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錫尼短劍,領先中國幾個世紀?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遺址,曾出土了大量的青銅武器。這些早期的青銅兵器已經相對完善:不僅刀身結實,而且已經出現了以骨制或木製的「柄片」夾合而成的刀柄。其做工精細,樣式極多。從出土的文物來看,這些武器的刀鋒都隱約透著一股寒氣。
▲美索不達米亞出土的早期青銅兵器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被認為是青銅武器的發源地。直到公元前17世紀左右,美索不達米亞的青銅冶煉技術就開始由向周圍傳播了。其西至地中海,向北則到達歐洲中部。包括希臘、邁錫尼文明,都傳承了美索不達米亞的冶煉技術。其中最令人驚嘆的,莫過於出土的邁錫尼短劍。此時也大致與中國武王伐紂的時代相當,所以也有一些人認為,西北的周人是靠著西方穿來的新式青銅武器擊敗了商人。
▲邁錫尼短劍
這些出土的邁錫尼短劍不僅造型獨特,且刀身上多鑲有由金、銀及烏銀製成的裝飾,圖案精美,乃至於在經曆數千年後依然清晰可見。上面或有花紋,或描繪狩獵及戰爭的場景,刀身經過打磨形成短且粗的尖刃,鋒利無比。而這些武器,也為邁錫尼文明的強大武力提供了保證。
哈爾施塔特文明曾盛行於歐洲的大部分地區,是青銅時代後期與鐵器時期的過渡。他們所作的匕首,稱為「藝術品」也毫不為過。刀身修長平滑,說明當時的冶煉和鍛造工藝已大為進步。刀柄細長呈圓柱形,柄末端延伸出了兩個「觸角」,這是早期的哈爾施塔特匕首。
▲哈爾施塔特匕首
哈爾施塔特匕首較邁錫尼匕首有較大不同。首先形狀上,刀柄不再是圓柱形,而在柄中央凸起一個小球,柄末的「觸角」變成更精美的裝飾。其最大的亮點,是此時刀身的材質已經過渡為鐵。刀身鍛造得極為纖薄,鋒利異常。哈爾施塔特文明後期,鐵制匕首已大量出現。
▲哈爾施塔特的鐵制匕首,但其刀柄仍為青銅材質
除此之外,在今義大利地區的伊特魯里亞文明,也開始從青銅武器向鐵制武器過渡。這些青銅武器,刀柄呈圓柱形,形制多樣,刀身多為扁平葉狀。
▲義大利出土的伊特魯里亞青銅匕首
伊特魯里亞匕首主要有三種形制:1.刀身扁平呈葉狀,雙邊開刃;2.刀身較直,整體呈錐狀;3.從刀柄至刀尖逐漸變尖,呈刺狀,刀身的末端延伸出柄腳,用以裝置刀柄。
到了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3世紀,伊特魯里亞已經開始使用鐵作為刀身的材質,同時刀柄仍為青銅製,刀身與刀柄以鉚釘固定。這一點與哈爾施塔特文明所著的匕首類似。
▲伊特魯里亞鐵匕首
早期的羅馬人從伊特魯里亞人手中學到了鐵的冶煉技術,這成為羅馬崛起的一個重要基礎。到公元前五世紀左右,這些羅馬士兵操持著鐵制武器在戰場上披荊斬棘。而當時中國還未統一,春秋戰國的軍隊還使用著青銅武器。羅馬憑藉其勇猛無比的戰士與富有組織的軍制,以強大的軍事力量將伊特魯里亞文明從義大利南部驅逐,並建立了持續千餘年的羅馬帝國。
▲羅馬短劍
在公元1世紀左右,匕首已成為古羅馬軍團的基本裝備之一,佩戴上腰帶的左側。羅馬匕首通體鐵制,一些則以獸骨、象牙或者青銅、鐵制柄片夾住延伸出的柄腳,再以鉚釘將兩柄片固定。
早期的羅馬匕首,柄頭多為圓形;其後通常是扁平或月牙形。一部分匕首會鑲嵌金、銀等貴金屬,十分華麗。但到僅僅兩百年光陰,羅馬匕首就淪為了羅馬後備軍使用的裝備,在羅馬正規軍中則開始銷聲匿跡。
直到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滅亡,歐洲其他地區的民族開始為豐沃的土地遷徙。許多日耳曼部落開始入侵不列顛,這些人被稱為撒克遜人。撒克遜人對撒克遜刀情有獨鍾。在中世紀初,這種擁有數百年歷史的撒克遜刀被歐洲人廣泛使用。
撒克遜刀與其他前窄後寬、或者均勻的刀身不同,它是前寬後窄單刃開鋒,刀尖異常的尖銳。最長的撒克遜刀長達76厘米。
▲留存在博物館的撒克遜長刀-很好的展現了這種武器的典型比例
撒克遜小刀與撒克遜刀形狀如出一轍,但一般僅有15厘米左右,且刀身上以金銀和銅繪有華麗的圖飾,刀柄常為木製。
撒克遜刀也好,小刀也好,都是用於近身格鬥的武器。在中世紀文學中,儘管撒克遜刀未能得到與劍、矛等相媲美的尊重,但依然享有盛譽。尤其是撒克遜小刀,在中世紀早期長達近六百年的歷史中,為撒克遜人、維京人和法蘭克人廣泛裝備。直到12世紀初,這種流行了六百年的撒克遜小刀才被歷史所淘汰。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樂小魚,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冷兵器的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冷兵器研究所(lbqyjs)
推薦閱讀:
※歷史上真正的漢劍長什麼樣?
※孔子的另一個身份竟是劍客?
※為什麼自唐以後就再無高官達貴飲宴時酒酣耳熱之際有人舞劍助興的歷史記載?
※「劍是刺的,刀才是斬和劈」是不是一個思維定式導致的誤區?
※刀、劍,哪個更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