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常青藤學霸身上學到的東西

我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

從小家庭背景一般,長相一般,成績一般,才藝一般,上的大學也一般。我相信在中國這樣的人很多。在讀大學的時候,我也常常思考,如果能在斯坦福大學讀書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但我覺得我可能這輩子都體會不到了,所以看到在斯坦福讀書的 Google 創始人拉里佩奇和謝爾蓋,我會有一種由衷的羨慕和敬佩。但是,這些看似都太過遙遠。

最近,我看了一個人的故事,他叫李柘遠。本科畢業於耶魯,目前在哈佛讀 MBA。在全球最頂尖的投行工作過,自己也創過業。我從他講述的故事中受到了鼓舞。同時挖掘了一點東西,也許這點東西就是他做什麼都能有成績的原因。同時,我相信和我一樣普通的,大有人在。我也希望通過他的故事,能讓我們知道差距到底在哪,而差距又是如何拉大的,而我們又該如何完善自身。

首先,繞不開的話題是家庭背景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從家庭背景來講,柘遠是單親家庭,由母親撫養長大,母親是大學英語教師,母親非常開明。經濟條件一般。我家裡經濟條件也一般,父母很疼愛我。但是父母的學歷不高,在學習上無法教育我。

考慮外在因素的話,我比較贊同《投資異類》裡面的觀點,他講的是因為人的背景(包括家庭背景和社會背景)和智商已經在百分之九十幾的程度上決定了他的一生。剩下的百分之五才是自己手裡可以打的牌。但是如果你打的好,照樣可以決定自己的高度。從現實意義上來講,大多數人是真的沒有打好,庸庸碌碌過完一生。當然這確實是一個事實,但是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如何打好我們手中可以打的牌。他的母親是大學教師,當然他從小的教育氛圍和條件會比我好很多,耳濡目染的東西也是有很大差異的。但是這不能起決定性作用,因為家庭教育水平高的在中國也著實不少,但是他為什麼會從同齡人中脫穎而出,不妨繼續分析。

我們 90 後成長的一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初中時,柘遠看到網上一則新聞,說復旦附中學生獲哈佛、耶魯、斯坦福名校錄取。在此之前他的第一個計劃是考中國最好的大學。看到這些新聞後它改變了目標,並且確定了未來三年的奮鬥方向。

說實在的,我也看過這些新聞,我是很佩服他們。我也想考,誰不想考。但是怎麼考?

這是關鍵,我只是想,並沒有付諸行動。一方面,我懶,另一方面,我認為我的父母不會支持我,會認為我異想天開,我害怕那種被輕視的感覺。但是柘遠確立了目標就開始按照指定好的周密計劃一步步執行,不拖延。

他對自己作出了下面的要求:

  • 校內成績至上
  • 課外競賽與活動突出重點,積累「亮點」
  • 高三上學期結束拼出 SAT 高分,報考最心儀大學的「提前批次」

然後將要求一點一點細化,然後就是悶頭去執行。

我是在大學才開始知道做一件事之前要定計劃的。我們要做一件什麼事情,開始要先看看這件事誰做成了,然後和他們去交流學習經驗。需要明確的知道怎麼做才能把這件事的成功率提到最高。然後你明確的知道了有哪些工作是必須做的,就結合你自己的實際情況,列一個計劃。對於計劃,越細分越好,最好是把計劃分成每天都要完成的一些小事。把計划具體化,實現的可能性就會增大。

我們想要做一件事情,就要預估好這件事的結果。柘遠在預估自己能否考上耶魯的兩種情況:

最好結果:在兩場SAT中順利考出高分,完成和遞交「提前批」大學申請全套材料,聖誕節前收到offer(錄取通知)。

最壞結果:SAT考試失利,得再考;「提前批」申請失敗,還需在第二年的1月上旬前完成和提交所有「正常批」的申請材料。如果「正常批」申請也獲得「全聚德」(「全部被拒絕錄取」的調侃),則需要讀「高四」,再申請一年,或在高考前的三個月拚命補習,參加高考。

執行計劃後如果是一個好的結果自然是我們樂意看到的。但是我們也要想清楚最壞的結果。因為努力是不一定會有回報的。這樣我們想清楚了最壞的結果,即便真的發生了,我們也能坦然面對,這會讓我們有一個更加樂觀的心態,以至於失敗的時候不會有太大的落差。我在讀完余華的《活著》的時候,就感慨,我的人生是多麼幸福,我人生的最差結果也不會比小說中福貴更差,那麼我對於人生便有了一份豁達。

開拓方面,柘遠所在的廈門還沒有一個被耶魯本科垂青的廈門學生。但是他做到了。

如果我在初中的時候得知這個消息,我會膽怯,因為沒有前人走過的路或者少有人走的路,意味著你要自己去開闢一條路,這其中的難度,恐怕不是一點兩點。我的父母從小告誡我不要做出頭鳥。但當我在羅永浩的《我的奮鬥》裡面看到的是要鼓勵自己做出頭鳥。但是我想做出頭鳥還是要分情況,你一定要想清楚了,權衡好了利弊再做出自己的選擇。

我們在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被別人誤解。柘遠在家全力複習美國高考的時候,學校里的老師和同學卻是這麼看待他的行為的。

「你好像被當成了反面教材。×老師在上次年級大會上說,這個時候需要穩紮穩打,不要心焦氣躁,更不能冒失,紮實準備保送和高考才是正道,像李柘遠這樣『放棄學業』去搞美國高考,很可能會把板上釘釘的國內一流大學弄丟了,實在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事實上,我們或多或少會在意別人的看法,如果別人的看法不客觀,我們也不自主的感到委屈。我在讀大學之前是非常在意他人看法的,我認同我的父親所說的人活著就是為了面子。但是自大學以來,遇到越來越多的人和事,讀過越來越多的書,我自己總結了一點:如果這個誤解你的人你在乎,那麼就用行動去破除誤解,如果這個人你不在乎,那其實他怎麼想你都無所謂。當面反駁無益,人在偏見這塊從來只按照自己的想法來。

如果說明確清晰的計劃是很成功很重要的一點,那麼執行力則是最重要的了。電影《社交網路》裡面我唯一記住的就是扎克伯格的執行力。你的計劃是一個很理想的情況,能不能實現,還需要用實際行動來驗證。你的計劃是每天讀一小時書,但是今天突然想玩網路遊戲了,你會怎麼選擇呢,如果你非常自律,我相信你一定會先把一個小時的書讀完,再去玩遊戲。

柘遠是一個執行力很強的人。柘遠在生病打吊瓶的情況下依然早出晚歸學習。這份毅力值得學習。我仔細想想,在大多時候我都沒有完整的實現自己的目標。在高中的時候說一個月要做一套卷子,但是只做完半套,最後也安慰自己很不錯了。長此以往,就是一種惡性循環,計劃越來越不靠譜,自律能力也越來越差。

柘遠知道要被耶魯錄取,光成績可不行,所以他積极參加復旦的聯合國模擬大會。自己申請去了戈壁和貝加爾湖畔完成科學考察,通過互聯網參加了美國青年政治家夏季學院,高三參加了倫敦青年峰會。也是在這些活動中才開始對耶魯情有獨鍾。

我在上大學之前,除了讀書就是讀書,而且成績還不好。這不是自我埋怨。我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去參加這些活動,一是我清楚自己的性格,不適合社交。二是我沒有勇氣。為什麼柘遠敢往越來越大的平台走,我後來也體會到了。這是一種馬太效應:從積極的方面來說,一個人只要努力,讓自己變強,就會在變強的過程中受到鼓舞,從而越來越強。從消極的方面來說,這社會上大多數人並不具有足以變強的毅力。如果你有勇氣和毅力跨出第一步,你的人生可能是兩極。再舉柘遠做例子,如果他沒上耶魯,他進高盛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如果不是他自己的能力和宣傳,別人找他創業的概率也會大大降低。而一旦他做成了一件事情,他內心就會受到極大的鼓舞,會有更大的勇氣做接下來的事情。

別以為他們都是書獃子,相反的,他們認為應當 Work hard,play harder。在耶魯變態的學業壓力下,柘遠以為大家都是書獃子。卻在考前一晚發現有些人一絲不掛的在裸奔來施壓。但是裸奔完之後能立馬轉變成學習的模式,彷彿剛才什麼事也沒有發生。

反正我是做不到,要是我裸奔了,估計得激動好一陣才能平復心情。不管是父母也好,老師也好,從小告訴我們都是要少玩多學習。其實我也是發自內心的覺得會玩的人才會學。會玩還可以鍛煉實踐的能力,按照陽明先生的說法就是知行合一。在中學我是很愛玩遊戲的,但是父母認為這是玩物喪志的東西。我一度也這麼認為,後來發現原來是國內部分氪金遊戲坑害了一批青少年。後來我玩一些著名的單機,主機遊戲,才知道原來遊戲和電影一樣只是一種媒介,優秀的遊戲也同樣能讓你受益匪淺。該玩的時候就認真玩,學習的時候就高效的學,我覺得這是一種更好的狀態。當年我曾把江湖謠傳的哈佛圖書館上的名言寫在課本的第一頁,狗一樣的學,紳士一樣的玩。當時這些虛構出來的名言不知道給中國學生灌了多少雞湯。我覺得吧,狗一樣的學,狗一樣的玩。

但是,認真是我認為非常重要的品質。柘遠在提交第一次論文的時候,認真的找專業人士溝通,找教授詳細聊不足的地方,不斷修改,即便熬夜也要把細節做到最滿意。

我做事呢時常馬馬虎虎。即便在大事上還是比較認真,但是明顯不足。我認識很多清華的朋友,我覺得清華的人總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認真。比方說老師布置一個作業,我查了幾篇資料應付了事,但是清華的同學卻是做了很多功課,做了很多準備。我覺得這大概就是一種學者的嚴謹態度。什麼行業,工作時都應該保持學者的態度。認真,盡全力做完一件事情後的那種感覺真的很美妙。

同時,我們也需要養成跨學科的思維,柘遠發現周圍的人不光只是專業技能好,對待自己感興趣的學科都是深入學習。

這一點我也是在大學領悟的。我在讀《曹操傳》的時候,曹嵩(曹操的父親)看到曹操不務正業,說君子不器。我認為君子不器也是一種跨學科的思維。我們不要拘泥於一個專業技能,我們要修得道,如何修,還得從一門一門的專業技能修。我們會從不同的技能中間找到共同的思維。比如哲學和計算機科學,都有非常多的共同思維。如果你能夠把握這種道,那麼任何一個學科只要你想研究都不會顯得困難。

關於健康,柘遠認識的耶魯校草級別的好哥們熱愛健身,即便寒風凜冽,也絲毫不打退堂鼓。參加派對喝酒過多到了夜晚寧願掃興也要提前回家睡覺以防第二天無法早起跑步。第二天是周六。他認為對未來最負責任的做法,是用意志去打敗那麼軟弱和渴望安逸的自己,把當下的事一件件做好。

我看到的時候心裡被震撼了一下。這種自律能力已經不是我能輕易形成的了。而且我時常安慰自己人生苦短,及時行樂,想吃就吃。想來也是可笑。

至於健身的益處,我相信大家都懂。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首要的是一個好的身體。

公益方面柘遠同樣有一些行動。比如在印度貧民窟普及性知識。

我做的最多的不過是往騰訊公益捐幾十塊錢。

公益也是一種態度。我之所以將比爾蓋茨視為特別尊敬的人一方面是他開創了軟體時代,另一方面就是他在公益方面的投入。中國古人告訴我們,窮則獨善其聲,達則兼濟天下。我覺得真正的讀書人應該是要心懷天下的。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對天下有直接很大的影響。我們踏實做好本職工作,盡自己能力去幫助別人也是極好的。

在大三的時候,我們要有自己的職業規劃。首先了解你自己想做什麼職業。柘遠的職業規劃就是把想去的公司研究透了,然後找有經驗的前輩(比如校友)請教。

當然,我找工作的時候已經明白這個套路了,所以看上去這和前面說的申請學校沒有什麼區別。找公司的前輩內推,然後找到面經,認真研究準備。

總而言之,和柘遠存在的差距是方方面面的。但是要見賢思齊焉,慢慢改變,多多學習。

覺得寫得不錯,歡迎關注我。也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幼稚園老大哥


推薦閱讀:

這3個思維定式,將我們牢牢困住
碎片化的知識付費,正在慢慢毀掉你的人生。
高智商的人思考問題時腦中是怎樣一番景象?
你認為我們一生中最該讀的十本書?

TAG:学习 | 差距 | 美国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