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影瑣憶·美國打贏二戰,他們都是幕後功臣

造船工人們聚在一起觀看新船下水儀式。(點擊可看大圖)

1941年,美國海事委員會下令緊急設立造船廠,為美國和英國建造價格低廉、出產迅速的貨輪,以彌補那些被德國潛艇擊沉的貨輪留下的運力缺口。

那一年2月,伯利恆-法菲爾德船廠在巴爾的摩成立,並很快招募了2.7萬名員工,沒日沒夜地建造新設計的「自由輪」。

每艘自由輪的載重量在一萬噸左右,但通常都會超載,以儘力滿足戰時的運輸需求。

由於建造工藝的簡便和流水線施工,自由輪的出產速度極快,只需不到一個月時間就能下水。

1941年9月27日,第一艘自由輪帕特里克·亨利號在伯利恆-法菲爾德船廠下水,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親自主持了儀式。

接下來的四年里,這座造船廠建造了384艘自由輪,還有94艘更大、更快的勝利輪和45艘兩棲登陸艦。

伯利恆-法菲爾德船廠林立的吊車。(點擊可看大圖)

拋錨系泊的自由輪等著最後的裝配工作結束就能出海。(點擊可看大圖)

工人們在舾裝碼頭爬梯上船工作。(點擊可看大圖)

排隊上工的船廠工人。(點擊可看大圖)

一位工作中的焊工。(點擊可看大圖)

一位焊工把甲板焊接到龍骨上。(點擊可看大圖)

拼合船底板。(點擊可看大圖)

自由輪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號上,打磨工除去焊縫上多餘的金屬。(點擊可看大圖)

船廠的8號船台上,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剛剛開始建造。(點擊可看大圖)

這裡是儲存船上各種隔板的地方。(點擊可看大圖)

工人在建造中的自由輪內部工作。(點擊可看大圖)

大量製造好的軸隧堆積在一起。(點擊可看大圖)

切割鋼板。(點擊可看大圖)

一艘快要完工的自由輪的船艏。(點擊可看大圖)

抽煙的管道工。(點擊可看大圖)

一位在午餐時間休息的焊工。(點擊可看大圖)

在甲板上工作的工人。(點擊可看大圖)

戴著安全帽的船廠工人。(點擊可看大圖)

一位船廠工人驕傲地展示他購買的戰爭債券。(點擊可看大圖)

一位正在吃冰淇淋的焊工。(點擊可看大圖)

鋼板上既有正經八百的警示,也有開玩笑的塗鴉。(點擊可看大圖)

繁忙的船廠。(點擊可看大圖)

操作大型吊車的工人。(點擊可看大圖)

安裝船底鋼板。(點擊可看大圖)

安裝平板龍骨。(點擊可看大圖)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號上的工人用氣動扳手擰緊螺栓。(點擊可看大圖)

這位工人在工作服上綉上了自己姓名的縮寫。(點擊可看大圖)

在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號上工作的焊工。(點擊可看大圖)

鉚釘加熱工威利·史密斯在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號的舷窗後擺拍。(點擊可看大圖)

在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號甲板上工作的工人。(點擊可看大圖)

兩位擺出勝利手勢的焊工。(點擊可看大圖)

上夜班的焊工。(點擊可看大圖)

開工第2天:鋪設龍骨。(點擊可看大圖)

開工第6天:二層甲板下的隔板和大梁就位。(點擊可看大圖)

開工第14天:上層甲板鋪設完畢。(點擊可看大圖)

開工第24天:準備下水。(點擊可看大圖)

工人們聚在一起觀看下水儀式。(點擊可看大圖)

眾多船廠工人觀看新船下水。(點擊可看大圖)

新船下水前,工人們在船台滑軌末端塗上潤滑油。(點擊可看大圖)

一艘就要下水的新船船艏。(點擊可看大圖)

腳手架上也站滿了工人。(點擊可看大圖)

約翰·W·布朗號下水,今天有兩艘自由輪還在航行,它就是其中之一。(點擊可看大圖)

前一艘船下水後,工人們趕緊清理船台,準備建造下一艘船。(點擊可看大圖)


推薦閱讀:

對「大縱深戰役理論」的評價
目標——第聶伯河!(上篇)
挑燈看劍 ——漫談二戰蘇德將領(8.2~下)

TAG:历史 | 照片 | 第二次世界大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