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通信人需要考哪些「證書」?

大家好,我是小棗君~

俗話說,「有證走遍天下,無證寸步難行」…

如今這個時代,我們只要活著,就離不開各種「證」:出生證、預防接種證、身份證、畢業證、學位證、結婚證、房產證。。。

這些「證」,就是一張紙,但是代表了身份、權利或者能力。

現在就業競爭這麼激烈,每個行業都誕生了各種證(會計證、教師證、導遊證、律師證……),吸引大家趨之若鶩。

那麼,問題來了。。。

作為我們通信人,要不要考證呢?到底應該考什麼證呢?

今天,小棗君就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

證書是一種證明文件。行業證書,就是對一個人專業技術能力的一種證明。

既然要證明能力,總要先測評吧?

所以,證書根據測評主體,一般分為兩種:

  • 國家機構頒發
  • 企業頒發

國家機構頒發的證書,一般都是由國家有關部門組織進行統一的測評。

企業頒發的,一般由企業負責測評。

通信行業和律師業、金融業不一樣。律師必須有律師資格證,會計必須有會計證,這些都是准入證。通信行業並沒有明確規定的國家級准入證。

而且在我們通信行業,企業頒發的證書,含金量要遠遠大於國家頒發的證書

所以,我們就從企業證書開始說起吧!

通信行業名氣最大的證書,應該就是思科CISCO認證吧。

一個認證是否能夠持續長久吸引大量追隨者,一個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證書所在公司母體的市場地位。而思科作為老牌網路設備廠家,長期以來在行業里擁有很大的市場份額和江湖地位。

大家應該都熟悉這幾個詞:CCNA、CCNP、CCIE。它們就代表了思科認證的三個主要級別。

其中,CCNA的「A」,就是Associate,「聯合、夥伴」的意思。CCNA是Cisco公司職業認證體系中最基礎也是應用最廣泛的部分,相當如入行從業的基本要求。

CCNP的「P」,就是Professional,「專業的、職業」的意思。獲得CCNP認證資格,意味著擁有豐富的知識和技能,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屬於資深的網路工程師。

CCIE,就是最牛的了,「E」就是Expert,「專家」的意思。一直以來,CCIE被全球公認為IT業最權威、最受尊重的認證,是全球Internetworking領域中最頂級的認證證書。全球幾百萬網路從業者,CCIE佔比不到1%。

CCIE也長期佔據IT認證榜首,被稱為IT終極認證。技術移民的話,都算加分項。薪資就更不用說了,小棗君還在上大學的時候,CCIE就能達到百萬年薪。

不過,CCIE這幾年掉價也掉得很快。。。

思科1993年推出CCIE認證,1998年進入中國,剛開始的幾年, 也就幾百人通過CCIE,但是現在有多少呢?就快突破1萬人了。。。

再牛逼的認證,也難不倒我們的考試軍團

其實,思科認證的架構並不止這三層。

如圖所示,確切地說,思科認證包括5個等級

在CCNA之下,其實還有一個CCENT,思科連網技術人員入門級認證(Cisco Certified Entry Networking Technician),非常簡單,幾乎可以無視。

在CCIE之上,又有了一個CCAr,思科認證架構師(Cisco Certified Architect)。。。沒有最牛,只有更牛。。。思科真是煞費苦心。。。

在CCAr這條線上,與CCNA、CCNP、CCIE對應的層級,也有單獨的叫法:CCDA、CCDP、CCDE

D的意思,就是Design(設計)。說白了,這條新開的科技樹,就是偏架構設計的(見下圖)。

每個不同的等級,也根據不同的產品業務方向進行了劃分。例如CCNP,就包括路由與交換、安全、語音等。

考思科認證的話,一般都是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來選擇。通常,考「路由和交換(Routing and Switching)」的占絕大多數,沒辦法,思科看家本事啊。

各個級別對應的參考學習周期如下

CCNA:建議自學時間1個月,培訓機構6天基本可以講完。

CCNP:建議自學時間2個月,培訓機構20天基本解決。

CCIE:建議學習半年。

想要拿下CCIE,只會背題是沒用的。

CCIE考試分為筆試和LAB考試(也就是在實驗室實際操作)。

筆試時間2小時,費用350-400美元,證書有效期18個月,一共100題,滿分1000分,821分即可通過。

LAB考試就變態了,要考8個小時。。。費用1萬人民幣以上。。。而且只在北京有固定考點(少數城市有移動考點)。。。

CCIE證書▼

總而言之,小棗君認為,思科作為一個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老牌通信設備廠家,雖然因為某些原因,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有所下降,證書含金量也有所下降,但仍不失為一個有實力的通信企業,它的認證仍然是較高的價值。

如果是計算機或通信類專業的同學,可以考慮拿下思科認證。建議大專和本科的同學考CCNP(必須先考CCNA)。

而CCIE的話,如果你是沒有實際項目經驗的大學生,即使在培訓結構的突擊強化下,衝刺拿到了CCIE,在用人單位那邊的價值也是會打折扣的。而且CCIE的考試成本(費用和時間)對學生來說確實有點高。

哦,還有一點差點忘了說,考CCIE並不需要先考CCNA或CCNP,如果終極省錢且對自己真的很有自信,可以直接考CCIE。。。

如果說思科是略顯老態的前輩,那華為就是風頭正勁的後起之秀了。

眾所周知,華為這些年來在通信行業迅速崛起,不僅在電信設備領域一步一步爬到老大的位置,在傳統IT網路設備領域也是死磕對手、名列前茅。

以前那個被指責抄襲的小混混,已經成為了一個有話語權的老「流氓」了。。。

在國內數通設備(路由器、交換機、防火牆等)市場,尤其是國家骨幹機房,因為國家安全層面的原因,以及成本、服務等各方面因素,國外廠家設備佔比在不斷減少,華為等國內品牌迅速擴張。

前面也說了,任何一個廠商推出的認證能否被認同,最根本的依據是基於市場的份額

所以,華為認證水漲船高,也成了非常流行的熱門認證,而且還在不斷升溫。

華為的認證體系,見下圖:

怎麼樣,是不是和思科很像?

嗯,基本上就是「非常像」。。。

和思科一樣,華為的認證體系也主要包括了工程師、資深工程師和專家三大級別。

HCNA:入門級認證,基本上是針對新入職員工或初級工程師,目的是增強職位所需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HCNP:針對高級工程師的中級認證,目的是增強不同技術領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HCIE:針對技術專家的高級認證,目的是學習複雜技術和增強解決方案的設計能力。

三個等級的定位,和思科基本一致。

和華為龐大的產品線一樣,華為認證的覆蓋也是非常得廣,包括:路由交換、無線區域網、無線等17個技術領域,甚至包括了物聯網和網路能源。。。

大家注意哈,因為華為是做移動通信設備出身,現在又是電信設備商中的「南波萬(No.1)」,所以在LTE等無線領域是絕對的權威。電信專業方面的認證,它是最牛的。 在這方面,思科沒辦法和華為比(思科不研發和生產基站、手機、MSC、EPC這些電信設備,它強項是數通設備)。

此外,很多同學一直以為華為認證就是華三認證,這是不對的。也有很多同學不明白華三和華為到底什麼關係

小棗君趁機給大家普及一下這方面的歷史:

2001年,華為推出認證培訓體系。

2003年11月,華為技術有限公司與美國3Com公司在杭州合資成立華為3Com,華為認證培訓體系及其相關所有業務由華為3Com培訓中心負責,華為認證品牌名稱更改為華為3Com認證。

2006年11月,華為以8.82億美元價格向3Com出售所有剩餘49%股權,退出合資公司,從而重新推出專屬於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華為認證培訓體系。

2007年4月27日,華為3Com正式更名為杭州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企業標誌也由「H3C」代替了「華為3Com」。

2010年4月,惠普HP完成了對3Com的收購,3Com旗下的杭州華三也正式併入惠普。

實際上,華為和3COM的非競爭條款在2009年9月29日已經結束,所以,現在華三與華為沒有任何關係,華三認證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推出的華為認證也沒有任何關係。

華為除了職業認證之外,還有針對渠道合作夥伴的「專業認證」,包括:銷售專家認證、售前專家認證、解決方案專家認證、售後專家認證、二次開發專家認證和商務專家認證。作為大學生來說,了解即可,無需關注。

在具體的考試組織方面,華為認證考試由Prometric考試服務公司代理。不同級別與方向的認證考試項目具有不同的考試要求與流程。

總體上的流程如下:

以HCIE為例,包括筆試、LAB(實驗)考試、面試。費用的話,是10200人民幣,面試如果要補考的話,大約5000人民幣。。。

HCIE證書▼

雖然投入很大,但是投入就有回報啊,幾個月的工資就回來了。。。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嘛。。。

很多同學都會在CCIE與HCIE之間糾結,到底該考哪個。

這個確實比較難抉擇。

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你打算進入移動通信領域,那麼可以考慮華為認證多一些。總體上,思科認證相比華為認證,還是佔一點優勢。但是在國內,華為的上升趨勢很明顯,價值也在顯現。如果你後面可能出國發展,目前看,思科認證還是更有份量一些。不過,隨著華為在海外的不斷擴張,即使在國際市場,市場佔有率也不斷加大,華為認證在海外的價值也會不斷提升。

國內的電信設備商中,除了華為之外,還有中興。至少在國內電信設備市場,中興和華為的市場佔有率還是有一拼的。

這麼多年的搏殺之後,國內電信行業幾經興衰,倒了很多企業,現在基本上是中興和華為的天下。每次主設備招標結果公布,中興和華為加起來佔了一大半。

中興也推出了自己的認證體系。

中興的認證層次,不用我說,大家都猜到了,是的,和思科、華為一個樣。。。

(能不能有點創意?)

產品分類方面,中興提供承載、無線、核心網、接入、多媒體、能源配套、雲計算、終端、ICT綜合設計9大技術領域,共計21個技術方向培訓認證。

(實在有點多。。。一排都擠不下。。。)

和華為一樣,中興認證的主要優勢在於電信設備領域。

中興的考試組織方式,也逐漸從以前由中興自行組織,改為通過Pearson VUE這樣的第三方考試機構進行組織。報考人可以購買考試券,到各地的VUE考試中心去參加考試。目前中興的認證考試主要是上機筆試和電話面試。

需要說明的是,行業內有很多合作方公司(第三方),如果希望和華為中興合作,那麼相關的人員都需要滿足華為中興的要求,通常就體現在公司認證和人員認證上。

舉例說,如果某公司的A員工,需要通過勞務合作的方式參與中興的工程,那麼A員工必須通過中興的對應認證。而且,派工費用也和認證等級掛鉤。

所以,對於學校或學歷起點較低的同學,考華為和中興的認證,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而華為和中興自己校招員工,基本上是不看你有沒有他們公司認證的。

好啦,通信行業的企業頒發技能認證,主要就是上面幾家。至於Oracle認證、Redhat認證等IT技術認證,主要是偏IT和軟體方向,小棗君就不多做介紹了哈。

國家級證書

我們再來說說國家頒發的證書吧。

在通信行業,國家頒發的認證幾乎沒有什麼含金量。目前,國家頒發的證書,主要是指「全國通信專業技術人員職業水平考試」。

這個考試是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的國家級考試,分為初、中、高三個等級。

考試內容方面:初級、中級職業水平考試均設《通信專業綜合能力》和《通信專業實務》兩科,高級職業水平實行考試與評審相結合的方式評價。其中,中級考試 《通信專業實務》科目分為交換技術、傳輸與接入技術、終端與業務、互聯網技術和設備環境5個專業類別,考生根據工作需要選擇其一。

這個考試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既是職業資格考試,也是職稱資格考試。

取得初級水平證書,可聘任技術員或助理工程師職務;取得中級水平證書,可聘任工程師職務。

正因為和職稱有關,這個考試在國家企事業單位比較有價值。如果在此類單位工作,最好是考一下這個證書。但是在民企和外企,基本上就沒人在乎了。國家的考試,沒那麼複雜,基本上就靠死記硬背。呵呵。

這種考試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便宜。。。相比於企業考試動輒上萬的考試費,國家考試高級也就只要區區200塊。。。沒事都可以考著玩。。。

哦,對了,還有一個「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體專業技術資格(水平)考試」,簡稱「國家軟考」,也和通信專業相關。它也是人社部和工信部組織的考試。也分為初、中、高三個等級。

具體等級對應的資格如下:

通信專業主要關注的是「計算機網路」那個專業類別。

好了,國家頒發的證書,大概就是上述兩個。

項目管理PMP

現在社會競爭這麼激烈,單靠技術是不行了,所以,除了技術類證書之外,非技術類的證書也逐漸在通信行業流行。比如說我們的「PMP(拍馬屁)」證書。。。

PMP認證,即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項目管理專業人員),是由美國項目管理學會(PMI)在全球範圍內推出的針對項目經理的資格認證體系,通過該認證的項目經理叫"PMP"。

推出PMP認證的目的,是為了給項目管理人員提供統一的行業標準,推進項目管理行業的健康發展,也是為了確認個人在項目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裝逼 ^_^)。

PMP證書▼

PMP也不是誰都能拍的,根據學歷的不同,考試的報名條件也不同。主要是項目管理經驗的時長要求。

如果你是學士學位或同等學歷及以上者,在五大項目管理過程中(項目的啟動階段、計劃階段、實施階段、控制階段和收尾階段)至少具有4500小時的項目管理經驗,並且,在申請之日前6年內,累計項目管理月數至少達到36個月;具備35小時以上涵蓋美國項目管理知識體系中九大知識領域的項目管理學習、培訓經歷。

所以,PMP考試主要是通信行業從業有一定時長的老員工,才會去考的。

PMP之所以現在在國內通信業特別流行,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華為是按照PMP的模式進行項目運作的。。。還是那句老話,誰牛逼,跟誰走。。。

好啦,該介紹的都介紹完啦!

其它的證其實還有很多,例如爬鐵塔需要的登高證(還真有),限於篇幅,我就不一一介紹了。

大家一定要記住:證書不一定代表能力,能力也不一定需要證書。。。

希望大家能夠根據自己的專業方向、職業規劃和經濟能力,選擇合適自己的證書。

畢竟,對於有些同學來說,學位證和畢業證,都不一定能拿到吧。。。

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鮮棗課堂

【本文版權歸「鮮棗課堂」和小棗君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推薦閱讀:

了解可見光通信有哪些好的paper值得一看?
英國每秒傳輸 125GB 的「5G 網路」是什麼?
兩富人比誰錢多。如何能實現互相保密但可以比出誰錢多?
FBMC(濾波器組多載波)調製的原理是什麼?
如何設計一種串列通信協議(基於RS232/RS485埠)?

TAG:通信 | 证书 | CCI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