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錢又缺路的西北都會,蘭州該怎麼辦?地球知識局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本文來自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蘭州還有希望么?地球知識局
本文為我局的第278篇觀察文章
今天我們講講蘭州的故事
作者:冷夜寒星
製圖:孫綠 / 審稿:貓斯圖 / 編輯:大綠
蘭州,是一座位於遼闊大西北的都會。
在時空距離的限制下,人們對蘭州的認識大多止步於遍及祖國大江南北的蘭州拉麵館。確實,牛肉麵作為蘭州特色地方飲食確實已經成為了一張城市名片。但這碗蘭州牛肉麵,飽含的不僅是色香味美,更濃縮著蘭州獨特的地緣文化。
在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背後,蘭州還面臨著發展路上的眾多陷阱,令人揪心。
今天的文章讓我們聊聊甘肅省省會蘭州。
洮雲隴草都行盡
路到蘭州是極邊
從大的地理單元來看,蘭州位於黃土高原西沿,西靠青藏高原,北越烏鞘嶺便是河西走廊。這使得蘭州正好處於扼控東西南北四個戰略方向的絕妙節點上。
扼控東西南北
古代絲綢之路經關中地區至蘭州後,分岔為西北向和西向兩條通道。
西北向通道是主要的絲路通道,由蘭州的西北方向沿庄浪河上溯,翻越烏鞘嶺後便可直抵河西走廊大通道;
西向沿湟水河谷而上抵達青藏高原,向西北翻越祁連山出扁都口後,在張掖併入絲路在河西走廊的主幹道。
絲綢之路上的蘭州
蘭州還是唯一一座黃河穿城而過的城市。從蘭州西南方向沿黃河上溯,則抵達了古代的河州地區,而如今的河州則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撒拉族、東鄉族的聚居區;從蘭州的東北方向,沿黃河順流而下,穿屈吳山,可直抵寧夏平原。
地圖
這樣重要的交通節點,必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蘭州被群山峻岭環抱的易守難攻的地形,加上流經的黃河,更使它成了名副其實的金城湯池。
黃河:蘭州的母親河
因此一開始蘭州的的角色不是絲路通道上的大都會,而是扼守要衝的軍事要塞。
漢武帝令霍去病西征匈奴期間,將軍李息於公元121年在此要衝的黃河之上搭建浮橋,屯戍駐軍。漢昭帝始元年間,先後設金城縣和金城郡。
金城(蘭州)與河西四郡
底圖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改金城郡為蘭州,置總管府。因城南有皋蘭山,故名蘭州。
皋蘭山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蘭州直到清康熙五年(1666年)才成為甘肅省的省會,這樣大器晚成的始作俑者,還是蘭州這群山環抱的地形和四方戰略節點的地緣格局。
蘭州所在的黃河河谷盆地東側、南側被皋蘭山所環抱,西南面被關山阻隔,北側從九州台開始則是綿延的黃土丘嶺和溝壑。群山環抱之中的蘭州交通並不便利。
黃河:蘭州的母親河
蘭州周邊宜居的人口分布區和農業種植區大都分布在狹小的黃河沿河盆地之中。在傳統農業社會,蘭州及其周邊的農業規模十分有限,甚至無法比擬綠洲成片、商賈往來的河西走廊。
關於河西走廊的知識
《河西走廊格局》
蘭州的戰略位置也讓其在亂世難以維持大都會的規模。漢代的羌族騷擾、唐代的吐蕃侵佔、宋夏的時相攻伐,讓原本分散於河谷的脆弱農業經濟難以緊密聯繫和統籌起來。
直到明清兩代,蘭州才迎來了自己的發展期。明代西北邊疆收縮、西北邊貿封鎖,河西走廊的商貿廢弛,河西走廊成了邊關前線。而深處縱深腹地的蘭州則因安寧的環境迎來了發展機遇。
明朝的西北邊疆
和漢唐時相比已經大大得縮減
燈繁三市火
彩散一城花
清代以來,在清王朝對青海、西藏、新疆用兵的過程中,蘭州一直是軍隊集結中轉的要地,其地位進一步得到加強。
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陝甘總督衙門自西安移駐蘭州。
清初蘭州商貿發達,甘新商路和甘藏商路交匯於此,西北大量的皮毛、藥材等交易彙集於此。
而外來經濟作物的引入,也使甘肅地區能夠克服地形局限,發展經濟作物。很快蘭州的水煙、百合、瓜果等經濟作物開始馳名八方。其中水煙是清代蘭州輸出量最大的商品。中日甲午戰爭之後的十餘年間,蘭州水煙業的發展達到鼎盛。
曬制水煙
蘭州城建也在清代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俄國人波塔寧在他的遊記中,記載了自己於清光緒十年(1884年)到訪蘭州時的所見,他稱:「這座城市給我們的印象是一座真正的省會城市,寶雞府以西再沒見過這樣的大城市。」
蘭州舊日的城牆(1875年)
在近代化的步伐中,蘭州更是走在了西北的前列。1872年,左宗棠剿滅捻軍起義後,進駐蘭州,將西安機器局遷至蘭州,改成蘭州製造局。
雖然蘭州製造局初建時有清剿西北回族起義、為收復新疆提供保障等軍事意義,但在經濟角度上,這也是蘭州近代化工業的開端。隨後,紡織業、通信業在蘭州迅速跟上,開西北風氣之先。
1917年蘭州製造局在萃英門貢院舊址圖
蘭州製造局的產品(軍械)運往新疆途中
始建於1907年的中山橋,是黃河上的第一座鐵橋,是甘肅洋務總局與德國泰來洋行合作修建的。它如今仍然矗立在蘭州的黃河之畔,已成為蘭州的標誌性建築。
蘭州黃河鐵橋竣工後甘肅地方官員合影
約瑟夫·洛克於1925年8月20日
從白塔山上拍攝的蘭州黃河鐵橋
從白塔山公園觀看中山大橋
新中國成立初期,位於甘肅西部的玉門油田是當時我國發現的少數幾座油田之一,受到了極大的重視。為了有效開發玉門石油資源,石化煉油基地便選址在蘭州西固區。
蘭煉、蘭化均是國家「一五」時期重點工程項目,全國各地的石化專家和工人奔赴蘭州支援建設。這是大西北開發的發軔,令蘭州重工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石化工業基地。
1951年玉門油田
到了70年代,憑藉石油化工、輕紡和機械製造等支柱產業帶動,長期貧弱的蘭州當時的GDP在全國甚至邁入前20強。這樣的排名,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中游。
玉門油田枯竭後,隨著甘肅長慶油田、青海油田、新疆塔中油田等開採和鐵路交通網的完善,蘭州的石化工業仍然是蘭州的經濟支柱之一。但上天賜予的恩典也讓蘭州和很多資源型城市一樣面臨著巨大的危機。
玉門、塔中、青海、長慶油田與蘭州
生長羌中慣橫笛
落梅疏柳詎關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沿海地區的開放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以重工業為主體發展的蘭州開始顯出後勁不足的劣勢。由於產業結構落後、位置深入內陸等原因,蘭州經濟在省會城市中開始趨於落後。
在2016年全國GDP排名中,蘭州以2200億元位居全國第96位。這並不僅僅因為蘭州地處西北。
如果看看蘭州的鄰居就會發現,同樣身居內陸的烏魯木齊以2824億元位居全國第74位。非省會的陝西咸陽更是以2362億元的成績打疼了蘭州這個省會的臉。
不只蘭州,整個大西北都..
西部水資源的枯竭帶來的風沙和蘭煉、蘭化的工業廢氣排放讓蘭州城市環境也變得相當糟糕。越來越不宜居的環境阻滯了移民和投資的腳步。對蘭州而言,新興產業和投資引入早就進入了瓶頸。
霧霾中的蘭州
不止蘭州
如果分析蘭州尷尬的發展成績單,地緣位置帶來的劣勢應該是首先要被提及的。這些問題有的能用政策傾斜的方式去彌補,有的則只能等待形勢的轉變才能有所轉機。
首先是甘肅省經濟勢力的分散布局,讓蘭州無法統籌全省資源實現發展加成。
現今的甘肅版圖涵蓋了黃土高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等地理片區,並被臨近的省份分隔成極不規則的形態。和大多數省份近正多邊形的省域輪廓不同,長條狀的甘肅頗有頭重腳輕的意味。
形狀曲折且經濟勢力分散
甘肅東南部的天水,歷史上就長期處於關中以西安為中心的發展圈中,並對它南端自然環境相似的隴南形成較強的輻射影響。
隴東的慶陽時空距離上更靠近西安,文化上更類同於陝北,慶陽人去西安顯然要比去蘭州更近更容易。正在建設的銀川至西安高鐵更加快了慶陽人奔向西安的步伐。
慶陽宛如一塊飛地
從蘭州西去的武威、金昌、張掖、嘉峪關、敦煌一線,更是和省會相距甚遠。這些地區本就是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的經濟弱市,一旦和蘭州脫開聯繫,則發展無從談起。
面對這種尷尬,甘肅省極為重視蘭州現代化交通樞紐的建設,推進以蘭州為中心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和民用航線建設。
除了原來隴海蘭新傳統一線已建成高鐵外,蘭州至甘南合作鐵路、蘭州經白銀至中衛高鐵正在建設中,蘭州經隴南的蘭渝鐵路也即將通車。
打造一個高度密集的交通網
列車運行於蘭新鐵路
只有加強與省內各地市的聯繫,蘭州才能充分利用好自己的經濟腹地。但即使能夠通過交通聯繫增強和地級市的聯絡,蘭州內部的一些問題仍然無法解決。
缺地是本世紀蘭州快速城市化所面臨的嚴重的發展空間危機。
蘭州被皋蘭山、關山、九州台等群山環抱,整個盆地目前幾乎已將全部城鎮化。除了建高樓、向上索取空間,基本已經找不到能夠開展大規模城建的衛星區域。除了居民區和商業樓宇,蘭州也急需土地搬遷改造落後產能、引進新興產業投資。
一個被填滿的盆地
面對這個困境,蘭州在城北約40公里處的秦王川建設了蘭州新區。秦王川本是乾旱的荒灘,因「引大入秦」灌溉工程而變得適宜農業。蘭州新區選擇這裡瞄準的是空港優勢和秦王川巨大的土地空間優勢。
蘭州與蘭州新區
缺路、缺地解決了,但是在這些大規模建設中,缺錢的問題又打擊著蘭州的發展,最受打擊的是蘭州新區。由於投資引進不足,落戶的現代化大型企業不多,導致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的低水平行業入駐。
投資不足必然影響產業產值,進而制約政府財政收入,影響公共工程的規劃建設,蘭州乃至甘肅的都面臨著這樣的困擾。低附加值產業的大量入駐,只會更加損害蘭州崛起的可能性。
和工業投資的不溫不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地房地產熱火朝天的建設。這種嚴重的不對等似乎是中國近年來房地產行業水漲船高的一個縮影。可惜商業樓盤的瘋狂建設並沒有帶來足夠的居民數量,拉動全中國的房地產也幫不了蘭州。
根據規劃,新區將成為蘭州的副城,在2015年就應該達到30萬人口。但目前蘭州新區的人口才達到2015年規劃的一半多,新區人民難以消化龐大的閑置樓盤。
這座載著城市夢想的地方反而成了媒體報端上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康巴什新區和雲南昆明呈貢新區等齊名的「鬼城」。
我們多麼希望蘭州被世人銘記的,不只是那一碗熱騰騰的牛肉麵。但蘭州引領西北的渴望,又路在何方。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