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怎麼成的角兒啊
《霸王別姬》里,小癩子和小豆子溜出去看「霸王別姬」,小癩子當時的表情是這樣的:
--他們怎麼成的角兒啊?
--得挨多少打呀?
--我什麼時候才能成角兒啊?
我一直覺得這三問,問的特別清醒。
簡直是提問的典範。
想做成一件事,先問方法論是什麼,再問要付出多少,最後還得問問自己能不能付出這麼多。
如果不問方法論,很難知道要付出多少,還可能出現過度付出,努力難看,卻效果平平的尷尬場面,比如強撩。
如果不問要付出多少,要麼心猿意馬而一事無成,比如曖昧,要麼被沉沒成本綁架,比如給人當備胎。
而不問自己能不能付出那麼多,就容易迷茫和失衡,比如問為什麼我為你做了那麼多,你卻從來沒有感動過。
其實,給大家講英語學習,講思維訓練的時候,也就是按這個思路走的。
首先,做任何事,沒有比先弄清楚方法論性價比更高的事情了,因為它省去了無數無用功,保證你的每一份付出都是向著正確的方向。這個問題,在順勢借力,四兩撥千斤里,已經分析地非常透徹了。具體到英語學習,我介紹了最高性價比英語學習方法(詳見性價比最高的英語學習方法 ),又提出了深度閱讀是思維訓練的最佳方法。
其次,就是要付出多少了,在已經舉辦的The Economist 深度閱讀訓練(一)里,我復盤了整個深度閱讀的過程,而且要求大家一起做。如果你和我一起走過了這個過程,或者按性價比最高的英語學習方法去學習了其它難度的素材,你就該知道,要精進英語、深度閱讀,需要下多少功夫。
最後,就是大家各自能不能付出的問題了。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要誠實回答,英語優秀、思維清晰能給你帶來多少好處,你願意用多少努力去換這些好處。
這次更新稍晚,是因為最近有一個非常艱巨的工作任務: 翻譯一份跨學科綜述文章(任務一結束就來更新,誠意滿滿啊)。讀過我的答案草頭萃: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需不需要做長遠的職業規劃?的人大概知道,我選擇了跨界發展,從一個同聲傳譯轉型成了一個科學工作者。因為這是一個從文到理的跨越,我在新領域基本是從零開始。但因為在原來領域的積累,我有了很多學習和提升的機會,比如說這個翻譯。
有人可能會想,做個翻譯,就是工作上的一個任務,算什麼機會?如果你在深度閱讀訓練里,聽了我怎麼分析文章,做了轉述甚至翻譯,你應該有體會:同樣的材料,單看,和有意識的做邏輯鏈拆解重建再表達,你的理解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裡,我想通過分析這個任務,講一講邏輯鏈拆解重建再表達能力,超越英語的作用和意義。也算是為更新不勤,給大家一個乾貨的交代。請注意,我在這不是跟各位碎碎念我的生活日常,而是用這個例子,幫助各位進一步理解深度閱讀的終極目的,最好還能拋磚引玉,引起各位對自身情況的思考。
做這份翻譯,我需要
1)把這篇綜述里提到的所有主要論文的邏輯鏈都拆解重建一遍
2)把他們和綜述作者整理文獻的主邏輯結合起來
3)用另外一種語言把他們重新準確表達出來。
而這份綜述本身,並非單一學科的文獻綜述,它涉及了一個學部下面的多學科不同角度研究。這份綜述的第一作者是一位非常厲害的院士,其思想高度可想而知。即使我多年專攻科研的同事,大多數可能也只對其中一部分非常了解。
也正因為如此,我才會稱之為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因為它是我目前拓寬思維廣度,提升思維精度的最佳素材。從這個角度來說,可以把這個翻譯,理解成是科研界的Economist文章。
首先在拆解和再表達的環節上,我的雙語能力可以得到發揮,幫助我保持水準。這相當於大家做Economist文章掃除語言障礙,提升語言水平的工作。
其次,在重建單獨論文的邏輯鏈時,我對各學科的認識會增加,並通過再表達存儲成邏輯鏈塊,相當於大家學英語時候背課文的內化。
最重要的,在把這些小論文一篇一篇和綜述作者的主邏輯鏈結合起來的時候,我得到了這個學部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框架,這對我來說,是極為珍貴的,因為它能為我未來研究,提供更堅實的方法論基礎和更廣闊的視野。這相當於大家做深度閱讀訓練,通過重建再表達,獲得了更多的思維框架,供你未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調用。
這就是我為什麼說,這個翻譯,對我來說是一次機會。跨界以來,我做了不少工作,不少還算光鮮。但在完成這份工作之後,我可以毫不猶豫的說,這是我跨界以來截至目前,最重要也最有意義的一份任務,但也是過程最艱辛的一份任務。
你們可以自行腦補一下,對一個陌生領域的幾十篇學術論文,一篇篇進行邏輯鏈拆解重建,是多大的工作量,過程中會有多少挫敗感和痛苦。更不用提還要把這幾十篇學術論文再放回綜述里去。唯一省點力氣的大概就是雙語轉換和表達了。
可以說,這個受罪的過程就是挨打。想成角兒,沒有不挨打的。關鍵是我怎麼願意,又怎麼知道自己能挨得起這個打?因為我知道思維對一個人有多重要。
我從文到理跨界科研,就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有用獨特性,或者說是不可替代性。提升不可替代性的根本方法論,就是通過跨領域發展拓寬思維廣度,通過研究等高思維強度的工作,提升思維精度,進而突破自己的認知局限,獲得更多發展空間。
如果意識不到挨打的有用性,誰也不願意去受挨打的苦。
所以我今天想再送給各位一句話:
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
想走得比別人更遠,想成角兒,就得往難處走,就得挨打。因為泯然眾人,都是從下面這樣的想法開始的:
想成角兒,覺得英語精進和思維提升對你足夠重要,不怕挨打,挨得起打,歡迎點擊加入The Economist 深度閱讀訓練(二)。
最後要特別感謝那些我還沒有正式發通告,就早早加入的你們,謝謝信任。還要感謝第一期各位給的支持和建議。第二期根據第一期反饋,做了相應調整,具體介紹請見最新一期live介紹。
推薦閱讀:
※《芳華》影評 | 鍍金般的時代
※LeBron 的 Le,McGrady / McKinsey 的 Mc,還有 LaFrentz 的 La,是怎麼變化出來的?為什麼會在名字中出現兩個大寫字母?
※《小美好》大結局:陳小希的少女感為啥這麼強?
※To improve is to change; to perfect is to change of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