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二戰後美國沒有廢掉天皇?天皇制度在現代有何存在價值?

明治維新對日本的影響十分巨大,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天皇也概莫能免。在明治維新前的近千年中,天皇都僅僅只是名義領袖,雖代表道統,並無政治實權。而從明治維新開始,天皇得以重掌大權,毫無政治實權,僅僅是掌握道統的名義統治者。而在明治維新後,天皇得以於道統之外,重新接管世俗權力,成為日本政治、精神的雙重領袖。

為何會有這等改變?這與近代東亞地緣格局的變化息息相關。

在古代,日本內部各地區域之間的地緣關係相對疏離。其中實力相對最強的兩個——關西平原與關東平原儘管直線距離並不遙遠,不過由於山川阻隔,交流不暢,所有形成了兩個彼此相對獨立的地緣政治板塊。關東、關西本身規模就算不上不太大,還彼此掣肘、相互競爭,這種長期的內耗,其後果就是日本一直沒有一個強大到能夠壓制四方的主體核心板塊,國內諸侯割據,長期混飯,致使國家長期陷入事實分裂。

不過隨著工業文明的到來,情況發生了改變。工業的力量,大大緊密了日本國內各次級地緣板塊之間的交流與溝通,特別是鐵路、輪船等近代交通工具的發明和普及,打破了關東平原與關西平原的地緣隔閡,大大緊密了二者之間的地緣關係,最終將他們整合為一體,形成強大到足以壓制四方的本州核心地緣板塊。這種地緣格局的改變,在基礎層面為日本的政治中央集權提供了可能。

當然,就算日本總算能夠結束政治分裂,打造中央集權,但這也不代表著好事就一定落到天皇頭上。畢竟在摧毀德川幕府倒幕運動中,真正出力的是地處九州一帶的西南藩諸侯,天皇不過是提供了個「清君側」、「靖難」之類的名義罷了。

可為何到後頭,天皇成為倒幕的最大受益者,並且接管了世俗大權呢?這又得從當時的國際形勢來解讀。

工業文明條件下,海洋的地緣阻斷功能大不如前,而憑藉工業革命的東風,西方列強取得了巨大的先發優勢,對東亞農耕文明構成碾壓式威脅。

儘管日本已經明治維新,但作為後發國家,它在文明成色與西方列強相比仍相距甚遠。此外,作為一個小島國,日本在發動對外擴張,與其他列強搶奪資源與勢力範圍的過程中,也存在著地緣實力不足的天然劣勢。這即是說,不管是維護國家安全、還是對外侵略擴張,日本都有必要大力振興工業,發展軍事力量。而在物質基礎天然孱弱的情況下,日本要實現這個目標,就有必要對政治結構予以優化,以最大限度的為工業和軍事發展提供良好的主觀條件。

首先是振興工業。日本一沒錢二沒地三沒資源,實打實的屌絲。這種情況下,它只有把勞動人民的剩餘價值給榨取到極致,這樣方可最快速的實現工業化。

只不過,這種把人剝削到極致的玩法,肯定會引發民眾的強烈反抗。一旦民眾革命,那不僅工業化會成為泡影,連社會穩定乃至政權存亡都會受到威脅。

軍事擴張也是同樣的道理。打仗免不了得死人,而人生來就是怕死的;並且,打仗還得花錢,日本一個貧弱小國,哪有那麼多物質資源供應軍事開銷?這種情況下,軍人的戰鬥意志與奉獻精神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美國家大業大,即便軍人散漫些,還能憑軍事技術與裝備的優勢彌補;近代的日本小胳膊小腿兒不把軍人的作戰情緒煽動到極致,是沒法跟這一幫歐美列強競爭的。

綜上所述,自身資源的匱乏,決定了日本要想在弱肉強食的近代世界生存乃至發展,就不得不高度依賴意識形態的力量。具體而言,便是極力煽動愛國主義,讓人民心甘情願的為了國家,而承受極端非人道的盤剝,讓軍人為了國家,可以不惜一切代價的奪取勝利——包括獻出自己的生命。

這種情況下,天皇的作用就得以凸顯。作為大和文明的象徵和深受民眾認可的精神領袖,如果天皇同時執掌世俗大權,讓那些反人類的做法經其之手付諸實踐,那民眾接受起來的難度會大大降低,這對日本的工業化和軍事擴張,都有利無弊。

基於這種邏輯,天皇得到了日本精英集團的一致認可,進而接管了世俗大權,成為政教合一的強權領袖。

在天皇的率領下,日本啟動了強勢變革和擴張,先後打敗中國(甲午戰爭)和俄羅斯(日俄戰爭),國力火箭般提升,一舉成長為二流工業強國。這種勢頭一直持續到二戰,日本同時與中美開戰,以一己之力與半個世界為敵。直到這時候,再強的精神力量也拯救不了日本了。打到最後,日本彈盡糧絕,唯有選擇無條件投降。

既然是無條件投降,那接下來,日本的一切就交到了別國——說白了也就是美國人手中——天皇也概莫能外。

鑒於天皇在大和文明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其之存在,會極大的增強大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日本國家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持。

基於此,要是廢除天皇制度,甚至把昭和天皇逮捕審判,那非但能夠最大程度的報復和羞辱日本,還會斬斷日本人的精神紐帶,進而從精神層面摧毀日本人的國家意志。

並且,廢黜天皇,還會大大削弱大和民族的獨立性,讓外來先進思想和文明進入日本更加容易。這既會在日本國內引發外來文明和本土文明的衝突和碰撞,增加其之內耗,還能夠在更深層次,使日本淪為外來先進文明之附庸——說的更直白點,日本會變的更弱,並且更加依附於美國。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完全應該趁機將天皇制廢掉才是。

而起初,美國也的確動過這個念頭——這是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以及天皇制度所面臨的史上最大一次生存危機。

但在昭和天皇與麥克阿瑟一次密談後,美國的想法發生了改變。

二人間究竟說了啥?這個無人知曉。不過從地緣政治角度,我們大致能夠猜到昭和天皇的遊說之辭。可

隨著二戰結束,冷戰大幕旋即來開,蘇美兩國的地緣博弈日趨激烈。

而在西太平洋,蘇聯作為區域內國家,相較於遠在大洋彼端的美國,有著近水樓台的天然優勢。儘管蘇聯領土中歸屬西太平洋區域的地區——遠東板塊,在蘇聯本身而言也已是極端邊遠,但不管咋說,也總比美國的不沾邊要強得多。

如此一來,日本的地緣區位價值就得以凸顯。雖然美國也可以通過佔領、乃至於吞併日本,將其改造為自己在東北亞的戰略基地。但美日之間的遙遠地緣距離決定了,美國對日本不管是徹底改造,抑或直接經營,其難度都十分之高,耗費也必然十分驚人,並且效果也未必多好,很難達到能與蘇聯遠東相抗衡得地步。

但環一個思路,如果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日本的獨立性,基於維護自身安全的考慮,日本制約蘇聯的主觀能動性定要強於淪為附庸;並且,讓日本再相對強大一些,其抵抗蘇聯的能力也能夠更好的發揮。

而對中國也同樣是這個道理。雖然當時的中國貧弱不堪,且深陷內戰,不過東亞大陸畢竟也是世界一流地緣板塊,地緣實力並不比北美遜色,如果中國在政治上重回正軌,那遲早也會重新成長為世界級的力量,威脅到美國的霸權——即便獲勝的當時親美的國民政府,也不例外。

所以,不管是制衡現實中的死對頭蘇聯,還是防範潛在的對手中國,美國都有必要讓日本獨立性更強一點,力量更強一點。

而天皇制的存在,正好能為日本的獨立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基於這種邏輯,美國最終選擇饒是昭和天皇,並進一步保留天皇制,也就合情合理了。

當然,日本再怎麼獨立和壯大,那也是有限度的,美國絕不可能讓它回到二戰前的那種極端狀態。

故,天皇制在總體上得以保留的同時,其內涵不可避免的遭到嚴重削弱:天皇不再擁有政治實權,皇族範圍也大幅削減。同時,明智天皇還被迫發表對外聲明,主動打破天皇的神化屬性,將天皇從神降格為人,通過這種方式,削弱天皇在精神領域上的崇高地位——總而言之,天皇制內涵之保留,與美國對日本的作用與定位是相匹配的。

經過這一系列變革,當代天皇制基本顯出雛形:天皇不再保有政治權力,僅作為國家的名義領袖。而在精神層面,天皇也不再有神化屬性,他維繫民眾共同認同的功能,僅靠文化和歷史的傳承來維繫——這跟當年簡直是判若雲泥。。

從當前情況來看,只要日本這個國家繼續存在,天皇制就依然會保留下去。只不過在存在價值方面,天皇已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裝神弄鬼,更無力如近代一般政教合一煽動民眾,而僅僅是扮演一個高級道德模範,在精神層面發揮維繫主流意識形態體系的作用——當然,這些主流意識形態的前提,是絕不可侵犯到美國的利益。

從天皇在戰後的表現來看,僥倖逃過一劫的昭和天皇,以及繼承其位的平成天皇,還有德仁皇太子,似乎對此定位還是比較認同的——至少面子上絕無異議。

但右翼就不同了。右翼一直極力鼓吹對天皇的極端尊崇——而這在近年表現的越來越明顯。

為什麼在天皇自己都沒想法了的情況下,日本右翼還要抓住天皇這張牌不放呢?原因在於近代天皇制在國家凝聚力和國民認同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右翼重新組織煽動民眾所不可或缺的力量。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25節——日本之第8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假如你的新同事是一名精神分裂症者?
世界的解答與無解----新形式的「社會派」小說
單純為了會唱日文歌而學日文,應該如何學習?
味千拉麵(中國)和日本的味千拉麵有什麼聯繫?
如何看待日本人餃子拉麵配米飯的現象?

TAG:日本文化 | 日本 | 日本天皇 |