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博覽系列:朕的鬍子
mooncatcher 2017-9-17
本文為史圖館專欄約稿,僅代表作者觀點,與史圖館立場無關。
前言
觀看過諸如《賓虛》這樣講述羅馬帝國歷史的電影的讀者或許都已注意到,絕大多數古羅馬人都會剃光鬍鬚而保持面部潔凈,體毛濃郁的人還會將自己全身剃乾淨以保持光滑的皮膚;而與羅馬人形成對照的希臘人,則以蓄鬚為美,常常留著一把茂密的大鬍子,我們今天所見的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劇作家索福克勒斯、埃斯庫羅斯、歐里庇得斯,政治家梭倫、伯里克利、地米斯托克利,數學家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托勒密,醫學家希波克拉底、蓋倫、迪奧科里斯等人物存留下的石像都留著長須,頗有古希臘傳說中奧林匹斯眾神的風範。另一方面,很多人的印象里,眾多知名的羅馬皇帝往往也是蓄鬚者,其中不乏馬可奧勒留這樣獨具特色的鬍鬚樣式,那麼為什麼在全民流行剃鬚的文化里皇帝們卻要留鬍子呢?到了羅馬後期,皇帝們又回歸了不留鬍子的傳統,其中以君士坦丁的光溜臉蛋最為著名,然而直至今日東正教典籍里君士坦丁的畫像上卻依舊留著鬍子,這又是為什麼呢?今天這篇文章將為你揭開謎底。
哈德良:待我長須及腰
歷代羅馬皇帝里,第一個留長鬍子的人是大名鼎鼎的五賢帝之一哈德良。哈德良這個人今天最為有名的功績恐怕要算他在不列顛島上修的一座圍牆和在台伯河邊造的一座五角墓穴;然而回到當年,如果隨便問一個外省人,你對這位新皇帝的最大印象是什麼?估計所有人都會立刻指向他下巴上上的那團醒目的鬍子。
哈德良(左)及其男寵安提諾烏斯(右)
要知道,從羅馬帝國奠基者奧古斯都開始,歷任皇帝的官方肖像(即出現在貨幣、公共建築、紀念碑上的頭像)往往千篇一律,如果不做仔細觀察而單單看臉,一個普通人很難分辨奧古斯都、卡利古拉、克勞狄烏斯等一干皇帝。這裡面唯一的一個例外可能就是尼祿了,而即使尼祿留存的大量不同時期的頭像里也只有一個款式是留有不帶髭的短須。
尼祿僅存的留有鬍鬚的肖像
一旦理解了以上情況,哈德良留鬍鬚的意義就立刻被凸顯出來了——對於看慣了光溜溜的臉蛋的普通羅馬人而言,突然出現一個鬢須裹面、成熟睿智的新皇帝無疑是個大新聞。而哈德良顛覆傳統的造型也著實讓羅馬人對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至今日,考古發掘出的古羅馬雕塑里哈德良塑像的數量位居第二,僅次於奧古斯都。
那麼問題來了,哈德良為什麼要反傳統地留鬍子呢?主要原因是他個人對希臘藝術和文化的無限痴迷和推崇(當然也有說法認為他其實是為了遮掩自己的胎記)。當時對於哈德良這樣的人有一個專有名詞「Philhellen」(希臘語:φιλ?λλην,來自「喜愛」和「希臘」兩個詞的複合),擱在今天各位可以大致理解成「希粉」「希廚」。希臘人對於把鬍子剃的乾乾淨淨羅馬人是不太瞧得起的,雖然希臘在軍事實力上無法企及羅馬,但無論是文學、詩歌、戲劇,還是宗教、語言、建築,希臘文化的軟實力都遠在羅馬之上。在希臘人看來,蓄鬚是希臘人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因為希臘神話中的男性眾神也大多是長須飄飄的形象,只有最年輕的狄奧尼索斯、赫爾墨斯等神不留鬍鬚。
希臘式雕塑藝術
如果各位留意觀察,會發現古希臘和古羅馬的雕塑藝術雖然乍看起來大同小異,但卻存在審美上的許多微妙區別——希臘人以眾神為審美的標準,因而希臘雕塑中的人大多都是體態健碩完美,男性形象往往都有著如赫拉克勒斯一般的健美身材,女性形象則都帶著阿芙洛狄忒和雅典娜的女神風範;反觀古羅馬的雕塑藝術,則更加靠近現實,有體態臃腫的老者,也有身姿健碩的青年,有彎腰屈膝的奴隸,也有氣宇軒昂的將軍;在繼承了希臘雕塑的豐富表現力的同時又充滿了現實主義的生活氣息。回到哈德良這裡,他既然坐定了是個希臘死忠粉,就必然嘗試通過各種渠道宣揚希臘文化,而保留鬍鬚自然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隨著鬍鬚一同而來的就包括以華麗大理石為代表的希臘建築藝術;哈德良一輩子興修了大量的希臘式鄉村別墅,並且往其中填充了無數希臘珍寶。光有房子沒人陪也是很孤單寂寞的,哈德良照例從希臘學來了一樣東西——少年愛(παιδεραστ?α)。說起少年愛,讀過柏拉圖的《會飲篇》的人不會陌生,這在古典時代的希臘不僅不用遮遮掩掩,相反是非常光明正大,會受到他人祝福的一件美事。哈德良選中的這個少年在歷史上也是大名鼎鼎:安提諾烏斯。關於他和哈德良的傳奇故事可以另外寫書,我就不在這兒細說,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留存的安提諾烏斯雕塑數量排名第三,僅次於奧古斯都和哈德良,究其原因,自然是因為每座哈德良身後都有一座安提諾烏斯。
安提諾烏斯
在那個年代,羅馬皇帝的個人造型往往就會帶動一次大的社會風尚;哈德良的鬍子也不例外,自他開始,歷代羅馬皇帝都開始留起了鬍子,蓄鬚也迅速開始在民間社會流行起來,無數羅馬男人都以留著「哈德良同款」鬍鬚為美。
君士坦丁:留頭不留須,留須不留頭
時過境遷,哈德良之後二百年,君士坦丁坐上了羅馬皇位。這位著名的基督教皇帝(有爭議,詳情見我此前文章)打破了持續了近兩個世紀的皇帝留鬍子的傳統,堅持把自己的臉蛋剃得光滑的像鵝卵石一樣出門見人,甚至連鬢髮都剃的一點不剩,並且多年保持這一形象。這其中的原因並非一直流傳的出於基督教禁止教徒留須的緣故,事實上早期基督教對於鬍子並沒有任何明確的限制,甚至在東正教傳統里包括君士坦丁在內的所有聖人(Saint)都會在圖像上被添加上鬍子,這個傳統一直延續至今。
更可能的一個原因是,這只不過是時尚的持續變遷導致的結果。到君士坦丁的那個時代,哈德良式的希臘鬍鬚已經不再流行,普通羅馬人也更多的回歸到了哈德良之前的剃鬚習慣。當時著名的作家和歷史學家阿米阿努斯·馬爾切利努斯就曾經在一封信里寫到:「你難道還以為留著鬍鬚就能為你帶來智慧嗎?請聽從我的建議,立刻將它剃光吧——鬍鬚帶不來智慧,它只會給你帶來虱子。」事實上早在君士坦丁之前的一個世紀,許多羅馬皇帝就已經重回日常剃鬚的生活,只不過在造幣和修築雕塑時依舊要在下巴上掛上鬍鬚。君士坦丁堅定地站到了鬍鬚的反面,他不僅要求一切擁有自己頭像的形象中自己不能有鬍鬚,還為自己新修了大量的雕塑並將他們在羅馬帝國內四處散播,一時間全羅馬到處都是君士坦丁光禿禿的下巴和鬥雞眼似的雙眼。
君士坦丁最具代表性的一個雕像,先僅存頭部和四肢的一部分
說起君士坦丁這尊最具代表性的塑像,其實它原本並非專為皇帝本人打造,而是位於羅馬的一座戰神馬爾斯的塑像;君士坦丁在迎建新都的時候特地命工匠將這尊雕像重新雕刻成君士坦丁的形象並將其運到了君士坦丁堡。而由於君士坦丁實在過於「無須無毛」,以至於在雕刻個人塑像的時候甚至找不到有相關經驗的石匠,只得將歷代先帝的雕像上的鬍子毀掉後將自己的臉雕刻在原來的身體上;這其中尤以哈德良(滑稽)的雕像被最頻繁的「移頭換面」。
回到基督教這個話題上,之所以後世盛傳基督教教人剃鬚保潔,其實和鬍子本身沒關係,而是因為君士坦丁的兩個最讓人難以忘記的形象——基督教徒和光溜臉蛋,被整合在了一起。因而後世歷代反對基督教的皇帝,為了表現出自己是站在基督教和君士坦丁的反面,就會故意不剃鬚而留著長鬍子,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著名的「背教者」皇帝尤利安。尤利安作為羅馬帝國最後一任信仰傳統多神教的皇帝,打壓基督教,推崇希臘文化,平時穿著打扮也是一股子古希臘學者的范;後來在一次出巡過程中他因為自己的鬍子遭到當地民眾嘲笑,為此還專門寫了一篇反諷的文章《厭胡者》張貼在城門口。然而尤利安的個人行為無法扭轉歷史乾坤,伴隨著基督教的崛起,古典希臘式的長須幾乎徹底從世間消失,直到西羅馬帝國崩潰後的數個世紀,隨著留著各種花式鬍鬚的日耳曼人的大量進駐和新的剃鬚技術的發展,鬍子才再次開始在西歐的宮廷文化里有了一席之地。
尤利安
古羅馬人如何剃鬍子
文章的最後,簡單介紹下羅馬人是如何剃鬍子的。在羅馬傳說中王政時代的第五位君主,盧基烏斯·塔奎尼烏斯·布里斯庫斯,發明了原始的剃鬚刀並大力教導羅馬人剃鬚保持潔凈。而實際上普通羅馬人剃鬍子的習慣直到公元前3世紀才基本形成,這其中的一個節點式人物便是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率軍遠征迦太基的羅馬名將大西庇阿;當時的隨軍記錄顯示他已經做到了每天都剃鬚,這樣的習慣也漸漸滲透向社會底層。
具體到技術層面,早期的剃鬚通常做工極其粗糙,往往只是將磨成薄片的燧石製成刀片;到了公元前4世紀左右,由於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堅持自己手下所有將士保持面部乾淨,剃鬚技術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各類帶有手柄和抓鉤的剃鬚刀。而到了公元前1世紀,一種新出現的功能類似鑷子的工具又被許多人用於剃鬚。與此同時,為了避免此前由於刀片過於鋒利而經常剃的滿臉是血的情況,出現了最早的脫毛液和胡泡。最早的胡泡成分相當多樣化,從葡萄乾、藤皮、驢油、蝙蝠血、羊膽汁,甚至於剁成粉末的蛇肉,都曾被用於製作胡泡。可以想見那個時候的羅馬人刮鬍子的時候一定是要捏緊鼻子的。
被稱作「Novacila」的剃鬚刀,形狀類似今天的指節套環
到了公元前後,又出現了一種形狀非常像指節套環的剃鬚刀,這種剃鬚刀成為了那個年代理髮師的標準裝備之一;與此同時問世的則是一種可以緩解因剃破皮膚而導致的疼痛的一種主要由塗了香水的藥膏和浸泡過油和醋的蜘蛛網製成的面膜,直到那時剃鬚才變得不再是血淋淋的折磨。可見即使是刮個鬍子這種我們今日觀之覺得司空見慣的小事兒,也是一件無數代人精神智慧相互迭代的產物。
歡迎關注我館的公眾號:史圖館
QQ群:史圖館164072878;雲韶府545992797
推薦閱讀:
※「Civilization V 食物鏈 No.1」從東羅馬杜拉拉·狄奧多拉女王講起
※晚期古典羅馬國家官僚系統發展【第一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