大有欲將其他各派都貶為地方割據勢力的味道。
二、北敘利亞民主聯邦
北敘利亞民主聯邦(Democratic Federation of Northern Syria/Federaliya Demokrat?k a Bak?rê S?riyê),一般又稱「羅賈瓦」(Rojava),系從敘利亞北部的庫爾德自治區發展而來。
圖4:北敘利亞民主聯邦的三色邦旗。
庫爾德工人黨(Partiya Karkerên Kurdistanê?,簡稱PKK)曾在敘利亞北部長期活動。在1990年代末與土耳其合作後,敘利亞的復興黨政權開始鎮壓庫工黨。庫工黨遂在敘北部轉入地下,並在2003年組建了民主聯盟黨(Partiya Yek?tiya Demokrat?,簡稱PYD)。2004年卡米什利發生了庫爾德球迷與阿拉伯球迷之間衝突引發的武裝暴動,巴沙爾當局對庫爾德群眾進行了血腥鎮壓。民主聯盟黨趁機坐大,建立起被稱為人民保衛軍(Yek?neyên Parastina Gel?,簡稱YPG)的游擊隊。2012年民主聯盟黨率領上述游擊隊在庫爾德地區發動人民進行總暴動,奪取了大片土地,建立起庫爾德自治區。
自治區實行婦女解放(例如,傑濟拉州在2014年11月率先宣布一夫多妻和與18周歲以下女性結婚是犯罪行為、科巴尼州在2015年8月跟進)、宗教自由、民族平等、地方自治、民主選舉、土地改革、發展生產、鼓勵合作化等政策,得到國內外特別是土耳其泛左勢力的支持,也因此有很多外國志願者加盟。雖然如此,土耳其和海灣君主國都認為它具有左翼色彩因此是一個巨大威脅,伊朗也不支持,美國為首的西方則態度曖昧。
在敘利亞庫爾德自治區的發起下,在2015年10月成立了以人民保衛軍為主幹的敘利亞民主軍(Syrian Democratic Forces,簡稱SDF或QSD),在12月成立了敘利亞民主委員會(Syrian Democratic Council?)。民主委員會的綱領基本上同過去庫爾德自治區的社會改革方案大同小異,主張通過民主聯邦制的方式重建敘利亞國家。目前,民主委員會除得到庫爾德人和敘利亞克人的擁護之外,已經得到相當多數阿拉伯人甚至是貝都因游牧部落成員的擁護。不過,在國際上該委員會尚未得到任何的承認。
圖5:敘利亞民主軍軍旗。
2016年12月29日,隨著北敘利亞民主聯邦制憲委員會正式通過《北敘利亞民主聯邦社會契約》(即憲法),一個全新的政治實體出現在敘利亞北部、登上了敘利亞內戰的舞台;同時,這個實體還在自己的憲法里宣布要為在全敘利亞範圍內建立「民主聯邦敘利亞」而奮鬥。2017年9月起,聯邦還將舉行公社、地方(各級人民委員會)、聯邦(聯邦人民民主大會)三級選舉,從而在全聯邦範圍內自下而上建立起由人民普選產生的民主政權。
目前,北敘利亞民主聯邦控制著哈塞克省(除被政權軍和伊斯蘭國控制的極少數地方以外)、拉卡省大部、代爾祖爾省部分地區、阿勒頗省東部和北部的廣大地區。到2017年9月,上述解放區占敘利亞全國國土的22.8%,解放區人口占敘利亞國內全部人口的14.3%,而聯邦領導的敘利亞民主軍、聯邦公安部隊、各州自衛軍等武裝更是已發展到十萬之眾(其中民主軍6萬人以上)。至此,聯邦已是敘利亞內戰中不折不扣的「第二大勢力」;而聯邦的目標也是爭取在未來政治和解進程中的主導權——當然,與政權軍不同——聯邦希望把未來的敘利亞改造成一個各民族享有自治權的民主聯邦制國家,即「民主聯邦敘利亞」。
圖6:敘利亞民主軍。
三、伊斯蘭國
曾名「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 and the Levant?),後更名為「伊斯蘭國」(ad-Dawlah al-Islāmiyah),反對者蔑稱之為「達伊什」(Daesh)。
圖7:伊斯蘭國「國旗」。
伊斯蘭國最初是約旦人扎卡維在90年代成立的教權派恐怖組織「遷徙與聖戰組織」,後來該組織加入了基地網路。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後,扶植什葉派當權,引起遜尼派官民特別是舊復興黨黨員的不滿。因為薩達姆末期復興黨政權就推行教權化,因此各種教權派組織紛紛坐大,大量復興黨前官員、軍人和技術人員紛紛投靠這些組織對美國發動所謂聖戰,以圖復辟自己的天堂。
2005-2006年,這些組織在遜尼派三角地區的勢力達到巔峰,伊斯蘭國的前身基地伊拉克分支也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反美武裝之一。然而好景不長,2007-2009年美國強化了對教權派武裝的圍攻,加上敘利亞支持的另一股復興黨殘餘組織回歸派與美軍合作組建遜尼覺醒運動,教權派組織受到很大打擊。基地伊拉克分支也不例外,其頭目扎卡維、馬斯里等相繼被美軍擊斃,兵力也削減到只剩下一千餘人。
但就在此時,本來就因為伊拉克戰爭耗資巨大、收效甚微而產生厭戰情緒的美國,突然又遭到金融海嘯的襲擊,直接導致美國從上到下都有了及早抽身之念。2011年,美國從伊拉克撤走所有作戰部隊,只留下一個由什葉派教權分子當政而軍事上又極端脆弱的伊拉克,導致遜尼派再度絕望;而基地伊拉克分支很快死灰復燃,不但在2012年成功介入敘利亞內戰,更在2014年打下敘利亞和伊拉克的大片江山,成功「建國」。
圖8:被民主軍俘獲的伊斯蘭國武裝分子。
伊斯蘭國的目標是在中東乃至整個伊斯蘭世界建立政教合一的封建國家,因此屬於封建頑固派的範疇,引來了包括美、俄等帝國主義在內各方勢力的共同打擊。然而,在北敘利亞民主聯邦領導的敘利亞民主軍打擊下,伊斯蘭國在敘利亞的勢力(伊斯蘭國在伊拉克的勢力已隨著伊拉克聯邦政府領導的什葉派軍民在2017年7月攻佔摩蘇爾市區而分崩離析了)也陷入了迅速的崩潰之中。到2017年9月,伊斯蘭國僅控制有敘利亞全國領土的14.9%(絕大部分是沙漠地帶)和全部人口的5.7%。
目前,伊斯蘭國除被民主軍圍困在拉卡市區北部一隅之地的殘軍外,其主力集中在敘利亞代爾祖爾省境內,總兵力大約還剩6000-8000人(其中骨幹力量3000-5000人)。其行政中心位於代爾祖爾省東部的邁亞丁城,不過其部分骨幹力量可能已在此前的大半年中相繼化妝逃往國外了。
四、由努斯拉陣線改組而成的沙姆解放組織
沙姆解放組織(Hay"at Tahrir al-Sham,簡稱HTS)是由努斯拉陣線(Nusra)吸收其他主戰教權反對派組織改組而來的。其特點是與基地組織關係密切,可視為基地組織的敘利亞分支。反對者蔑稱之為哈泰什(Hetesh)。
圖9:沙姆解放組織的標誌。
儘管受到美國的敵視,而且因所謂呼羅珊集團的原因而遭到美國轟炸,但憑藉自己強悍的戰鬥力,努斯拉陣線還是通過征服軍(Jaish al-Fatah)、馬賴阿聯合作戰指揮部、阿勒頗征服軍(Fatah Halab)等聯合陣線的形式將伊斯蘭陣線(特別是其中沙姆自由人伊斯蘭運動)的大部分派系、沙姆軍團等穆兄會教權勢力以及相當一部分活動在北方的自由軍派系納入自己的麾下,形成了一個內部有分歧但對外比較一致的教權反對派聯軍。這一股烏合之眾,更得到了土耳其、海灣國家和以色列(※沒錯,以色列在戈蘭高地為基地分子提供情報、火力和醫療支持!)的支持。
然而,在遭到土耳其背叛後,教權派聯軍失去了阿勒頗。這導致上述烏合之眾迅速產生了內部的分化。以聯軍副盟主沙姆自由人伊斯蘭運動(Ahrar al-Sham)為首的主和派勢力在土耳其支持下公開分裂出去,否認了努斯拉陣線的領導地位,在伊德利卜自行建政,還派人到阿斯塔納參加反對派同政權方的對話。這引起被列強指名排斥在和談外的努斯拉陣線極大不滿,於是雙方爆發內戰。
2017年1月,努斯拉陣線為首的主戰教權派勢力同沙姆自由人伊斯蘭運動為首的主和派勢力在伊德利卜省爆發內戰後,努斯拉陣線為團結主戰派諸將,在1月28日宣布改組為沙姆解放組織,當時擁兵25000人。3月,沙解組為獲得土耳其支持,南下攻打哈馬,但損失慘重,曾一度一蹶不振。然而6月間沙特等國與卡達、土耳其公開決裂後,該組織又得到了沙特的大力扶植,在7月底向主和派發動了大規模進攻,攻佔伊德利卜省的土敘邊境地區(從而掌握了全部外援渠道)進而幾乎控制了全省,其兵力也壯大到5萬人。然而9月中旬沙特與俄國妥協後,沙解組再度遭到出賣。
圖10:沙解組下屬的精銳部隊。
目前沙姆解放組織及其盟友突厥斯坦伊斯蘭黨(Turkistan Islamic Party)等控制了伊德利卜省(及其周邊地區)的大部分土地,到2017年9月總兵力已達到5萬人,戰鬥力也遠遠超過主和教權派。
該組織的主要目標是吞併其他教權派組織,重新贏得土耳其、沙特等國支持,迫使列強承認其為交戰團體,從而甩掉恐怖組織的帽子而加入敘利亞未來的政治進程。然而,該組織既因被美、俄一致認定為恐怖組織而無法參與主流政治進程,又不能像伊斯蘭國那樣堅持封建頑固派立場到底,因此陷入了反覆被地區強國出賣的可悲境地。
五、企圖整合為「國民軍」的主和教權反對派
2017年7月下旬,在沙姆自由人伊斯蘭運動(Ahrar al-Sham)領導下、盤踞於敘利亞北部的主和教權派聯軍(其背後是土耳其)被上述沙姆解放組織所擊敗,損失了大部分的兵力和地盤。與此同時,由美國、以色列、約旦等國支持的其他主和反對派部隊也在其他戰場連遭失敗。
圖11:沙姆自由人的標誌。
2017年8月30日起,在總部位於土耳其的「敘利亞伊斯蘭委員會」(Syrian Islamic Council)的號召下,上述各主和反對派聯軍宣布要建立一支由反對派「敘利亞臨時政府」(Syrian Interim Government)國防部統一領導的「國民軍」(National Army,需要注意,這只是暫定名,正式名稱尚未確定和發表)。在9月4日,「臨時政府」總統正式就任國防部長,而上述加入「國民軍」的各派軍閥將公推一人擔任總參謀長。
這支新成立的「國民軍」,總兵力號稱10萬人,囊括了此前由土耳其、以色列、約旦、美國等不同國家支持的各大主和反對派武裝。這一「國民軍」的成立,宣告了「自由軍」的滅亡,同時也宣告反對派「臨時政府」在時隔四年之後終於重新組建了一支名義上統一(事實上仍各自為戰)的軍隊;從另一方面來看,它也表明反對派「臨時政府」和某些主和反對派軍閥終於撕下了「世俗、自由、民主」等假面具,公開與沙姆自由人伊斯蘭運動同流合污到「敘利亞伊斯蘭委員會」為其設定的共(教)同(權)事業中去了。
圖12:沙姆自由人宣布擁護組建統一的國民軍。
目前,試圖整合為「國民軍」的數十支武裝雖號稱擁兵十萬,實質仍分散割據在伊德利卜省中部、阿勒頗省西部、德拉省南部、大馬士革農村省幾座被圍城市、霍姆斯省中部等數十塊大小不一的領地中,互不統屬、各自為陣。就連「國民軍」的正式名稱,也遲遲無法決定,更不要說總參謀長和其他重要職務的人選。值得一提的是,盤踞在阿勒頗省北部土耳其佔領區的蘇丹穆拉德師、勝利集團等土耳其所豢養的部分教權傀儡軍,也參加了這一「國民軍」;不過,土占區的主要城鎮,目前都是由土軍及其親手組建的「敘利亞自由警察」(Free Syrian Police,總數約為8000人)直接控制的。
到2017年9月,沙姆解放組織(主戰教權反對派)和「國民軍」(主和教權反對派)加在一起,總共只控制了敘利亞全國國土的16%和全部人口的9.2%。
圖13:沙姆自由人的武裝分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